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盗火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烈火悍将》(英语:Heat)[注 2]是一部1995年美国犯罪剧情片,由麦可·曼恩自编自导,艾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与方·基墨主演。该片的故事发生在洛杉矶,洛杉矶警察局的文森·汉纳(帕西诺饰演)奉命调查一起武装车辆劫案,而犯下该案的窃盗团队之首脑便是德尼罗饰演的尼尔·麦考利。麦考利手下有三名团伙:薛哈利斯(基墨饰演)、切里托(汤姆·赛斯摩饰演)与韦恩葛罗(凯文·盖奇饰演)。除了作案过程、警方调查和双方交锋之外,电影也著重于角色们的个人生活:汉纳耽溺于办案,与妻女相处不和;麦考利爱上一名女子,面临舍弃原则的关头。
该片的筹拍过程长达十馀年,起始于1980年代时曼恩所写的剧本。这份剧本取材自真实故事——芝加哥警官查克·亚当森追捕并最终击毙一名窃盗犯(与德尼罗的角色同名)的经历,由亚当森亲自向曼恩诉说。虽然写好了剧本,曼恩当时对于将之搬上大银幕感到无能为力,且尚未解决故事复杂性所导致的剧本结构问题。1980年代后半,曼恩将该剧本翻拍成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电视电影《洛城大劫案》,当作新影集的敲门砖,但并未成功。到了1990年代初,曼恩重拾该片的剧本并加以改良,在制片人亚特·林森的鼓励下拿起导演筒,并成功邀请到两名最中意的演员——帕西诺与德尼罗。该片以6000万美元的预算,在1995年2月21日展开主体拍摄,全程费时约一百馀天。
《烈火悍将》于1995年12月7日在史蒂芬·J·罗斯戏院首映,随后在同年12月15日上美国院线。该片获得多数影评人的赞誉,并在全球斩获1.8亿美元的票房。曼恩的编导表现、演员阵容、摄影以及剪辑等层面备受好评,评论也认为片中的角色刻画在同类电影中格外出色,但亦有反面意见认为该片故事老套且片长过冗。主题分析方面,影评人聚焦于片中探讨的警匪关系和男女描写,并将该片与类似的片种进行比对。该片的影响力历久不衰,成为《黑暗骑士》等众多作品的参考对象,并被媒体列入影史佳片榜单。2016年,该片的4K导演终极版问世,六年后曼恩执笔的前传兼续集小说《烈火悍将2》于2022年出版,并已确定会拍成电影。
Remove ads
剧情
在洛杉矶,尼尔·麦考利是一支窃盗团队的首脑,成员有克里斯·薛哈利斯、麦可·切里托与新进的韦恩葛罗。在电影开头,四人分头行动,目的是抢劫武装车辆,夺得160万美元的不记名债券。他们制伏了武装车辆的保全,然而韦恩葛罗却开枪杀人,其他三人被迫收拾掉剩下的保全。麦考利将韦恩葛罗开除并打算灭口,但因警车正好经过而让韦恩葛罗跑了。奉命调查武装车辆劫案的人是洛杉矶警察局的文森·汉纳,他经验老到且恪守职务,但无力顾及家庭,与第三任妻子贾丝汀和继女劳伦貌合神离。另一方面,麦考利在餐厅邂逅了孤身女子伊迪,有意与她私奔到国外,薛哈利斯则与妻子夏琳关系紧张。
麦考利的帮手奈特将抢来的债券卖回给失主罗杰·范赞特,但对方设有埋伏,麦考利、薛哈利斯与切里托在枪战中将之击溃,并誓言报复。与此同时,汉纳针对劫案进行调查,起初几乎找不出破绽,后来从线人那边得知窃盗团队其中一人是切里托,进而循线追查到麦考利和其团伙。警方展开暗中监视,麦考利在试图入侵金库时察觉不对劲,选择直接撤退,并决定下一次接案后便收手不干。汉纳跟踪麦考利的车,在105号州际公路拦下他,邀请他在咖啡厅坐一下。两人聊起自己为从事之事的付出以及生活上的困境,汉纳提及自己经营家庭失败,麦考利则坦承自己的孤寂。两人彼此坦白,若有必要将会杀死对方。
在做案前夕,车手崔霍因被警方严密监视而自请退出,麦考利找来旧友唐·布里丹顶替。此行目标是从银行抢走1220万美元,麦考利、薛哈利斯与切里托三人按照计画动手,但警方收到范赞特的密报而及时抵达现场。双方爆发大规模枪战,包含博斯科警探在内有许多警察伤亡,切里托和布里丹也中弹死去。麦考利带著负伤的薛哈利斯逃走,先去找医生进行治疗,然后交给奈特看顾。麦考利第一时间怀疑崔霍通风报信,但发现崔霍已遭韦恩葛罗毒手,情报是由韦恩葛罗交给范赞特。
将范赞特杀掉后,麦考利准备搭飞机出逃,伊迪得知他是罪犯,但仍愿与他同去。薛哈利斯也被迫远走高飞,离去前试图去与妻子和解,但夏琳落入警方掌握,打手势要他离去。汉纳得知韦恩葛罗藏身一家酒店,便放出消息来钓出麦考利。然而在等待时,汉纳发现继女劳伦在饭店浴室里割腕,赶紧将她送到医院,保住了性命。汉纳与贾丝汀和解,但两人也明白这段关系永远不会有结果。另一方面,麦考利与伊迪前往洛杉矶国际机场时,奈特告诉他韦恩葛罗的下落。麦考利执意调头去杀韦恩葛罗,在酒店得手后遭到警察围捕,无法与伊迪会合。汉纳追著麦考利直到机场跑道,两人在黑暗中搜寻彼此,最后汉纳先一步开枪射中麦考利的胸口。麦考利死去时,汉纳握著他的手,全片至此结束。
Remove ads
演员
Remove ads
制作

