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普 (物理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普(1902年9月9日—1969年1月5日),字贯三,山东沂水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家,因发现缓发中子、创建山东大学物理系而著称,被认为是中国核物理学的先驱人物。[1][2]

1928年,王普自北京大学物理学毕业,1928-1929年在上海的中央研究院的地质所和物理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29年-1930年转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1930年,他进入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任教。1935年,王普作为公费生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并在威廉皇帝学会化学研究所研究核物理学。1938年博士毕业后,他前往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1939年-1946年,王普任教于辅仁大学,并在山东大学复校后返回担任物理系主任、代教务长。1947年-1950年,他到美国国家标准局担任辐射物理学研究员,1950年-1951年任杜克大学访问教授,1951年-1956年任范德堡大学副教授(期间兼任通用汽车学院教授)。因不满麦卡锡主义风潮,他假借学术会议名义绕道苏联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王普担任山东大学物理系教授、山东省政协常委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1957年后,王普身患高血压与心脏病,长期疗养。文革爆发后,王普因屡遭迫害,于1969年跳楼自杀,时年67岁。[1][2][3]
Remove ads
人物生平

1902年9月9日,王普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南乡(今属沂南县依汶镇东贯头村)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父王西琪为晚清廪生,曾任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学监。1910年后,王普到聊城县上小学,并于1922年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二中学。同年,王普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并在两年后升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28年,王普获得学士学位。同年秋天,王普的老师丁西林介绍他到中研院工作,王普自此成为中研院物理所(丁西林任所长)与中研院地质所(李四光任所长)的助理研究员。1929年,王普回到山东,在济南担任山东省教育厅督学。[4][5]
1930年,王普接受聘请,参与创办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成为日后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创办人。1935年秋,王普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考取山东省公费生,前往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后随导师K.菲利浦在威廉皇帝学会化学研究所研究核物理学,成为继王淦昌之后第二位到此学习的中国人。1938年,王普获得科学博士学位,并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资助下转赴美国,担任一年的卡内基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仍从事核物理学研究。期间,他与R. B. Roberts、R. C. Meyer等人首度发现了缓发中子[6][7][8][9]。1939年秋,王普来到北京,受聘为燕京大学与辅仁大学的教授。1945年-1946年,王普兼任北平临时大学北大分校物理系主任。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后,王普回到山东大学担任物理系主任,一度代理过教务长。[4][5]
后来,由于青岛高校的教学条件与科研条件发生暂时困难,王普于1947年秋前往美国国家标准局,担任辐射物理学研究员,研究X射线物理学与核物理学。1950年-1951年,他担任杜克大学的访问教授。1951年-1956年8月,他担任范德比尔特大学副教授,期间兼任通用汽车学院教授。担任教授期间,王普专注于使用核乳胶方法研究高能粒子。[4][5]
受麦卡锡主义风潮影响,许多在美国的中国人遭受迫害,王普也因此于1950年代转往大学教书。心怀祖国的王普与郭贻诚等留在中国大陆的亲友保持通信往来,并屡次表示要设法回国。而在1956年8月,王普假借参与欧洲某学术会议的名义,在中国驻荷兰代办处的帮助下,绕道苏联回国,受到高教部司长李云扬、山东大学校长晁哲甫、中科院物理所所长钱三强等人的接待与欢迎。基于其本人的意愿,王普重返山东大学,担任山东大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0]与物理系教授。同时,他还兼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第一、二届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物理协会理事、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务。[4][5][2]
1957年大鸣大放中,王普与刘洪宾联合数十名山东大学教授,打算为批判“党天下”的储安平发声援电报,但王普的好友束星北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太过大胆,王普虽感不悦,但也听从了他的建议。[10]
反右运动后,王普身患高血压、心脏病,长期在青岛等地疗养。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王普更是遭过数次抄家,导致他的近千张照片(包括其与爱因斯坦等著名物理学家的合影)被销毁,自存的大部分著述遗失。1968年秋冬之际,王普被隔离审查。1969年1月15日,不堪迫害的王普跳楼自杀,时年67岁。1979年4月7日,山东大学为王普举办追悼会。[4][5][2]
据山东大学教授、王普的学生孙文广回忆,领导曾要求王普在反右运动中批判束星北,但王普仅对束星北的物理研究作批评。其后,对现状不满的王普时常发牢骚,因患病转入疗养院才逃过一劫。文革爆发后,王普于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揪回山东大学批斗,甚至被扣上“攻击革命样板戏唱腔像狼嚎”的罪名,被关入“黑监狱”隔离审查,饱受折磨。王普在关押处(山东大学物理楼)自杀身亡后,还有人贴大字报,骂他死有余辜。[11][12]
尽管王普是中国近代的核物理学先驱,但他的成就与事迹并不广为人知。根据鲁任的说法,在2009年,专门评介王普的文章不足十篇,这其中还包括大学校史资料、县志与同事回忆文章。[5]
Remove ads
个人生活
王普是家中的独子,他还有两个妹妹。1922年,王普在父母的包办下与一位比他年长的女子成婚,生有一女。1928年夏,刚从北大毕业的王普又在北京自由结婚,对象则是来自莆田的前清官吏之女、18岁的林舒志。由于王普热爱故乡,因而他子女的名字均以“沂”为字辈。王普有五女一子,已知的包括王沂坦、王沂明、王沂华、王沂青、王沂光(独子)。[13][14]
据王普的亲友回忆,王普为人狷介耿直,且一心痴迷于物理研究,是不关心时事、不擅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学者。丁西林曾劝告王普“你回山东就毁了!”,但王普还是凭借自己的偏好,定居气候湿润的青岛,并坚持返回山东大学教书。而与他同一代的王淦昌等人则因参与两弹一星项目而功成名就。[5]

1939年王普在卡内基科学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的时候,著名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亦担任卡内基科学研究所地磁部高电压实验室的理论顾问。二人作为同事,私下经常互相来往。王普因此对高电压装置有所了解,并发表文章《核子物理与高电压》,具体分析了西方各国的高电压装置,并呼吁中国物理界应当立刻拨款建设高电压装置,以促进核物理研究。[15]
1939年,伽莫夫邀请王普将他去年撰写的科普小说《Mr Tompkins in Wonderland》翻译成中文,并在王普回国后给他寄去后续故事。王普因而成为最早将《物理世界奇遇记》翻译成中文的人。1939年-1940年,王普将“Mr Tompkins in Wonderland”译作“老朱梦游幻境”,并将三章译文发表在中国科学社主编的《科学》杂志上。之后,王普接受《科学》杂志主编刘咸的提议,将九章译文整理成一本小书,名谓《老朱梦游物理世界》。该书于1942年出版,并附有伽莫夫撰写的中译版序言。相较后来的译本,王普的译文采用归化策略,具有半白半文的特点,且内容也不与1940年代的原著完全相符。根据王普在书中的说法,有些内容是他接受伽莫夫提议修改的,而他将主角人名“Tompkins”翻译成“朱琴欣”则是依照伽莫夫妻子的建议。[15]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