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篠山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篠山藩(日语:篠山藩/ささやまはん Sasayama-han */?)是日本丹波国多纪郡篠山的藩[注 2],庆长14年12月26日(1610年1月20日)创藩,明治4年7月14日(1871年8月29日)废藩,石高在高峰期达60,000石,藩厅是篠山城,藩校创建自明和3年(1766年)11月,最初称为振德堂,天明年间(1781年至1789年)扩建后增设养正斋和成始斋。人口在天保11年(1840年)时是51,552人,涵盖多纪郡37,894人、桑田郡5,747人、武库郡934人、榛原郡2,822人以及城东郡4,155人,明治2年(1869年)时的人口则是13,616户58,723人[1][2]。
Remove ads
历史
庆长14年2月18日(1609年3月23日),德川家康下令在黑冈村的小山丘篠山兴建篠山城[注 3],以池田辉政为普请总奉行,藤堂高虎为绳张奉行,松平重胜为目付,并且让池田忠继、森忠政、户川达安、木下胜俊、福岛正则、毛利辉元、有马丰氏、松平康重、织田信包、谷卫友、别所吉治、京极高知、浅野幸长、蜂须贺至镇、生驹一正、山内康丰、加藤嘉明和藤堂高吉负责夫役。同年12月26日(1610年1月20日),松平康重从八上城以50,020石入主篠山。元和3年9月5日(1617年10月4日),康重获江户幕府下赐朱印状,反映他当时领有多纪郡上乡52村约20,290石、下乡59村约22,890石、桑田郡21村约4,957石、摄津国太田郡3村约1,015石以及菟原郡2村约180石,总共50,020石[1][3][4]。
元和5年7月19日(1619年8月28日),康重转封至和泉国岸和田,篠山则改由松平信吉从上野国高崎入主。元和7年10月25日(1621年12月8日),爆发反对苛敛的越诉,最终有苗字的23人中有9人遭磔刑。庆安2年7月4日(1649年8月11日),松平忠国转封至播磨国明石,篠山便由松平康信从摄津国高槻入主。根据同年的《篠山藩乡村帐》记载,当时的藩领是多纪郡109村约43,865石、桑田郡35村约4,958石、摄津国岛下郡太田村约1,015石以及菟原郡2村约180石。延享4年7月25日(1747年8月30日),岛下郡和菟原郡的藩领替地为摄津国武库郡鸣尾村、上田新田、神尾村和川边郡川面村[注 4][1][2][4]。
宽延元年8月3日(1748年8月26日),松平信岑转封至丹波国龟山,相对地青山忠朝从龟山以50,000石入主篠山,宽延4年3月11日(1751年4月6日)时藩领遍布于多纪郡、桑田郡和武库郡。明和6年2月13日(1769年3月20日),藩领武库郡鸣尾村被收回,相对地获赐桑田郡余野村和神吉上村作为补偿[注 5]。明和8年11月16日(1771年12月21日),反对歉收重税的全藩一揆爆发,约5,000名百姓一同发动打毁[1][4]。
享和元年12月29日(1802年2月1日),藩领桑田郡内约6,000石替地至川边郡2村以及河内国茨田郡12村。文政10年5月7日(1827年6月1日),藩主青山忠裕由于担任老中达32年有功,因此获加增远江国榛原郡10村和城东郡14村共10,000石。天保6年闰7月16日(1835年9月8日),忠裕隐居,由青山忠良继位,翌日川边郡和茨田郡的藩领再次替地至桑田郡。天保8年(1837年),大盐平八郎之乱爆发,篠山藩出兵至藩境一带戒备。万延元年4月1日(1860年5月21日),篠山藩再次爆发全藩一揆[1][4]。
庆应3年(1867年)12月,篠山藩与龟山藩等奉命维持京都市内治安,12月30日(1868年1月24日)奉命前往伏见,不过在进驻当地前鸟羽伏见之战便已经爆发。作为佐幕派的篠山藩随即打算派兵增援江户幕府,不过在行军至龟山一带时接获情报后于庆应4年正月6日(1868年1月30日)折返藩领福住村[注 6]。同年正月10日(2月3日),篠山藩派家老前往福住村与山阴道镇抚使西园寺公望会面,并且于翌日宣誓勤王[6]。
其后,篠山藩派藩士和医师等随公望一行人前往柏原藩,最终一行人在同年正月24日(2月17日)于宫津藩获准返回篠山藩。3月14日(4月6日),藩主青山忠敏在五条御誓文发表时也有列席。6月5日(7月24日),由于篠山藩自庆应3年以来尽力维持京都市内治安,因此获朝廷以勤劳奖的名义下赐金520两[6]。明治2年(1869年)10月,远江国的藩领被朝廷收回,并且授予德川家达,相对地篠山藩获赐丹波国天田郡5村、何鹿郡4村、桑田郡12村、船井郡10村以及但马国朝来郡16村作为补偿。明治4年7月14日(1871年8月29日),废藩置县[1][2]。
Remove ads
历任藩主
Remove ads
武家屋敷
青山家时期的江户藩邸上屋敷最初位于大名小路,拜领自庆安2年5月10日(1649年6月19日),宽政8年12月2日(1796年12月30日)转移至西丸下,宽政12年12月8日(1801年1月22日)转移至田安樆木坂下,享和4年正月25日(1804年3月6日)又转回西丸下,天保8年5月19日(1837年6月21日)转移至日比谷门内,弘化元年12月30日(1845年2月6日)又转回至西丸下,嘉永元年(1848年)再转移至筋违桥内。中屋敷位于青山,拜领自天正18年9月18日(1590年10月16日),天和3年(1683年)正月和元禄8年(1695年)2月先后有部分被收回,文政2年12月16日(1820年1月31日)相对替[注 7][12]。
下屋敷最初位于目白台,拜领自元禄8年2月,延享3年(1746年)4月部分被收回,天明2年6月17日(1782年7月26日)相对替至浅草瓦町。浅草瓦町下屋敷在文政2年12月16日(1820年1月31日)相对替至西久保通,安政5年11月20日(1858年12月24日)再相对替至麻布坂下町。弘化4年12月29日(1848年2月3日),霞关下屋敷相对替至铁炮洲筑地。京屋敷则位于乌丸六角下[注 8][12][1]。
领地
Remove ads
注解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