1964年3月25日[注 5],芝加哥警察局重案组警探查克·亚当森[影 3]在一场发生于抢劫现场的枪战中,击毙了长年追捕的窃盗犯尼尔·麦考利(Neil McCauley),事件报导可见于隔天的《芝加哥论坛报》[影 4][24]。案发时,现场有麦考利与三名共犯麦克·帕瑞尔(Mike Parille)、查尔斯·潘提斯(Charles Panteas)和罗素·布里登(Russell Bredon),警察早已在跟监这伙人,他们从一家国家茶坊抢走1万3千多美元后便遭到追捕,双方交火,最后仅有布里登逃脱,其馀皆被击毙[24]。据芝加哥史学家理查·林伯格(Richard Lindberg)表示,世人很快就遗忘了这个案子[影 5]。时光流转,透过共同的友人奈特·葛罗斯曼(Nate Grossman),亚当森结识了日后该片的导演麦可·曼恩[影 6]。曼恩当时还在影集界从业,正要制作一些司法相关或警察题材的作品,亚当森则想转行当作家,两人一拍即合[影 6]。亚当森也帮曼恩拓展警界人脉,甚至认识了一些罪犯[注 6][影 8]。
1979年或1980年时[注 7][26],亚当森在芝加哥林肯大街上的贝登餐馆(Belden Deli)告诉曼恩,他与麦考利曾在这间餐馆有过一次会面[23][26]。亚当森自承在办案时就相当佩服麦考利的聪明、自律以及专业态度[影 10][23],他主动让双方的一次偶遇发展成该次会面而不是枪战[26]。在餐馆里,两人虽处于对立关系,却能融洽地互动[23][26],仿佛遇到了与自己极为相似的陌生人[26]。亚当森也在日后称,若非知道对方是罪犯,他可能会觉得邂逅了一个不错的人[影 11]。尽管如此,两人之间有个默契,那就是有必要时仍会毫不犹豫地出手制伏对方,而亚当森最终也确实那么做了[影 12]。听完亚当森与麦考利的互动后,曼恩产生了将之拍成电影的想法[23]。
曼恩以亚当森的真实经历为灵感,结合他对犯罪世界的观察与了解,写下题名为《如火如荼》(Heat)[注 8]的剧本[27];最早的剧本草稿可追溯到1984年[28],剧本最终长达180页[影 13][29]。曼恩将故事舞台从芝加哥改成洛杉矶,原因是后者更为巴尔干化[30]。剧本中的警督文森·汉纳(Vincent Hanna)以亚当森当作原型[31],而他的对手正与现实中的麦考利同名同姓[23][32]。曼恩在访谈中表示,故事的核心就是这两名人物,他们立场相悖,但同样充满自觉且深思熟虑,对所行之事有著一定程度的想法和逻辑[23]。两人仅在一两个理念上背道而驰:汉纳认为保护人命至关紧要,麦考利则不具备该想法[23]。曼恩称,这两人之间的两方辩证便是该片的根源[23]。在角色设定方面,曼恩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研究,替包含配角在内的所有角色构思了背景故事[32][33],他认为该片的故事必须由角色们的身分和欲望来推动,而不只是他们的行为[23]。由于每个角色都有深刻的设定,他们的人生交织成结构复杂的剧情,曼恩在1980年代之后才确保叙事的连贯性[26]。
Remove ads

1981年,曼恩以犯罪片《大盗》当作他的首部院线电影[影 14],隔年1月时《电影期刊》称曼恩正著手筹备三部电影:《环状世界》(Rimworlds)、《广播人》(Radio Man)以及《如火如荼》[34]。1983年2月,《荷里活报道》称曼恩的制片公司已将《环状世界》以及《如火如荼》定为接下来的两部作品,皆由曼恩编剧及导演[35]。然而,曼恩虽然在拍完《大盗》之后有对《如火如荼》进行改写,但暂时不想再拍类似领域的电影[影 14]。曼恩在1983年接受《电影评论杂志》访问时亦表示:“我很喜欢(《如火如荼》)。以编剧的身分来说,我真的很想看到它被搬上大银幕。但以导演的身分来说,我不愿意去碰它。”[注 9][27]曼恩曾请托好友华特·希尔接手,但对方没有答应[29]。
到了1980年代后半,曼恩为全国广播公司(NBC)制作的影集《迈阿密风云》即将播毕,他开始寻找下一部影集的著落[29]。虽然《如火如荼》只是一部电影的剧本,曼恩认为它有长篇史诗的感觉,也许适合发展成影集[26]。于是曼恩将《如火如荼》从180页简化至约110页[29](另有一说是只保留40%[影 9]),当成新剧《汉纳》(Hanna)[36]的试播集之剧本[29]。试播集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前期制作10天,拍摄19天[影 15]。汉纳一角由史考特·普兰克饰演,艾力克斯·麦克阿瑟饰演对应到麦考利的派崔克·萨林可(Patrick Salinko)[37]。就结果来说,NBC对试播集并不满意,拒绝其发展成影集[注 10][29],最后试播集只能以电视电影的形式在1989年播出,也就是《洛城大劫案》[38]。日后曼恩坦承,尝试将《如火如荼》拍成影集可能是他当时试图逃避剧本结构问题而做的选择[26]。
拍完《大地英豪》(1992年)之后,曼恩重读1986年版的《如火如荼》剧本,产生将之搬上大银幕的欲望[影 16],但仍认为导演一职应该请人捉刀[26]。1994年[39],曼恩在与制片人好友亚特·林森共进早餐时将剧本交给对方,林森读了之后要求曼恩务必以导演身分亲自拍这部片,而曼恩也接受了这份鼓励[影 17][26]。在著手筹拍前,曼恩注意到《如火如荼》的结局始终不太对劲,在有了头绪之后,他只用了大约三周[26]便修改完毕[23]。最终版本的结局是麦考利死于汉纳手中,曼恩认为被一个最相似的人所杀是两人关系的最佳句点,当这个结局定下来后,他以逆推的方式完善了早前的桥段[23]。
