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科布多
中国清代城名,后用作地区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科布多(满语:ᡴᠣᠪᡩᠣ,穆麟德转写:Kobdo;蒙古语:ᠬᠣᠪᠳᠤ,鲍培转写:Qobdo,西里尔字母:Ховд),一作和卜多,原为中国清代城名,后用作地区名。雍正八年(1730年)始筑科布多城(今蒙古国科布多省省会)。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杜尔伯特部及阿尔泰山一带诸部落。此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的地域也被称为“科布多”。其辖地大致相当于今蒙古国科布多省、巴彦乌列盖省、乌布苏省大部分地区,俄罗斯与阿尔泰边疆区东南部、阿尔泰共和国、及图瓦共和国唐努山以南地区,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以北,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东北一隅。同治三年(1864年),科布多西北的阿尔泰淖尔乌梁海被俄国割占。1907年,分阿尔泰山一带置阿尔泰。外蒙古独立后,科布多于1912年被外蒙古军队占领,分属杜尔伯特达赖汗部和乌恩卓里克图汗部管理。1919年,北洋军占领外蒙古,科布多地区由北洋政府设官治理。1921年蒙古革命后,北洋军被驱逐出境,外蒙古执政的蒙古人民党废除封建王公盟旗制度,于1923年将二部合并为“钦达木尼乌拉省”(Чандмань уулын аймаг)。1931年2月,行政区划变更,在钦达木尼乌拉省的基础上设立乌布苏省和科布多省[1]。


Remove ads
沿革

清代初年,科布多一带各部落附属于蒙古准噶尔部。乾隆年间征伐准噶尔,卫拉特蒙古杜尔伯特部、辉特部及乌梁海各部陆续归附。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以扎拉丰阿为科布多参赞大臣,驻科布多城。嘉庆末,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八部三十二旗:
- 杜尔伯特部 十六旗
- 札哈沁部 二旗
- 札哈沁三等信勇公旗
- 札哈沁总管旗
- 科布多额鲁特部 一旗
- 明阿特部 一旗
- 阿尔泰乌梁海 七旗
- 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四旗:副都统旗、散秩大臣旗、总管旗二
- 阿尔泰乌梁海右翼三旗:散秩大臣旗、总管旗二
-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 二旗
-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总管旗二
- 新土尔扈特部 二旗(青塞特奇勒图盟)
- 新土尔扈特左旗
- 新土尔扈特右旗
- 新和硕特部 一旗
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割让予俄罗斯帝国。不久新疆各地爆发民变,塔尔巴哈台借科布多所属阿尔泰乌梁海一带安置流民。同治六年(1867年),于新土尔扈特部布伦托海置布伦托海办事大臣,以李云麟为之。同治八年(1869年)裁撤布伦托海办事大臣,布伦托海事务仍由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初),置阿尔泰办事大臣,阿尔泰乌梁海、新土尔扈特、新和硕特三部改隶阿尔泰。
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后,外蒙古的王公们在俄罗斯支持下拥立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博克多汗,宣布外蒙古独立,随后派兵进攻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杜尔伯特汗噶勒章那木济勒和那朝克道尔吉贝子(Нацагдорж бэйс)效忠清朝,仍听科布多参赞大臣溥𨬔节制。然而,噶勒章那木济勒的长子图们德勒格尔扎布宣誓向博克多汗效忠,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使科布多地区的大部份王公均归附了博克多汗国。1912年5月,黑喇嘛丹毕坚赞、马克思尔扎布等率外蒙古军队围困科布多城。北洋政府电令新疆督军杨增新派兵援救,但新疆援军因俄国阻挠等原因迟迟不能开拔。8月,博克多汗国攻陷科布多城,驱逐了溥𨬔,不久科布多全境皆被博克多汗国占领。战后,博克多汗国在科布多地区的赛音济雅哈图左翼盟(Сайн заяатын зүүн гарын чуулган)设杜尔伯特达赖汗部(Дөрвөд Далай хан аймаг),归杜尔伯特汗图们德勒格尔扎布统领,下辖12旗;在赛音济雅哈图右翼盟(Сайн заяатын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чуулган)设乌恩卓里克图汗部(Үнэн Зоригт Хан аймаг),归卓里克图汗索特那木札木柴统领,下辖15旗。
1923年,蒙古人民党执政当局依据山川河流对全国省、县进行改名,左、右两翼盟的两个艾马克被合并为“钦达木尼乌拉省”(Чандмань уулын аймаг),原杜尔伯特达赖汗部更名为“杜尔伯特达赖汗旗”(Дөрвөд Далай ханы хошуу)、原乌恩卓里克图汗部更名为“巴彦钦达木尼乌拉旗”(Баянчандмань уулын хошуу)。1931年2月,行政区划变更,在钦达木尼乌拉省的基础上设立乌布苏省和科布多省。
Remove ads
科布多地区的旗
科布多地区下属以下的旗: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