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先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宗教中,先知(prophet)是被视为与神灵接触的个人,据称代表神灵说话,作为神灵与人类的中介,将来自超自然来源的讯息或教义传递给其他人。[1][2] 先知传达的讯息则被称为预言(prophecy)。在不同的宗教信仰里,先知的定义并非全然一致。
汉语词源
《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七节》:“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3]由汉语词源可见,“先知”指的是较同时代的人更早得到某种知识,从而能将其教导和传播给别人的人,而非有能力预言未来的事情的人。
词源
英语单词 prophet(先知)是一个复合希腊单词的音译,源自 pro(在...之前/朝向)和 phesein(讲述);因此,προφήτης (prophḗtēs) 是指将神的信息传达给人类的人,偶尔也包括预告未来事件。在不同的解释中,它意味着倡导者或演说者。它在《七十士译本》中用于翻译希伯来语单词 נָבִיא (nāvî),在阿拉伯语中翻译单词 نبي (nabī)。W.F. 奥尔布赖特指出这些希伯来语(נָבִיא (nāvî))和阿拉伯语(نبي (nabī))单词起源于阿卡德语中的纳布(Nabu)。[4]
阿卡德语 nabû 意为“宣告者”或“被授权的人”,[5] 源自闪语词根 n-b-y 或 nbʾ。[6] 它与 古叙利亚语:ܢܒܝܐ,罗马化:nəḇiyyā(叙利亚语)、阿拉伯语:نبي,罗马化:nabiyy(阿拉伯语)和 希伯来语:נביא,罗马化:nāḇī(希伯来语)同源,[7] 所有这些词都意为“先知”。
在希伯来语中,单词 נָבִיא (nāvî),“发言人”,传统上翻译为“先知”。《塔纳赫》的第二部分尼维姆(Nevi'im)就是专门关于希伯来先知的。navi 的含义或许在 Deuteronomy 18:18 中有所描述,[8] 其中上帝说:“……我要将当说的话传给他;他要将我一切所吩咐的都传给他们。” 因此,navi 被认为是上帝的“口”。一个犹太传统认为,词根 nun-bet-alef("navi")基于两个字母的词根 nun-bet,表示空洞或开放;要接收超验的智慧,人必须使自己“开放”。[9]
Remove ads
美索不达米亚起源


在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和由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建立的先知传统出现之前,各种古代文明中就已经存在作为人与神之间中介的个体。例如,在古代苏美尔,像“ensi”(恩西)或“lugal”(卢伽尔)这样的人物扮演了类似于先知的角色,通过仪式、预兆和祈祷提供指导并解释神圣旨意。恩西被认为是城邦守护神的代表。[10] lugal(卢伽尔)的职能包括某些仪式和祭祀活动、仲裁边界争端以及进行军事防御以抵御外部敌人。[11][12] 拉格什(Lagash)的恩西们有时会将城市的守护神宁吉尔苏(Ningirsu)称为他们的 lugal(“主人”)。以上所有内容都与“恩西”(ensi)[13] 以及尤其是“恩”(en)这两个头衔可能具有的祭司或神圣特性有关(后一个术语在后续时代继续指称祭司)。
这些先知,虽然缺乏在后世传统中发现的系统化神学框架,却通过展示与神圣领域的联系并在其社群内提供精神领导,为先知(prophethood)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尽管没有成文的经典或有组织的宗教机构,这些前琐罗亚斯德时代的先知形象在塑造早期宗教思想和实践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随后伴随琐罗亚斯德及其后的宗教传统而出现的结构化的先知传统铺平了道路。