在寻求片商的资助时,曼恩与林森先找来两大名演员艾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担任主演[5],并带著经过改良的剧本去找片商华纳兄弟[23],只给对方48小时的时间考虑是否要合作[5]。片商一向不看好《如火如荼》这种片长偏长且拍摄成本高的剧本,但曼恩回忆道,帕西诺与德尼罗的双强联手让华纳兄弟咬著牙勉强答应[5]。华纳兄弟的高层特里·塞梅尔、布鲁斯·柏曼和劳勃·A·戴利为这个案子亮起绿灯[23][26],摄政企业创办人艾农·米尔臣也挹注了资金[23]。1994年3月21日,据《综艺杂志》报导,曼恩将搁置关于占士·甸的传记片,转而著手把《如火如荼》搬上大银幕[40]。报导也首度对外披露帕西诺与德尼罗将领衔主演[41]。1994年4月5日,报导称曼恩正式放弃甸的传记片,并计画于1995年初开拍《如火如荼》,也就是《烈火悍将》[41]。
Remove ads
曼恩在与林森讨论的时候,就决定要邀请帕西诺与德尼罗担任主演,分别饰演汉纳与麦考利[影 17]。曼恩去找帕西诺合作,而林森则与德尼罗联络,结果两人都同意接演[影 17]。两人当时的平均片酬分别为1200万美元和700万美元[42],有来源称若他们不愿接演,制片方的备案是杰夫·布里吉搭配尼克·诺尔蒂[43]。帕西诺与德尼罗都曾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注 11],此次是他们首度演对手戏;两人虽然都曾出现在《教父2》(1974年)当中,但当时双方的角色并无互动[41][39][47]。2008年电影《世纪交锋》再次撮合帕西诺与德尼罗,但该片口碑差劲[43]。方·基默饰演麦考利的团伙克里斯·西荷里斯(Chris Shiherlis),该角色原本的演员人选是基努·李维,但他选择去演舞台剧《哈姆雷特》[48];琼·邦·乔飞也曾为该角试镜[49]。西荷里斯的角色蓝本是一名保险箱窃贼,基默与他见过面并听他说故事[50]。
在角色诠释方面,曼恩与帕西诺形容汉纳是一个对于侦办案件及捉拿罪犯的过程感到上瘾的人,他在那种环境中找到归宿,然而也意识到自己因此而难以维系包含感情生活在内的其他事物[影 18]。据帕西诺所述,该片原本会有汉纳吸食可卡因的片段,并认为那能解释他的一些爆发性言行[影 19][32];然而曼恩不希望观众如此解读而予以删除[51]。麦考利被曼恩认定为悲剧性人物[影 20],因为有著疏离及孤独的背景以及法外之徒的身分,他秉持著不留恋的生活态度[注 13][23]。认识女子伊迪(Eady)后,麦考利在冲动之下企图追求感情生活并抛弃行事方针,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23]。与麦考利相比,曼恩形容西荷里斯是后现代派的人物,行事毫无准则且冲动[23],但正因为他有适应能力才能保住性命[影 21]。
德尼罗为了准备角色而与曼恩一同参观佛森州立监狱[53],基默也访视了所饰角色曾待过的监狱[33]。饰演盗贼团伙的德尼罗、基默与汤姆·赛斯摩还被要求进入世纪城的一间银行进行调查,并且拟出一套详细的抢劫计画[32][54]。其他角色方面,强·沃特是曼恩一直很想合作的演员,最后成功请他饰演麦考利的帮手奈特(Nate)[17],该角色参考了真实罪犯艾迪·邦克[注 14][23]。数年后沃特再与曼恩合作《威尔·史密斯之叱吒风云》(2001年)[55]。饰演伊迪的艾米·布伦尼曼原本认为该片太过血腥且缺少道德而不愿演出,但曼恩认为那股抗拒就是她胜任的原因[影 23][51]。艾希莉·贾德访问了很多和入狱罪犯有牵连的女人[影 24],其中有的人因为丈夫入狱而不得不卖淫养家[56]。配角杜拉克警佐(Sgt. Drucker)的演员米凯帝·威廉森去年在《阿甘正传》的演出未得到奥斯卡金像奖青睐,曼恩与帕西诺觉得可惜,便在该片中给他一个角色[32]。
Remove ads
《烈火悍将》的预算为6000万美元[5][6],前期制作历时6个月[影 15]。该片在洛杉矶实地拍摄,剧组致力于寻找适合容纳各个角色的场域,增加说服力和角色的存在感[影 25]。在开拍之前,曼恩自觉还不够了解这座城市,于是每个周末至少一晚与洛杉矶警察局(LAPD)的便衣队长汤姆·艾夫蒙特(Tom Elfmont)[影 26][56]四处巡逻,持续6个月[30]。另一方面,他也与剧组成员一同实地勘景(有时甚至是坐直升机)[影 27],在过程中拍下大量照片,一部分是记录即将使用的场地,其馀则当作灵感来源[影 28]。照片中的洛杉矶以蓝和灰为主色调,奠定了该片的视觉风格[影 29]。之后,主体拍摄于1995年2月21日开始[57][58][59],一共为期107天[影 15][28][60]至110天左右[26]。但丁·斯宾诺蒂担任该片的摄影指导,是他继《1987大悬案》(1987年)和《最后的摩根战士》后第三次与曼恩合作[61]。镜头的安排由曼恩主导,有时甚至会亲自操作摄影机,斯宾诺蒂等摄影人员主要负责设计打光[26]。
