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发光小菇
白蘑科小菇属的一种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发光小菇(学名:Mycena chlorophos),又名萤光小菇、夜光茸,为小菇科小菇属的蕈类,于1860年被发表描述,分布于亚洲的亚热带地区,包括印度、日本、台湾、泰国、印尼和斯里兰卡等地,也见于玻里尼西亚、澳洲和巴西,为这些地区偶见的木栖腐生小型菇类,生长于春夏季的低海拔林区,常见于落叶、枝条和原木上。
本种担子果的直径可达30毫米(1.2英吋),具淡褐灰色的黏糊菌帽,由长6—30毫米(0.2—1.2英吋)、厚度达1毫米的菌柄所支撑。
发光小菇顾名思义其特点是夜间会发出绿色莹光,日间色泽为白色。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培养这种真菌并使其形成子实体,已有研究探讨影响生物发光的生长条件。
Remove ads
分类命名
1860年,迈尔斯·伯克利和摩西·柯蒂斯发表本种描述,将其命名为Agaricus chlorophos[3],原始标本是美国植物学家查尔斯·赖特于1854年10月在1853—56年北太平洋探索和测量远征中从小笠原群岛采集[2]。皮耶尔·萨卡尔多在1887年的出版物中将该物种自伞菌属转移到小菇属,学名Mycena chlorophos沿用至今[4]。丹尼尔·德雅尔丹(Daniel Desjardin)等人于2010年重新描述了本种,并指定了选模标本[2]。
同样在1860年,除了Agaricus chlorophos之外,伯克利和柯蒂斯从同一组小笠原群岛样本中描述了另一个物种Agaricus cyanophos[2],该样本是于几周后在Agaricus chlorophos原始样本的位置附近采得[2]。日本真菌学家伊藤诚哉和今井三子在1930年代末研究了这些标本,并得出结论:尽管菌盖形状、菌褶依附方式和发光颜色存在差异,但Agaricus chlorophos与Agaricus cyanophos是同一物种[2]。德雅尔丹团队在检查了两个物种的标本材料后同意了这个决定。发光小菇被归类到小菇属Exornatae节[2],该节中的其他发光物种包括M. discobasis和M. marginata[2]。由于形态相似,一些学者认为M. illuminans与发光小菇是同一物种,但分子分析结果显示两者有相当差异[5]。
本种在日本被称为“ヤコウタケ”或“夜光茸”[6];在小笠原群岛又被称为“グリーンペペ”(来自英语的Green Pepe)[6]。
Remove ads
特征描述

发光小菇的菌帽初形成时呈凸形,展开后变平(有时形成中央凹陷),直径可达30毫米(1.2英寸)[7]。菌帽有放射状沟槽,几乎延伸到中心,有时边缘会出现带圆状小齿的裂缝[7]。菌帽的颜色是淡褐灰色,扩张后会褪色,具黏性[7]。白色的菌柄长6-30毫米(0.24—1.18英吋),直径0.3—1毫米,中空且半透明,表面有细小的毛[7]。菌柄的基部呈盘状或类球形,宽1—2.5毫米[7]。薄薄的菌褶相离或狭窄地相附着菌柄,围绕菌柄形成一个轻微的领口[7]。菌褶最初是白色,然后变成灰色,菌褶间相当拥挤,有17—32条完整长度的菌褶和1到3层的小褶片(不完全从菌帽边缘延伸到菌柄的较短菌褶)[7]。菌褶宽0.3—1毫米,边缘微亮[7]。菌髓非常薄,有强烈的氨味[7]。菌帽和菌褶都能发光,而菌丝体和菌柄几乎没有甚至完全不发光[7]。
本种的担孢子为白色且光滑,大致呈椭圆形,尺寸为7—8.5乘以5—6微米[7]。担子为17—23乘以7.5—10微米,每个担子产四枚孢子,担孢子梗约3微米长[7];侧丝宽5—8微米,比担子短但数量更多,形成一个略凝胶状的层[7];菌褶缘囊状体(Cheilocystidia,菌帽边缘的囊状体)为60乘以7—21微米,无色,锥形或膨大。菌褶缘囊状体的顶端拉长成一点,或有一个短的附属物,尺寸为15乘以2—3微米,有时分枝,壁薄或稍厚[7];帽囊状体(Dermatocystidia,菌帽表面的囊状体)呈棍棒状,尺寸为25—60乘以13—25微米,壁厚,暴露的表面有短而简单的突起物,长达3微米,帽囊状体间会相互连接,在幼年菌帽上形成连续的层,但随著菌帽的扩张而破裂[7]。菌柄囊状体(Caulocystidia,菌柄上的囊状体)是锥形或长矛形的,无色,光滑,壁薄或略微增厚,其尺寸最大可达300乘以10—25微米,但在菌柄的上部区域较短[7];没有观察到褶面囊状体(Pleurocystidia,菌褶面上的囊状体)[7]。本种子实体所有组织的菌丝都有扣子体[2]。
Remove ads
有两种小菇属Exornatae节的发光物种与发光小菇在外观上相似:M. discobasis的子实体有较浅的菌帽,在显微镜下,它们有较大的孢子,尺寸为9.9乘以6.7微米,并且缺乏发光小菇菌褶囊状体上发现的短顶端附属物;M. margarita的孢子较小,平均为6.9乘以4.4微米,菌褶囊状体较小,并且具有环状的扣子体[2]。
生态分布
发光小菇的子实体在森林中发现,成群生长在落叶、枝条和树皮等木质碎屑上[8]。这种真菌需要适当的湿度范围才能形成子实体;例如在八丈岛上,只有在6—7月和9—10月的雨季、相对湿度约88%左右,通常在降雨后的第二天才会形成子实体[6][9]。研究表明过湿的原基会变形,而过干的条件会导致菌帽扭曲和破裂,因为覆盖在它们上面的凝胶状膜受破坏[6]。
发光小菇在亚洲已在日本、台湾、波利尼西亚、爪哇和斯里兰卡发现[8]。一些澳洲的野外指南报导也发现了本种[10]。此外本种在巴西也有许多记录[2]。1985年萨摩亚发行的一套邮票中即包含发光小菇[11]。
相关研究
由于发光小菇体积较小,且仅在有限的季节和小范围内形成子实体,研究人员已经着手研究在实验室环境下人工培养该物种所需的条件,以便有更多的材料研究生物发光的机制,以帮助保护该物种。
本种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7 °C(81 °F),而原基生长的最佳温度是21 °C(70 °F)[13]。这个温度范围与本种常见的亚热带气候一致。最大发光强度在27°C,大约在原基开始形成后的25—39小时,那时菌帽将会完全展开[13]。在21°C下,发光持续约3天,并在原基生长后约72小时变得肉眼不可见[13]。
注释
站内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