犹太教
《塔纳赫》中的先知包括亚伯拉罕、摩西、米利暗、以赛亚、撒母耳、以西结、玛拉基以及约伯等。在犹太教中,摩西被视为最重要的先知。[14][15] 在出埃及旅途中的一次事件中,“摩西身上的灵”被传递给七十位长老,他们因此一度能够说预言,但大多数情况下此后再也不能说预言。[16] 摩西曾表达愿望,希望“耶和华所有的子民”都能成为先知。[17] 除了书写和传达神的信息外,以色列或犹大国的“先知”(希伯来文:nevi'im,意为“代言人”)常常通过自身生活行为来演绎先知的比喻。[18] 例如,为了对比百姓的悖逆与利甲族人的顺从,神吩咐耶利米邀请利甲族人喝酒,此举违背了他们祖先的命令。利甲族人拒绝饮酒,因此受到神的称赞。[19][20] 耶利米所行的其他先知性比喻还包括:将一条亚麻腰带埋藏使其朽坏,以此表明神将如何败坏犹大的骄傲。[21][22][23] 同样,耶利米买了一个陶罐,然后在欣嫩子谷当着长老和祭司的面将其打碎,象征神将彻底粉碎犹大国及其城市,无法修复。[24] 神还指示耶利米用木头和皮带做一副轭,戴在自己颈项上,以表明神将使国家臣服于尼布甲尼撒——巴比伦王的统治之下。[25] 同样,先知以赛亚曾赤身露脚行走三年,预示即将到来的被掳命运。[26] 先知以西结则需侧卧390天,并按定量进食,以此象征即将到来的围城之灾。[27]
先知的使命在希伯来圣经中通常被描绘为严格而严苛的,[28][29][30] 而先知常常成为迫害与反对的目标。[31] 上帝对耶利米的个人预言:“他们要攻击你,却不能胜你”,[32] 在圣经叙事中多次应验,因为耶利米警告那些持续拒绝悔改、不愿接受较轻惩罚的人将面临毁灭。[31][33] 作为对耶利米忠于上帝命令、传讲上帝话语的回应,他被自己的兄弟攻击,[34] 被一位祭司和假先知殴打并投入枷锁,[35][36] 被国王监禁,[37] 遭遇死亡威胁,[38] 被犹大的官员扔进地窖,[39] 并受到假先知的反对。[40] 同样,以赛亚也听到拒绝他信息的人说:“离开正道吧!偏离路径吧!不要再向我们提那‘以色列的圣者’了!”[29][41] 摩西的生命曾受到出埃及记中的法老威胁,也是另一个例子。[42]
根据《撒母耳记上》9:9的记载,[43] “先知”(navi)的旧称是“罗埃”(ro'eh,רֹאֶה),字面意思是“看见者”或“先见”。这可能反映出一种古代的转变:从视先知为受雇的占卜者,转变为视其为道德教师。L.C. 艾伦(1971年)评论说,在第一圣殿时期,存在一类属于行会的“先见-祭司”,他们从事占卜、仪式和献祭,并担任文士;而除此之外还有正典先知,他们不进行这些活动(并谴责占卜),而是被差遣来传达信息。[44] 这些“先见-祭司”通常隶属于地方的神殿或圣所(例如示罗),并为他人授职,如同一个带有学徒和招募制度的神秘行会。而正典先知则并非以这种方式组织。
犹太传统——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实践不同——并不认为但以理(Daniel)是先知。
犹太传统认为,先知的人数是出埃及人数的两倍,即多达120万名先知。[45] 《塔木德》承认有48位男性先知向人类留下了永恒的信息。[45] 根据《塔木德》,还有七位女性被列为女先知,她们的信息对所有世代都有意义:撒拉(Sarah)、米利暗(Miriam)、底波拉(Devorah)、哈拿(Hannah,先知撒母耳的母亲)、亚比该(Abigail,大卫王的妻子)、户勒大(Huldah,耶利米时代的先知)和以斯帖(Esther)。[45] 犹太圣经注释家拉希(Rashi)指出,利百加(Rebecca)、拉结(Rachel)和利亚(Leah)也是先知。[46] 《以赛亚书8:3-4》[47] 提到了以赛亚的妻子,她为他生下儿子玛黑珥沙拉勒哈施罢斯(Maher-shalal-hash-baz),被称为“女先知”;她未在别处被提及。
《塔纳赫》中的先知并不总是犹太人;[45] 例如《民数记》22章中提到的非犹太先知巴兰(Balaam)。[48] 根据《塔木德》,俄巴底亚(Obadiah)据说曾是皈依犹太教的人。