该片有著多达95个外景地点[28][60][6],美术指导尼尔·史毕赛克(Neil Spisak)的说法是106个左右[影 30],曼恩则称是160个[26]。电影开头的装甲车劫案发生在威尼斯大道[60],麦考利与范赞特人马的枪战摄于西洛杉矶一家名为“Centinela”的废弃汽车戏院[10]。电影前半段出现的斗狗场在拍摄前原本是一处非法斗鸡场[影 31]。布里丹在伯班克的鲍勃大男孩餐厅工作[60],而麦考利一伙人聚会的餐厅是强尼咖啡厅[影 32]。麦考利与伊迪相识的地方是位在圣莫尼卡的百老汇餐馆(Broadway Deli)[10],后者也是曼恩与林森见面的地方[23]。麦考利企图在深夜作案的片段拍摄于洛杉矶市中心的商业区[61]。剧组在一家远东国民银行拍摄银行劫案,但银行的门面是用另一座建筑454南花大楼[60]来拍[影 33]。韦恩葛罗最后躲藏的地方是邻近洛杉矶国际机场(LAX)的希尔顿酒店(The Hilton Los Angeles Airport)[60],而片末汉纳与麦考利的决斗就在机场的跑道实地拍摄[10][23],为此剧组花了数个月的时间与对方协调[影 34],拍摄时遇到的困难是飞机起飞的噪音[10]。该机场后来不再开放于该区域拍片[60]。
汉纳与麦考利在咖啡厅的私人会面拍摄于凯特·曼地利尼餐厅[注 15]。这场会面是两人在片中第一次的正面交锋[注 16][62],且在剧情上有著承先启后的作用,因而对该片而言十分重要[23]。曼恩仅与两名演员帕西诺与德尼罗讨论了该场景的意义和一些该有的互动,他希望整场戏水到渠成、仿佛是两名角色真的在对话[23]。整个片段经过多次拍摄,曼恩最终选择了第11次的成果[62]。会面场景完全以两名角色各自的过肩镜头组成,汉纳那方的过肩镜头看著麦考利,另一方的则看著汉纳[62]。过肩镜头以两台摄影机拍摄,另外还有一台拍摄侧写镜头,但最终完全没有用上[62],曼恩的理由是为了保持沉浸感[5]。据外景经理珍妮丝·波莉(Janice Polley)和助理制片人古斯马诺·切萨利提表示,曼恩曾考虑在另一个地点——高速公路旁的某家墨西哥夹饼小摊——拍摄[影 38]。这场戏被以“咖啡厅片段”(coffee shop scene)称之[62],华纳兄弟在2013年则将之命名为“面对面”(Face To Face)[63]。
银行抢案后的枪战片段经过精心编排[62],拍摄于洛杉矶的第四大街(4th Street)[影 39]和第五大街(5th Street)[62]。由于只有星期六和星期日能在地实拍枪战[影 40][26],因此该片段并非连续拍摄而成,剧组必须有周详的规划,才能不受拍摄间断所影响[26]。每次拍摄大约用掉八百至一千发子弹[影 41],演员们使用的是实心空包弹(full-load blanks),里头的火药量与真枪实弹无异,因此枪声非常骇人[51]。最终枪战片段一共用了六天拍摄[26],并曾与母亲节撞期[影 42]。拍摄过程中有许多路人从远处旁观,掉在现场的弹壳还被游客捡走当作纪念品[影 43]。在音效设计方面,一般电影里的枪声都是音效,曼恩原本也准备了一份精心制作、适用于枪枝开火的音效,会需要五天来完成与实拍片段的混音[51]。但在实拍之后,曼恩发现真实的枪声有著比音效更好的效果,便弃用音效[51],并指出拍摄现场周遭有好几座摩天大楼,枪声在“玻璃与钢铁组成的峡谷”中混响的效果是独一无二的[51]。混音师克里斯·珍金斯也认同现场的枪声震耳欲聋,枪声的回音能残留数秒[影 44]。
特技方面,该片的演员大多亲力亲为。帕西诺在拍完追逐德尼罗的戏之后大腿后肌受伤,该片因此停拍一个星期[64]。对于银行外的激烈枪战,曼恩在开拍前数个月[26]找来特种空勤团(SAS)的一些成员,对演员进行特训,内容包含枪枝使用以及近身距离作战[23]。前SAS成员米克·古尔德(Mick Gould)操刀大半部分的训练,他在日后也帮曼恩训练《落日杀神》(2004年)的主演汤姆·克鲁斯[65]。同为SAS出身的安迪·麦克奈与古尔德一同为德尼罗、基墨和赛斯摩设计专属训练,让他们具备相当于角色的技术[影 45]。由于使用的是真枪实弹,训练全程有著严密的安全措施[23]。所有的训练皆在洛杉矶郡警局的三个[62]郊外射击场进行(位于魔法山附近)[23],场地上搭建了模拟真实街道的布置[62]。根据麦克奈的估计,整个训练过程为时三个月[影 46]。曼恩称赞演员们学得又快又好,尤其是基默在银幕上的一段表现[注 17]曾被布拉格堡选用为训练教材[23]。他也指出,真正具备杀人技能的演员在片中更能流露出致命的气质[影 32]。
Remove ads

据曼恩表示,由于《烈火悍将》仿佛让人身处于多个不同的世界,他想要一种走折衷主义路线的音乐[注 18][影 47]。艾略特·高登索为该片谱写原声音乐,除此之外曼恩还挑选了一些歌曲,并与其他音乐家们合作[影 48][66]。原声带于1995年12月推出后[67],Filmtracks.com的编辑克里斯汀·克莱门森(Christian Clemmensen)评论道,曼恩对想要的音乐类型肯定了然于心,他在片中融合两种元素:高登索谱写的后现代原创配乐以及一套组的沉重摇滚乐曲[66]。《纽约时报》的影评人史蒂芬·霍登则称该片的原声带是“艺术般的音乐综合体”,融合了工业摇滚、黑暗的浪漫交响乐和心事重重的爵士吉他,且在聆赏时可感觉到曲和曲之间无缝融合[68]。《娱乐周刊》的影评人欧文·格莱伯曼形容该片的配乐为“具有催眠作用的合成流行音乐”,并称之为曼恩的常用伎俩[69]。就意象来说,霍登认为该片的配乐仿佛“唤起了恶梦般的洛杉矶,一座满是支离破碎的希望、带有腐败沦丧的吸引力的城市”[68]。
