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索布隆·艾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索布隆·艾地
Remove ads

索布隆·艾地[2]印尼语Sobron Aidit,1934年6月2日—2007年2月10日),另译梭伯伦·艾地[3][4][5]索勃隆·艾地[2],是印度尼西亚旧秩序时代的著名作家和诗人。他是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人D·N·艾地的弟弟。

事实速览 索布隆·艾地 Sobron Aidit, 出生 ...

生平

索布隆·艾地1934年6月2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县英语Belitung Regency丹绒香兰英语Tanjung Pandan。自十几岁开始,他便积极参与文学创作。在13岁时,在棉兰的《时代》(Waktu)杂志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球花豆》(Kedaung)。他在勿里洞的荷印学校印度尼西亚语Hollandsch-Inlandsche School毕业后,前往雅加达的印度尼西亚大学学习。[6][7][8]搬到雅加达后,索布隆遇到了与他的哥哥住一起的凯里尔·安哇尔。凯里尔在写作方面给了他很多指导,索布隆的创造力也在增长。他的诗歌和短篇小说发表在各种由H·B·耶辛筹办的杂志上。

1954年至1963年,担任雅加达沙连峇第一高中和中华会馆英语Tiong Hoa Hwee Koan高中教师。也是穆尔塔图里文学院的讲师,巴格里·西里格尔也是该学院的讲师。他还是《人民日报印度尼西亚语Harian Rakjat》和《东星报印度尼西亚语Bintang Timur》的记者,这两份报纸均为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左派报纸。

Thumb
根据1964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聘书显示,他的名字被登记作“索勃隆·艾地”

1964年他在印尼左翼文化组织“人民文化协会”(LEKRA)的推荐下来到中国,被聘任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64年1月至1968年12月,聘期5年)的印尼语副教授。根据当时北京外国语学院的聘书显示,他的名字被登记作“索勃隆·艾地”[2]。为体现对其特殊身份的重视,中国方面给予了他较高的待遇,每月薪资达到425元,远高于普通外教的薪资标准。[2]

从那时起,因人身安全原因,他一直未能回到印度尼西亚。在中国期间,与一名中国女子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

文化大革命期间,索布隆·艾地及其家人被转移至南京江西高安五七干校,一边进行政治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劳动。他在文革后短暂担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印尼语专家。[2]在合同到期后,索布隆打算离开中国,但他不知道该去哪里。 起初他想去香港,但他担心他会被引渡回印度尼西亚。1981年,他决定去巴黎,尽管他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并且不谙法语。抵达法国后,他在难民中心接受了法语课程;后来与几位好友在巴黎开设了“印度尼西亚”餐厅(Restaurant Indonesia)。在经营餐厅期间,还创作了题为《以餐厅来抗争》的作品。

2007年2月10日,因心脏病发作,索布隆在法国巴黎的一家医院去世。[1]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