《犹太圣经》中最后提到的“先知”(nevi'im)是哈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他们均生活在公元前586年至539年左右的70年巴比伦流亡末期。《塔木德》(《公会集》Sanhedrin 11a)指出,哈该、撒迦利亚和玛拉基是最后的先知,此后时代仅能听到“巴特·科勒”(בת קול,字面意为“声音的女儿”,即“上帝之声”)。
Remove ads
基督教
在基督教中,先知(或称“先见”)是指被圣灵感动、由上帝差遣来传达信息的人。这包括教会建立之前活跃的犹太先知,以及在基督教会中活跃的先知。一些基督教教派将先知的信息限定为仅针对会众成员的言语,排除社会或政治性信息。然而,圣经中多次记载先知被呼召传达社会或政治性的信息。[49] 接受信息的过程称为启示,而传达信息的行为则称为预言。
“先知”一词适用于那些获得公开或私人启示的人。在天主教中,公开启示属于信仰宝库的一部分,而这一启示已在耶稣基督身上完成;相比之下,私人启示并不增加信仰宝库的内容。“信仰宝库”指的是耶稣基督全部的启示,并通过圣经和教会传统传递给后世。
圣经将“假先知”这一称号用于任何传讲与使徒所传、并在圣经理录的福音相违背之信息的人。[50] 在旧约的《申命记》中有一段经文[51]警告人们警惕那些预言未实现之事的人,并指出他们应当被处死。其他经文则表明,假先知可能是故意欺骗他人者、精神错乱者、受撒旦影响者,或是凭自己私意说话的人。[52]
Remove ads

在十二位小先知中有六位的纪念日在十二月。他们都鼓励人们归向上帝,为过去的罪过悔改,并在困境中仍能认识到上帝的同在。[53]
“耶稣基督是父以圣灵所傅油、并立为司祭、先知和君王的那一位。整个天主子民都参与基督的这三个职务,并承担由此而来的使命与服务责任。”[54] 平信徒以先知性的方式行事,就是当他们向家人、邻居和同事宣讲真理,并以自身生活为榜样活出福音。[55] 旧约先知们为穷人和弱势群体发声,“并滋养和激励天主教社会训导中关于优先关爱穷人、劳工权利、正义与和平的教导。”[56]
那些相信圣灵继续赐予基督徒属灵恩赐的基督徒,被称为继续论者。[57][58] 这些恩赐可能包括预言、说方言、奇迹般的医治能力,以及辨别(《马太福音》12:32 和合本:“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58] 而停止论者相信这些恩赐只存在于新约时期,并且在最后一位使徒去世后就已经终止了。[58]
在耶稣到来之前,旧约中的最后一位先知是施洗约翰。[59][60] 新约中明确提及在基督死而复活之后仍有先知存在的经文包括:启示录11:10,[61] 马太福音10:40–41 和 23:34,[62] 约翰福音13:20 和 15:20,[63] 以及使徒行传11:25–30、13:1 和 15:32。[64] 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 对于如何辨别真先知与假先知提供了详尽的教导,并指出了教会中关于奉献什一给先知的诫命。[65] 爱任纽(Irenaeus)记载了公元二世纪一些信徒拥有预言的恩赐,[66] 而游斯丁·马尔提尔(Justin Martyr)则在其与特里福的对话(Dialogue with Trypho)中辩称,在他那个时代犹太人中已经没有先知,但教会中却仍有先知。[67] 赫马牧人书(The Shepherd of Hermas) 描述了一种异象,阐释了关于教会中预言恰当运行的启示。[68] 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Eusebius of Caesarea)提到过雅典的夸德拉图(Quadratus of Athens)和费城的阿米亚(Ammia of Philadelphia),他们二人皆是在十二使徒之后颇为著名的先知。[69][70] 特土良(Tertullian),在论述孟他努派(Montanism)的教会聚会(他本人也属于该派别)时,详细描述了二世纪教会中预言的实践。[71]