克莱门森称,高登索的配乐适应性佳,契合该片的精神和曼恩挑的其他曲子[66]。高登索在准备谱写配乐时会先进行一连串的实验,因此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曼恩准备一笔用于实验的预算[影 49]。在实验过程中,高登索并非尝试写出真正的曲子,而是试图创造符合该片“给人的印象”(impression)的音乐[影 49]。他的实验以打击乐器为主,搭配吉他、自制乐器和大提琴,并测试各种声音与不同响亮程度(sonority)的组合[影 50]。进入正式谱曲阶段后,高登索便会以具体的实验成果与曼恩进行讨论[影 48]。克莱门森评论道,从《夜访吸血鬼》(1994年)和《永远的蝙蝠侠》(1995年)来看,高登索看似舍弃了《异形3》(1991年)和《越空狂龙》(1993年)中的前卫曲风,但《烈火悍将》足以证明他并没有[66]。霍登认为高登索为该片写的曲子让人想到俄罗斯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差别在于前者有著黑色电影的风格[68]。
在高登索操刀的配乐中,克莱门森认为纯吉他音乐抢尽了风头,三首曲子《Condensers》、《Run Uphill》和《Steel Cello Lament》奠定了配乐整体的核心[66]。克莱门森也注意到该片没有主题曲,指出虽然高登索确实有使用少许动机,但很难被察觉[66]。另一方面,克莱门森赞赏高登索擅长营造不安感,除了调整和声的主结构外,他也置入了恰到好处的不谐和音[66]。高登索让低音和高音在背景中经常略微波动,营造出令人不适的声景,以满足曼恩的要求;不过克莱门森指出,原声带中大部分电吉他和键盘的演奏都算和谐,聆听体验令人满意[66]。对于该片兼具的冷峻感和动作场面的爆发感,克莱门森称前者是以弦乐四重奏加上电子乐器来呈现,而后者运用了强而有力、现场收音的打击乐加上部分循环手法[66]。
曼恩延揽的其他音乐家中包含以吉他闻名的作曲家葛林·布兰卡[影 48]。布兰卡采用由吉他组成的乐队,约有15支或20支[影 48]。据艾登索的说法,吉他乐队呈现的效果类似欧洲风格[70],且布兰卡使用经过去谐(detune)、有节奏感的拨弄方式来演奏吉他,呈现出有如鬼魅般若有似无的旋律[影 48]。霍登认为挪威音乐人特耶·雷普达尔的两首曲子《Last Nite》和《Mystery Man》为该片提供了苍凉的吉他乐[68][67]。美国乐团克罗诺斯四重奏演奏了三首高登索写的曲子,克莱门森认为它们被其他电子乐曲比了下去,不过三首中的《Refinery Surveillance》和《Predator Diorama》应能满足《异形3》的影迷[66]。美国音乐人莫比也提供了重要的曲子,片中帕西诺与德尼罗仅有的两场共戏皆以他的作品为背景音乐[影 37]。咖啡厅片段使用莫比翻唱的欢乐分队歌曲《New Dawn Fades》,结尾的对决使用莫比的原创曲《God Moving Over the Face of the Waters》[影 37]。
Remove ads
上映发行
1995年10月,该片在全美戏院公会举办的ShowEast上获得好评[71]。1995年12月7日星期四,该片的首映礼举办于伯班克华纳兄弟片场的史蒂芬·J·罗斯戏院,现场有500名宾客,在场的该片相关人士包含:导演麦可·曼恩、演员艾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汤姆·赛斯摩、艾希莉·贾德、米凯帝·威廉森与巴德·寇特[72]。随后该片于1995年12月15日在美国院线上映[7]。美国电影协会将该片分为R级,未满17岁人士不得单独观赏,原因是该片包含暴力场面和脏话[73]。
院线上映之后,片商发行了该片的VHS磁带和镭射影碟,然而具体发行日期已不可考。1999年1月3日,该片透过NBC电视台进行电视首播,然而播出的版本经过大幅删减[注 22]。导演曼恩对此感到不满,因而在演职人员名单上使用化名“艾伦·史密西”[4]。1999年7月,该片的DVD在美国首发[80]。2005年2月,华纳兄弟家庭娱乐在美国推出双碟特别版DVD(Two-Disc Special Edition),第一碟收录正片和曼恩的随片讲评,第二碟收录幕后花絮和删减片段[75][76]。蓝光光碟于2009年11月10日在美国首发[81][82]。
2015年,为了纪念上映20周年,该片的35毫米胶片版本在第40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IFF)上公开放映,并邀请曼恩进行座谈[56]。2016年9月7日,该片的4K重制版(4K remaster)以DCP形式在塞缪尔·戈尔德温剧院放映,由奥斯卡金像奖的主办单位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办。放映结束后举行了由克里斯托弗·诺兰主持的问答环节,出场的该片相关人士包含曼恩、演员帕西诺、德尼罗、方·基墨、黛安·薇诺拉、艾米·布伦尼曼、米凯帝·威廉森、制片人皮特·扬·布拉戈、亚特·林森、摄影指导但丁·斯宾诺蒂、剪辑师威廉·戈登伯格与混音师安迪·尼尔森[28][33][32]。
