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瞄准吊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瞄准吊舱(英语:Targeting pod)是一种集成多种传感器、挂载于军用飞机下方的航空电子吊舱。其核心功能是完成从目标探测、识别到精确武器引导的整个打击杀伤链,使战斗机具备全天候、防区外精确打击的能力。[1]

发展历史
瞄准吊舱最早诞生于越南战争后期,用于解决普通炸弹精度低的问题。早期的型号如铺路刀等体积庞大且功能单一。[2][3]随着光电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激光技术的进步,瞄准吊舱在19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体积不断缩小,性能大幅提升,功能也从单一的激光指示发展为集成了高性能热成像、电视摄像、激光测距与指示等多种传感器的综合系统。海湾战争后,精确制导武器成为空中打击使用的主要装备,瞄准吊舱也因此成为现代战斗机的标准配置。
功能
通常来说,直升机和无人机多采用球形稳定转塔结构的吊舱,战斗机挂载的吊舱多为柱筒状结构。前者是侦察吊舱,具备基本的广域侦察监视和目标搜索能力,而后者挂载于战斗机上,增加了定位瞄准、引导精确制导武器的功能。[4]现代瞄准吊舱一般能都具备夜间和恶劣天候下作战的能力。[5]
瞄准吊舱一般都具备前视红外热像仪或高清电视摄像机,让飞行员能远距离扫描战场,这也是瞄准吊舱最基础的设备。确认目标后,飞行员令吊舱自动跟踪器持续锁定目标。[4]随后吊舱向目标发射激光测距脉冲,结合惯性测量单元和GPS数据,解算出目标的精确坐标。如果确认要打击目标,吊舱会向目标发射编码激光束,引导精确制导武器飞向目标,有些武器能实现“发射后不管”,就是得益于瞄准吊舱将目标数据提前传收集。[6][7]
常见瞄准吊舱
五代机
即使瞄准吊舱没有向外发射任何电磁信号,挂载吊舱本身就会严重破坏五代机的雷达隐身特性。因此目前服役的五代机通常不会挂载瞄准吊舱,而使用EOTS或EODAS作为替代。但美国的F-22因服役较早没有采用这两种技术;俄罗斯的苏-57由于技术限制,采用的是传统的IRST。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