许多后来的基督教圣徒据说拥有预言能力,例如艾奥纳的圣高伦巴(Columba of Iona) (521–597)、圣马拉基(Saint Malachy) (1094–1148) 或 皮奥神父(Padre Pio) (1887–1968)。[72] 此外,圣母显现(Marian apparition),比如 1917 年葡萄牙法蒂玛(Fátima, Portugal)的显现,或 1980 年代卢旺达的基贝霍(Kibeho)显现,往往包含关于世界未来及其发生地区的预言性启示。[73]
纵观基督教会的历史,先知运动屡屡出现,表现形式包括:孟他努派(Montanism)、诺瓦提安派(Novatianism)、多纳徒派(Donatism)、方济各会(Franciscanism)、再洗礼派(Anabaptism)、卡米萨尔派热忱运动(Camisard enthusiasm)、清教徒主义(Puritanism)、贵格会(Quakerism)、静修主义(Quietism (Christian philosophy))、路德宗(Lutheranism)[74] 和 激进敬虔主义(Radical Pietism)。
现代的五旬节派与灵恩派,至 2011 年时全球大约有 5.84 亿人,[75] 相信预言恩赐在当今仍在发挥作用。其中一些运动,尤其是在使徒先知运动(Apostolic-Prophetic Movement)中,更认为上帝可能继续赐予教会一些个人,他们就是“先知”。
一些基督教派别承认“当代先知”的存在。例如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他们教导说上帝至今仍通过预言与人类沟通。[76]
Remove ads
1830年,约瑟·斯密(Joseph Smith)创立了基督教会,他被后期圣徒运动的成员视为先知,其中规模最大的教派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LDS Church)。此外,该运动中的许多教会相信,自约瑟·斯密以来,一直存在一系列现代先知,后期圣徒称这些人为“先知、先见与启示者”。目前,尼尔森·罗素·M(Russell M. Nelson)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的现任先知兼会长。
浸信会传教士威廉·米勒(William Miller)被认为是19世纪中期北美宗教运动——即现今所称的复临运动——的发起人。他曾预言基督复临,但最终导致了著名的大失望事件。
七日复临安息日会于1863年成立,该教会相信其创始人之一怀爱伦(Ellen G. White)拥有属灵的预言恩赐。
大卫支派是一个于1959年由本杰明·罗登(Benjamin Roden)创立的宗教团体,是从七日复临安息日会分离出来的分支。大卫·考雷什(David Koresh)在1983年自称是该团体的最后一位先知,并宣称自己是“神的儿子、羔羊”。他于1993年在韦科围困事件中死亡。
摩尼教

摩尼(公元 216 年 4 月-公元 274 年 3 月 2 日或公元 277 年 2 月 26 日)是一位伊朗人[a],既是一位先知,也是摩尼教的创始人。摩尼教在晚期古代时期传播最为广泛。
摩尼出生于当时属安息帝国(Parthian Empire)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塞琉西亚-泰西封(Seleucia-Ctesiphon)(今巴格达以南)或其附近。[77] 他的重要著作中,有七部是用叙利亚语写成的,第八部则是为萨珊王朝皇帝沙普尔一世 (Shapur I)所作,用中古波斯语撰写。[78] 他死于冈地沙普尔(Gundeshapur)。
摩尼教宣扬一种复杂的二元宇宙论,描述了善与恶的斗争——一边是光明的精神世界,另一边是黑暗的物质世界。[79]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光逐渐从物质世界中解放,归回其本源的光明世界。