2017年5月9日,名为“导演终极版”(Director's Definitive Edition)的双碟版蓝光光碟在美国上市,发行商从华纳兄弟改成二十世纪福斯家庭娱乐[注 23][83]。2017年10月,第9届卢米埃电影节放映了该片的4K重制版,映前举办曼恩、蒂埃里·弗雷莫与吉勒摩·戴托罗的三人座谈[5]。名为“终极收藏版”(Ultimate Collector's Edition)的超高清蓝光光碟于2022年8月9日在美国推出,因为迪士尼收购21世纪福斯的关系,该光碟由华特迪士尼家庭娱乐公司发行[84]。
回响
在美国,该片于1995年12月15日在1325家剧院上映,同期新片有《逃出魔幻纪》和《新龙凤配》[85]。该片于首映周末(12月15日—17日)收获844万美元的票房,排名当周第三,仅次于《逃出魔幻纪》(1108万)和《玩具总动员》(1097万)[85]。次周末适逢圣诞节假期(12月22日—25日),该片进帐731万美元,被新片《等待梦醒时分》和《见色忘友2》挤到第五名[86]。第三个周末是跨年假期(12月29日—1月1日),该片增开至1341家剧院,赚进1029万美元的票房[87],为整轮上映周期里最卖座的周末[88]。该片在周末票房排行的前十名待了六周,第七周降至第12名[88]。截止至下档日,该片的全美票房为67,436,818美元,加上来自其他地区的1.2亿美元,全球票房估计为187,436,818美元[7]。
《烈火悍将》获得多数影评人的正面评价。根据评论汇总网站烂番茄汇总的150篇评论文章,83%的评论者给予该作正面评价,平均打分为7.60分(满分10分)。该网站总结的评论家共识是“虽然艾尔·帕西诺与罗伯特·德尼罗只有区区几分钟的共戏时间,《烈火悍将》是一部令人著迷的犯罪剧情片,借力于领衔明星那充满说服力的演出,并证明麦可·曼恩是这类电影的大师。”[注 24][89]在Metacritic网站上,该片得到“正面评论为主”的综合评分,获得了76/100分(23位影评人)[90]。据美国CinemaScore所进行的调查,观众的平均评价于A+至F间落于“A-”[92]。
曼恩的导演表现获得普遍好评[11][21][18]。《华盛顿邮报》的哈尔·辛森称赞曼恩在片中出色地营造张力,影片质感和气氛也一把罩,成功将观众带入洛杉矶的警匪世界[18]。《纽约时报》的珍妮特·马斯林认为曼恩以巧妙的视觉卖点吸引观众,全片有著独特的观感[21]。部分影评人认为曼恩在片中一展招牌风格。《新闻周刊》的大卫·安森写道,曼恩在《烈火悍将》中延续过往作品的格调,呈现高端风格(high style)和硬骨子的浪漫主义[13]。《西雅图时报》的约翰·哈特尔(John Hartl)觉得该片有著曼恩监制影集《迈阿密风云》那热力十足的视听风格,连洛杉矶的光害看起来都如此迷人[14]。然而由曼恩执笔的剧本收获褒贬不一的评价,《洛杉矶时报》的肯尼斯·图兰认为该片的叙事引人入胜,足以撑起三个小时的片长[12],马斯林反称该片太冗长,且剧情脱离不了猫鼠游戏的套路[21],影评人詹姆斯·伯拉迪尼也指摘剧情偏公式化[3]。《纽约每日新闻》的戴夫·基尔认为该片用家庭剧将片长填满至三个小时,批评肥皂剧般的剧情与黑色电影的框架产生冲突[16]。
对于个别场景,影评人们各持看法。该片的犯罪和动作场面赢得影评人赞许[注 25],《时代杂志》的理查·席克尔认为开场的装甲车劫案堪称影史最佳,并称市中心的枪战片段是“不懈钻研而成的杰作”[19]。咖啡厅片段则评价两极,《娱乐周刊》的欧文·格莱伯曼给予该片负评,但称该片段是少数的好戏[69]。伯拉迪尼与《费城询问报》的史蒂芬·雷则批评该片段辜负观众期望[3][2],后者写道:“这场戏太过悠哉了,简直什么都没发生,就像一场一轮就结束的拳赛,还连击倒都没出现。”[2]
该片对角色们的深刻描绘获得普遍好评,《综艺杂志》的影评人陶德·麦卡锡认为该片在该方面超越一般动作片的水准[15]。哈特尔赞赏片中角色设定扎实,始终饱满迷人[14]。《芝加哥太阳报》的影评人罗杰·埃伯特也认为片中角色“能言善道、洞察力和想像力十足,必要时还带点诗意”,丝毫没有落入窠臼[11]。不过,雷认为该片的角色虽比另一部片《赌城风云》还要有人性,但也不过是装饰过的陈腔滥调[2],伯拉迪尼直言片中的角色塑造老套又无趣[3]。由曼恩执笔的角色对白获得褒贬不一的评价,伯拉迪尼认为对白毫无新意[3],图兰则写道:“曼恩写的对白有时听起来雕饰过度,带著自我意识强烈的歌剧感,但大多时候都强而有力且切中要点。”[注 26][12]埃伯特给出较好的评价,认为该片毫不单调的对白足以让角色表达内心想法[11]。
