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迪巴·努山达拉·艾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迪巴·努山达拉·艾地[1][2][3](印尼语:Dipa Nusantara Aidit,1923年7月30日—1965年11月22日)[4],生于勿里洞岛,印度尼西亚共产主义政治家,1951年起担任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总书记,在印尼大屠杀中被处决。
![]() |
Remove ads
早期生涯
1939年加入左翼青年组织“东方青年团”(Pemoeda Oemoem),次年当选该组织中央委员会主席[5]。日本占领时期,他秘密组建车辆工人联合会(Sarekat Buruh Kendaraan Bermotor),并参与创建反法西斯组织“独立印度尼西亚运动”(Gerakan Indonesia Merdeka),通过地下网络进行反殖民宣传[6]。
政治活动
1945年印尼独立革命期间,艾地主导成立印尼青年军(Angkatan Pemuda Indonesia)并担任主席。1946年进入印尼共中央委员会,1948年晋升政治局委员,期间推动建立“人民民主阵线”,主张通过议会斗争实现社会主义过渡[7]。1948年茉莉芬事件中,艾地因反对左翼激进派武装起义策略,主张与苏加诺政府合作而崭露头角。
1951年接任印尼共第一书记,1953年当选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9年印尼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艾地提出“纳沙贡”理论,主张民族主义者、宗教团体与共产主义者的联合阵线。该战略使印尼共党员从1950年的8000人激增至1965年的300万人,成为当时非执政共产党中规模最大的组织[8]。艾地通过建立印度尼西亚农民阵线和印度尼西亚全国工人中央组织(SOBSI)扩大基层影响力,1964年发动“单方面行动”(Aksi Sepihak),在爪哇农村强行实施土地再分配,导致与伊斯兰教士联合会爆发武装冲突。
艾地积极推动印尼共参与国际共运,1963年率团访问中国期间与毛泽东会晤,接受中方政治培训支持[9]。1964年莫斯科会议期间,他采取中间立场,既批评赫鲁晓夫的“和平共处”路线,又反对中国与阿尔巴尼亚的激进主张。其“雅加达-北京轴心”构想深刻影响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10]。
理论贡献
艾地提出“印尼式社会主义道路”,主张通过三个阶段实现革命:
-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 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民主专政”
- 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其著作《印度尼西亚革命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任务》(1953年)系统阐述“艾地路线”,强调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与议会斗争结合[11]。
死亡与遗产
1965年九三〇事件后,艾地与其他印尼共领导人遭军方追捕。据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解密文件显示,其于1965年11月22日在中爪哇省波约拉利地区被陆军突击队击毙[12]。2016年雅加达地方法院在审查历史案件时,将艾地之死定性为“法外处决”[13]。
艾地的政治思想被收录于《艾地选集》(Selected Works of D.N. Aidit),成为研究东南亚共运的重要文献[14]。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