摩尼的教义旨在“结合”、[80] 继承并超越基督教、祆教(祆教即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佛教、马吉安派(Marcionism)[80]、希腊化犹太教和拉比犹太教、诺斯替教派、古希腊宗教、巴比伦及其他美索不达米亚宗教[81],乃至希腊-罗马密教(Greco-Roman mysteries)的教义。[82][83] 摩尼教尊奉摩尼为继琐罗亚斯德(Zoroaster)、释迦牟尼佛(Gautama Buddha)与耶稣基督(Jesus Christ)之后的最后一位先知。 摩尼教在早期便迅速取得成功,并传播至广大阿拉米语地区。[84] 它在公元三世纪到七世纪之间达到繁荣,并在鼎盛时期成为世界上最广泛传播的宗教之一。摩尼教的教会与经典从东方的汉朝一直传播到西方的罗马帝国。[85] 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它曾一度是早期基督教在取代古典多神教竞争中的主要对手。
在罗马专制后期统治(Dominate)时期,摩尼教受到罗马国家的迫害,最终在罗马帝国境内被镇压而消亡。[86] 虽然摩尼教的大部分原始著作已经失传,但许多译本和残片保存了下来。[87]
摩尼教在东方的存续时间比在西方更长。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它在14世纪中国南方[88]最终消亡,与明代中国时期景教(东方教会,Church of the East)的衰落几乎同时,但日益增多的证据显示,摩尼教在中国某些地区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福建,[89][90] 当地陆续发现了大量与摩尼教相关的遗迹。现存的摩尼教派别普遍保持高度秘密和防御性的信仰体系,以避免被察觉。这种隐蔽性源自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迫害与镇压的担忧。[91]
伊斯兰教

《古兰经》中提到了多位被称为“伊斯兰教先知”( nabī;复数: anbiyāʾ)的人物。穆斯林相信,这些人是由真主特别委派、以引导人类的使者。除了穆罕默德之外,还包括亚伯拉罕(Ibrāhīm)、摩西(Mūsā)和耶稣(ʿĪsā)等先知。
尽管《古兰经》中仅明确提及25位先知[92],但一则圣训(出自《艾哈迈德·伊本·罕百勒圣训集》第21257条)[93]提到,历史上共有(大约)124,000位先知。
《古兰经》指出,真主在不同时代向每一个民族都派遣了先知,而穆罕默德是最后一位先知,被派往全人类。[94] 所有先知传达的信息被认为是相同的。在伊斯兰教中,所有先知使者都是先知(如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和穆罕默德),但并非所有先知都是“先知使者”。其主要区别在于:一位“先知”通过自身的行为、品格和操守来体现真主的律法,但未必要求人们追随他;而一位“先知使者”则必须宣告真主的律法(即启示),并号召其族人顺从并追随他。穆罕默德与其他先知及先知使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真主委任他为全人类的先知使者。这些先知中的许多人物也出现在犹太教(《托拉》、《先知书》和《文集》)和基督教的经典中。[95]
穆斯林通常以名词形式称呼穆罕默德为“先知”。[96][97][98][99] 在伊斯兰教中,如同基督教一样,耶稣是由童贞女所生,也被视为一位先知。[100] 尽管《古兰经》记载了许多先知的生平事迹,但它特别以叙事和修辞的方式聚焦于这五位主要先知中的前四位。