影评人大多赞赏片中的群戏阵容[注 27]。图兰称赞众演员的表现为该片成功的核心,许多演员都缴出了内敛但有力的生涯最佳演出[12],哈特尔也认为每个角色都由懂得诠释的演员扮演,且在演出上并没有犯老调重弹的毛病[14]。辛森指出,身为导演的曼恩一丝不漏地捕捉到演员的精彩表现,功不可没[18]。主演帕西诺与德尼罗各自的表演备受好评[注 28],评论认为前者招摇活泼,后者专注谨慎[18][21]。《芝加哥论坛报》的麦可·威尔明顿(Michael Wilmington)称赞两人大胆捕捉每场戏中的情感,毫不退缩[91]。基尔对于两人共戏过少(全片只有两次)感到失望[16]。配角演员被点名称赞的包含:方·基墨[12][18]、强·沃特[12][2][18]、汤姆·赛斯摩[12][18]、艾希莉·贾德[18]、韦斯·斯塔蒂[2]和凯文·盖奇[2]。
技术方面,麦卡锡称赞道:“但丁·斯宾诺蒂那引人入胜的运镜、尼尔·史毕赛克(Neil Spisak)出色的美术指导工作、艾略特·高登索操刀的绝佳音轨(佐以数种画外音)和四人合力的电影剪辑,都很出众。”[注 29][15]马斯林也赞赏了摄影师和剪辑师的表现[21]。

在影评人眼中,该片的主要母题是警察与匪徒的关系[11]。埃伯特以咖啡厅片段为例指出:“《烈火悍将》的真相就浓缩在这里头,那就是警察和抢匪需要彼此:他们占据著同一个空间、隔绝于社会主流、以他们的规则自我定义。”[注 30][11]威尔明顿也认为片中的警察与罪犯因专业主义而产生联系、互相著迷,彼此映照,甚至彼此需要[20]。安森则觉得曼恩并不打算探讨警匪之间的善恶,而是双方的行为、选择和内在压力[13]。汉纳与麦考利之间的异同也被一并讨论。图兰指出,虽然前者热情、后者冷酷,两人都排除一切地从事自己最拿手的事,他们之间比各自的私人伴侣或同事更接近[12]。威尔明顿也认可汉纳与麦考利的共同之处,但他认为麦考利忠勇正直、汉纳脾气暴躁,显示该片在角色描写上有同情罪犯、黑化警察的倾向,颇为独特[20]。席克尔则指出,与秉持纯粹理性的麦考利相比,身为警察的汉纳更能接受无政府状态,未免讽刺[19]。
客体描写方面,有影评人探讨了该片对男性以及男女关系的诠释。图兰认为该片是一部充满男性气质的电影,神话化了分处法律两端的男人们[12]。席克尔看出该片对当代美国的男性工作狂报以同情[19]。辛森则指出,片中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态度是海明威式的[18]。另一方面,埃伯特在影评中点出,片中有一种男女之间的冲突,男方有著工作要做,女方则希望把丈夫留在家里[11]。辛森也注意到,片中对男性的描写显示出专业与家庭的冲突,他们充满毁灭倾向又暴力,以致于难以驯化,真正的伴侣(mate)只能是另一个男人[18]。该片对洛杉矶的刻划也受到影评人注目。席克尔认为,曼恩将洛杉矶拍成一个虚无的空间,等著被暴力所填满[19]。威尔明顿则指出,片中的洛杉矶仿佛继承雷蒙·钱德勒、詹姆斯·凯恩和保罗·凯恩等人的作品,并写道:“如同《银色·性·男女》(1993年),《烈火悍将》是一首献给洛杉矶的爱恨一体诗篇,当曼恩拍街道、高速公路和洛杉矶国际机场时,他不给我们《轰天炮》风格的亮丽游景。他展示了一个阴暗、荒凉、有点烟雾缭绕、被头脑好的街头份子所统治的洛杉矶。”[注 31][20]
一些影评人将该片与同类型的片种进行比对。图兰指出,该片有著抢劫片常见的主题,即罪犯与警察、猎物与猎人之间的相似之处比不同之处来得多[12]。威尔明顿则提到,片中警匪之间存在共生关系的暗示出现在很多1960年代后半的惊悚片中,而片中警匪两边的主角极少碰头,戏份平行且均等,这种结构可见于1993年的《火线狙击》和《巅峰战士》等惊悚片[20]。马斯林认为,鉴于片中对双方冲突的描写过于普世通用,该片亦可比做一部西部片或是《悲惨世界》[21]。部分影评人推崇该片在同类电影中的地位[15][13][19],麦卡锡认为该片是抢劫片类型的复苏之作[15],安森则觉得现代主义的《烈火悍将》为犯罪片注入活水,使该片种不再由后现代主义的《低俗小说》(1994年)独挑大梁[13]。一些影评人也形容该片具备史诗片的格局[19][13]。至于与其他电影作品的关联,威尔明顿认为该片可能受到《日落黄沙》(1969年)的深刻影响,两部片中都描写有情谊的匪徒对抗更像反派的警察[20],辛森也认为该片对人类生而暴力的观点和《烈火悍将》相像[18]。图兰指出,《烈火悍将》将罪犯描写成孤独的存在主义斗士并非首创,例如1967年法国片《独行杀手》就是个中杰作[12]。
该片并未获得任何一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被视为影史上的奥斯卡遗珠之一[93]。《洛杉矶时报》的影评人肯尼斯·图兰在1996年1月时曾看好该片角逐最佳导演(曼恩)、最佳男主角(帕西诺)、最佳男配角(基墨或沃特)和最佳女配角(薇诺拉、布伦尼曼或贾德)[94]。《时尚先生》为该片没有入围最佳音响、最佳音效剪辑和最佳原创音乐一事抱憾[93]。
影响与地位

