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性皮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异位性皮肤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特应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湿疹(atopic eczema), 是一种与过敏体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复杂的发病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和表皮屏障功能障碍以及环境因素;表现为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瘙痒是其原发症状,而皮损可表现为轻度的红斑、红肿、皮肤龟裂,乃至红皮病、严重的苔藓样变。发生于四肢弯曲处的异位性皮肤炎,古称“四弯风”。
发炎区域常有清澈液体流出,液体会随著发炎时间越久而越浓[1]。异位性皮肤炎常初发于孩提时期,严重程度则随年纪变化[1][2]:未满足岁的孩童身上红疹常遍布全身;年纪稍大时影响范围则主要位于腘窝及肘窝处;成人则好发于手脚[2]。抓搔病灶会使症状恶化,并提升皮肤感染的风险。许多患者常合并有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的症状[1]。
异位性皮肤炎的真正原因目前仍不清楚,但一般相信与遗传学、免疫功能异常、环境因子,以及皮肤穿透性过低有关[1][2]。如果双胞胎中有一人是异位性皮肤炎的患者,那么另一个有 85% 的机率也患有该病症[3]。另外居住于都市及干燥区的民众也较容易罹患异位性皮肤炎。太常洗手及暴露于某些化学因子会使症状恶化。情绪压力不会导致异位性皮肤炎,但也可能使症状恶化。异位性皮肤炎并非传染病[1]。诊断需依据症状及征象做判断,且必须排除接触性皮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等疾病才能确诊[2]。
异位性皮肤炎的治疗包含避免接触风险因子。尽量维持每日沐浴,并浴后涂敷润肤膏的习惯。病灶处可以涂抹类固醇软膏,并给予止痒药物[2]。可能造成症状恶化的因子包含穿著羊毛衣物、使用肥皂及香水、氯、灰尘,以及烟。光照治疗对于某些人可能有效。当治疗无效时可以尝试口服类固醇[1],如果有细菌感染视情况合并外用或口服抗生素[2]。如果怀疑皮肤炎是由食物过敏引起,则需尝试改变饮食[1]。
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人生中的某个阶段受到异位性皮肤炎影响[1][4],其中又以孩童居多[2]。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盛行率则无显著差异[1],有些人的症状会自动改善[2]。异位性皮肤炎有时称为湿疹,但这个词包含其他皮肤状态,较无特异性[1]。 其他同样描述这种疾病的词汇还有“婴儿湿疹”(Infantile eczema)、“屈部湿疹”(Flexural eczema)、“贝尼耶素质性痒疹”(prurigo Besnier)、“过敏性湿疹”(allergic eczema),以及“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5]。在某些研究中发现了过度活跃症(ADHD)和心脏病之类的疾病与异位性皮肤炎有关。[6]
诊断
异位性皮肤炎是指因遗传导致皮肤异常因而病变,会反复发作且搔痒难当即异常敏感,痒也是异位性皮肤炎最主要的特征,同时易伴随其它过敏性体质,目前发病机制仍然未解。
初次发作多于婴幼儿时期,总病患大约占总婴幼儿3%~5%,约30%的病患于1岁~5岁时发病,约有20%气喘病童会同时有此病症,更约有50%的异位性皮肤炎患者合并带有气喘、过敏性鼻炎的问题,此类病患通称异位性体质,症状可持续数年到十数年不等。但通常在病情获得控制下,随著年纪的增长有半数以上的病人慢慢好转而痊愈。
临床学上诊断判定异位性皮肤炎的条件,须符合下列条件三项或以上:
虽然至今医疗科学尚无法得知发病机制,但经由多数的临床研究发现数项确定因素:

目前医学临床上将此症分为三期:
- 婴儿期:多数病患于2~3个月大时即开始发病,并持续约2~3年;多半在双颊、前额及头皮显现,常见的症状为干冷时两颊变得干燥、发红、脱皮,但嘴部和鼻部外侧周围正常,同时下巴亦显现病症[注 3],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口唇周围结痂、分泌物、脱皮;而此时婴儿易因病症的刺激而不安、躁动、不易入睡;但与尿布疹不同,包尿布部位通常不会发作。约50%病患可于两岁前痊愈,但其馀则会延续至儿童期。