在穆罕默德之前的众人物中,耶稣在伊斯兰教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他于古兰经中被提及了93节经文(ayat),并附有诸如“玛利亚之子”等各类称号,直接或间接总共被提及超过187次。[101][102] 因此,耶稣是古兰经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人物:以“尔撒”(Isa)之名提及25次,第三人称提及48次,第一人称提及35次,其余为称号和属性。[103] 摩西(Musa)和亚伯拉罕(Ibrahim)在《古兰经》中也被频繁提及。至于第五位,古兰经常常直接向穆罕默德说话,并经常讨论他所遭遇的情境,但直接使用其名字的情况却很少见,提及穆罕默德的同时代人物则更为罕见。
一些著名的法蒂玛 伊斯玛仪派 伊玛目解释说,在历史上曾有六位“宣告者”(natiqs),他们向人类传达了外在的(zahir}})启示,分别是:阿丹、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和穆罕默德。他们还提到第七位“宣告者”(natiq),即“复活者”(Qa’im),他将揭示此前所有启示的内在({{batin}})含义。他被认为是创造的顶峰与终极目的。这些“宣告者”(单数:Template:Natiq)即各自时代的先知与伊玛目,是最高层级的圣职者(hadd)。"宣告者"(natiqs)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新时代(dawr)的开端,而伊玛目则向人们揭示并阐明启示的内在({{batin}})意义。这些人也被称为“时代之主”(sahib al-’asr)或“时间之主”(sahib al-zaman)。通过他们,人们得以认识真主,而他们号召人类认识真主的行为被称为“号召”({{da’wa}})。[104]
根据什叶派伊斯兰教的教义,所有先知与伊玛目都是无谬误的(infallible),相信他们不会犯有意或无意的罪过,是信仰的基本信条之一。因此,人们相信他们是以身作则的典范,言行一致。这一信念也涵盖了一些圣徒(ʾAwliyāʾ),例如法蒂玛女士和玛利亚女士。
在世期间,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宣称自己是真主的先知,并成为伊斯兰教阿赫迈底亚运动的创始人。[105][106] 该运动体现了伊斯兰教中的马赫迪(Mahdī),[105][106] 并实现了关于救世主(弥赛亚)降临的各种伊斯兰教末世预言,同时也应验了包括基督教和印度教在内的其他宗教传统中关于救世主降临的预言。[105]
伊斯兰教阿赫迈底亚运动的追随者相信,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是真主的先知,[105][106] 他们认为,他的出现应验了伊斯兰教关于在末日来临之前第二次降临的耶稣(ʿĪsā)的各种预言。[105][106]
阿赫迈底亚派的思想强调,伊斯兰教是真主向穆罕默德启示的、适用于人类的最终宗教体系,并认为有必要恢复其本真的意图和原始形态,因为这些在数个世纪中已经丧失。[107] 其信徒认为,艾哈迈德以马赫迪的身份出现,具备了他们根据经文预言所理解的耶稣的特质,旨在复兴伊斯兰教,并启动其道德体系,从而带来持久的和平。[108][109][110] 他们相信,在真主的指引下,艾哈迈德通过捍卫他们所认为的、由穆罕默德及早期穆斯林社群所践行的伊斯兰教原始教义,清除了信仰和实践中掺杂的外来成分。[111] 因此,阿赫迈底亚派视自己为伊斯兰教传播与复兴的引领者。[107][112]
德鲁兹信仰
在德鲁兹信仰中,七位代言人或先知被尊为真主与人类之间的使者与中介。他们分别是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穆罕默德以及穆罕默德·伊本·伊斯玛仪。这些先知在不同历史时期被派遣,承担传播真主旨意的使命。[113][114][115]
德鲁兹人相信,每一位代言人或先知(natiq)都有一位“奠基者”或“守护者”,其使命是揭示与解释信仰中的隐秘义理,而代言人本人则负责传递显性的、律法性的教导。[116]