许多电影人公开表明对该片的喜爱,包含大卫·罗利、荷黑·R·古铁雷兹和小约翰·加拉赫[99]。该片也影响了后世诸多电影作品,《GQ》杂志的编辑威廉·古德曼(William Goodman)举出了至少八部电影,其中之一是2008年超级英雄电影《黑暗骑士》[100]。该片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接受IGN访问时表示,在他想要深入描写关于高谭市的宏大故事时,《烈火悍将》是他的灵感来源,而为了向之致敬,他找来《烈火悍将》中罗杰·范赞特一角的演员威廉·菲克纳,给予一个在《黑暗骑士》片头戏分颇重的角色[101]。本·阿弗莱克在制作2010年犯罪片《城中大盗》时也表示,《烈火悍将》的影响力甚至扩及至现实中的警匪,使他感到难以超越[102]。2018年电影《星际大战外传:韩索罗》的编剧强纳森·卡斯丹告诉《娱乐周刊》,他想参考《烈火悍将》里汉纳与麦考利之间的关系[103]。其他媒体方面,2001年游戏《侠盗猎车手III》深受《烈火悍将》影响(由制作人萨姆·豪瑟证实)[104],其续作《侠盗猎车手IV》(2007年)中的任务“三叶草”(Three Leaf Clover)[105][106]以及《侠盗猎车手V》(2013年)的“闪电突击”(Blitz Play)[107]都被认为是对《烈火悍将》的模仿。
《烈火悍将》被以下媒体或电影网站选为影史佳作:
小说续作
2022年8月9日,该片的小说续作《烈火悍将2》在美国出版,由编导麦可·曼恩与惊悚小说作家梅格·嘉德纳共同执笔,出版社为哈珀柯林斯[113]。在内容上,该小说属于《烈火悍将》的续集兼前传,续集部份描述在第一集的事件之后,薛哈利斯试图摆脱汉纳的追捕;前传部分则回到1988年,述说汉纳和麦考利一帮人的过去[114][115]。该小说的消息此前于2016年3月首度公布[116],书籍上市三个月前,曼恩便在与《帝国杂志》的访谈中表态希望将之搬上大银幕[117]。2023年10月,曼恩证实《烈火悍将2》的电影版将是他的下一个计画[118],后于2024年7月向《洛杉矶时报》称他希望能于2024年底或2025年初开镜,并对各式各样的选角传闻不予置评[119]。2025年适逢《烈火悍将》上映30周年,曼恩在该年3月宣布已完成续作的电影剧本,并已将之交给华纳兄弟[120][121][122]。
备注
- 原文:A case in point is a screenplay I wrote called Heat, which I love. As a writer, I really want to see this picture made. But as a director I don’t want to touch it.
- 参见音乐领域中的折衷主义。
- 原文:The Making of Heat,片长约59分钟的三段式纪录片。
- 原文:Pacino and De Niro: The Conversation,片长约10分钟的纪录片。
- 原文:Return to the Scene of the Crime,片长约12分钟的纪录片。
- 原文:Though Al Pacino and Robert De Niro share but a handful of screen minutes together, Heat is an engrossing crime drama that draws compelling performances from its stars -- and confirms Michael Mann's mastery of the genre.
- 原文:Mann’s dialogue can sound overwrought and self-consciously operatic, but it is more often muscular and to the point.
- 原文:Dante Spinotti’s evocative lensing, Neil Spisak’s outstanding production design, Elliot Goldenthal’s sensational score, abetted by numerous source tunes, and edgy editing by four men, are all standouts.
- 原文:The scene concentrates the truth of “Heat,” which is that these cops and robbers need each other: They occupy the same space, sealed off from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defined by its own rules.
- 原文:Like "Short Cuts," "Heat" is a love-hate poem to L.A., and when Mann takes in the streets, the freeways and LAX, he doesn't give us shiny "Lethal Weapon"-style travelogues. He shows us an L.A. that's grim, bare, a bit smoggy and ruled by street smarts.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