- 儿童期:此时期会“痒疹型”或“苔藓化”造成灰褐色皮屑、皮肤变厚、粗糙且深的皮肤纹路或黑色素沉淀,主要显现于手肘窝、膝窝颈部与手足关节处且对称分布[7],衣物紧密包覆患症部位导致摩擦更会加重病情,或是儿童因搔痒而抓患部也会使症状恶化,甚至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越痒越抓、越抓越痒!”;而冷、热、干燥的空气、情绪、压力的刺激……亦会加重病情等,若为增厚性干燥病灶,经过度抓痒后,会破皮、湿润、结痂。多数病患可于12岁前逐渐痊愈,极少部分病人会再延续至第三期。
- 成人期:若非前两期延续,则此时通常在青春期时发作,可能原因为荷尔蒙的改变或青春期的压力;多为慢性湿疹性状况,好发于手肘窝、膝窝、颈项、前胸部、手腕、足关节……,一般而言病患应在30岁前后可痊愈。另外,女性生产后异位性肤炎发作的案例也常发现。
临床上,诊断异位性皮肤炎,通常会借由视诊,判断患者是否亦为异位性体质:
- 四肢屈侧的皮肤炎
- 手部产生湿疹
- 眼睛周围产生湿疹
- 肛门及生殖器周围产生慢性皮肤炎
- 任何面积最大的地方,例:肚子、乳头、手掌、脚背、内耳道、脖子、腋下、大腿、臀部
治疗
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慢性皮肤病,因此治疗过程需要长时间耐心配合,配合医师的治疗;一般投以外用类固醇[注 4]药膏及止痒的抗组织胺药口服药,若有感染问题则并用抗生素,而极少数急性严重发作则可以口服的类固醇快速改善症状,但副作用大,因此须由医师判断后使用。
严重反复发作的孩子,则建议做进一步的‘特异性IgE抗体、过敏性皮肤测试(针刺检查)、贴布试验’等检验,可提早找出过敏原以作为预防。
提高肌肤保湿功能与屏护力是照护异位性皮肤炎的首要步骤,患者不可轻忽。
近几年来,开始有皮肤科医师用湿敷疗法,做为异位性皮肤炎的第一线治疗。针对比较严重、病灶面积大、年纪小的婴幼儿,考量到很多全身性治疗的可能风险,湿敷疗法就成了另一项治疗利器。[8]
新一代治疗药物主成分他克莫司或杜匹鲁单抗[9],可选择性的抑制免疫细胞合成细胞激素的功能,而改变发炎细胞的表面抗原,但并不会影响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蛋白的能力,因此明显降低副作用,效果较目前一线药物类固醇药膏缓慢[注 5],投药初期会有轻微灼热、刺痒感,短时间即会消失,且若投药量控制得宜即无全身性副作用[注 6],但此成分禁止使用于感染性皮肤病灶[注 7],同时使用期间需避免日晒或紫外线照射。
改善
目前就诊时多会针对病患提出建议以改善病情,而原则上皆是尽量避免刺激、远离病原体、降低雷刚受损:
- 剪短指甲,避免无意识搔抓时造成皮肤严重损伤
- 避免过度沐浴及少用肥皂或含有药性、皂碱、香精之清洁剂,避免皮脂流失而使皮肤干燥,可选用天然植物成份(如超浓缩葵花子油)之清洁嫩肤产品,以维护肌肤脂质。[10][11]
- 用温水盥洗,避免酸碱值高的清洁剂与洗衣剂,并应洗净无残留,以免刺激皮肤
- 沐浴后及干冷时可涂抹适量无刺激(药性、香精、防腐剂)的润肤剂[7]
- 远离用香水、芳香剂、蚊香、樟脑丸、杀虫剂等刺激物质或气味
- 穿著棉质衣物,避免穿著易造成刺激的羊毛、尼龙材质。
- 被子的选择可选用蚕丝或化学材质,勿使用毛毯,易缠有尘螨。[12][13]
- 避免衣物粗糙、过紧而造成摩擦刺激加重病情
- 高温时保持凉爽避免流汗与太阳直接照射,汗水及阳光皆会刺激皮肤
- 避免接触与动物(宠物)皮屑、毛发、排泄物接触,此类物体中皆含大量易刺激病原体
- 不铺地毯、草席榻榻米,远离毛绒玩具,以免缝隙中孳生病原体
- 将厚窗帘布替换为百叶窗,灰尘易堆积于厚窗帘布上
- 周围相对湿度保持50~65%间,同时避免温差过大,患者极易因过度敏感而发作
- 使用空气过滤器减少霉菌生长,并应定期更换滤网
- 每周并以高温清洗寝具,减少含菌数
- 时常清扫环境减少灰尘,降低刺激原
- 禁烟并远离二手烟,烟中所含化学物质为体内免疫系统的大敌
- 部分患者避免食用牛奶、蛋、鱼、小麦、花生、大豆,少数患者对其中食物过敏
- 减少情绪波动与精神压力,经证实负面情绪与精神压力会导致内分泌失调
- 皮肤伤口须小心处理,避免引发感染
新闻事件
异位性皮肤炎非传染病,但有女童患者被游乐园拒于门外。[14]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