按照传统,亚当被视为第一位先知,其奠基者为塞特,尽管亚当并未被赋予颁布律法的使命。接着是诺亚,他带来了新的宗教法,取代了亚当的教诲,其奠基者为闪。后来是亚伯拉罕,而其奠基者被认为是以实玛利;至于摩西,他的奠基者在亚伦去世后改为嫩的儿子约书亚。耶稣的奠基者是西门·彼得;穆罕默德则由阿里·伊本·阿比·塔利卜作为其奠基者加以辅助。[116]
之后出现了阿卜杜拉·马赫迪·比拉(Abd Allah al-Mahdi Billah),即法蒂玛王朝的创立者,他的奠基者是卡达(al-Qaddah)。随着哈姆宰·伊本·阿里(Hamza ibn Ali)的崛起——他被尊为哈基姆·比艾玛拉·阿拉(al-Hakim bi-Amr Allah)的先知——一个新时代正式开始。他引入了一部新的律法,被称为“认主独一律法”(Tawhid)或“第三条道路”,取代此前所有律法。哈姆宰·伊本·阿里执行使命时,得到了传统中提到的四位“界限”(boundaries)的协助。[116]
巴哈伊信仰
巴哈伊信仰(Baháʼí Faith)将通常所谓的“先知”称为“上帝的显圣者(Manifestations of God)”,这一称谓直接与渐进启示(progressive revelation)的概念相关联。巴哈伊信徒相信,上帝的意志在任何时代、以多种方式表达出来,其中包括通过一系列被称为“上帝的显圣者”(Manifestations of God)或“神圣教育者”(divine educators)的天启使者。[117] 在传达上帝旨意的过程中,这些显圣者被视为在世上创立宗教的人物。因此他们被看作是上帝与人类之间的中介。[118]
巴哈伊信仰所理解的“上帝的显圣者”既不被视为上帝的化身,也不被视为普通凡人。相反,巴哈伊概念强调:显圣者同时体现了人性与神性——在人性的层面,他们作为中介身处人世;在神性的层面,他们展现了上帝的意志、知识和属性。因此,他们既具有人性地位,也具备神性地位。[118]
除了“上帝的显圣者”(即“大先知”)之外,还有“小先知”。巴哈伊著作中将大先比如作太阳(自发地产生热和光),而小先比如作月亮(月亮的光来自太阳的反射)。例如,摩西被教导为一位“上帝的显圣者”,而他的兄弟亚伦则被视为一位小先知。摩西代表上帝说话,亚伦则代表摩西说话(出埃及记 4:14–17)。[119] 其他犹太先知则被视为小先知,因为他们是在摩西所创立的分期体系的“阴影”中出现的,他们的使命是发展并巩固摩西所开启的进程。
不同宗教的表述
巫觋宗敎、基督教等宗教都有此概念。先知对未来的描述来自于神,这点和占卜不同。伊斯兰教中的先知多指安拉派遣到世界的多位使者,(《古兰经》中列举并提到他们姓名的有廿五位先知[来源请求],相信历代各个民族都有安拉所派遣给的先知或使者[来源请求]。)其中最后一位派遣给全人类的使者是穆罕默德(见“众先知的封印”)。
基督教,犹太教的文献中,也出现了很多有关先知的阐述。虽然其中很多是对与未来的预见,但更多的是借助于先知之口,阐述上帝所制定的社会原则和教义原则。基督教中,先知又称先见,这更显出基督教中的先知是更早看见某些未发生的事,而并非每一件事都能预知。
亚伯拉罕、摩西
犹太教徒以及后来的基督徒与穆斯林均承认亚伯拉罕(易卜拉欣)、摩西(穆萨)这两位旧约人物为先知;这三种宗教也被称为亚伯拉罕诸教。
耶稣
支持三位一体的主流基督宗教教派认为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不单是先知,而且也是神。伊斯兰教承认耶稣(尔撒)与摩西、穆罕默德一样,都是先知,但不是神的儿子,相当于古代基督教的“义子说”。而犹太教认为耶稣只是凡夫俗子,既非神,亦非先知。
穆罕默德
在伊斯兰教中,穆罕默德是先知,但是“先知”并不能理解为“能够预知未来的人”。
你说:“我不是破天荒的使者;我不知道我要遭遇什么,也不知道你们要遭遇什么,我只遵从我所受的启示,我只是一个坦率的警告者。”(《古兰经》46:9,马坚译)[120]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