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绿在区区

香港环境保护署的社区回收网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綠在區區
Remove ads

绿在区区(英语:Green@Community)是由香港环境保护署管理的社区回收网络发展项目。截至2024年5月,项目驱使全香港设置了11个回收环保站、78个回收便利点、超过120个回收流动点、超过70组智能回收箱及超过400部智能厨馀机。[1][2][3]

Thumb
绿在区区品牌标志

历史

自1998年起,香港社区回收主要倚赖路边设置超过16,000个收集废纸、金属及塑胶的分类回收桶(俗称“三色回收桶”),并辅以各项可回收物料的特设计划,以便出口至其他地方循环再造。[4]随著世界回收科技进步、香港回收再造业拓展和个人环保意识增强,多个环保团体指出路边回收桶有著回收效率有限、容易因街头环境受污染、与及难以管理物料去向的缺点。针对这些意见,香港环境保护署于2013年透过向非牟利团体招标和提供资助,在全港五个地区以先导方式设立“社区环保站”[5],于2014年施政报告再宣告将社区环保站扩展至全香港18区[6]其后经过内部整合,计划正名为“绿在区区”,并在2015年4月开立首座社区环保站“绿在沙田”。不过随后数年,香港社区回收网络始终未有成为大众焦点,使绿在区区发展比预期相对缓慢。2020年,全香港只有9个地区设置社区环保站,配以22个由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规模较小的社区回收中心。两者分别因著位置偏远及环境杂乱污秽,而导致覆盖率十分有限。[7]

同年11月16日,环境保护署实行智能回收系统先导计划,推出“绿绿赏”积分计划,让市民可透过智能积分卡,在各中心进行物料回收时得到积分,再用来兑换日常生活用品、粮油干货及环保日用品。绿在区区品牌亦经由专业设计师重新塑造,成为沿用至现今的形象和运行模式。其中原有社区环保站改称为“回收环保站”,社区回收中心则在提升规模后易名为“回收便利点”,全部均采用形象统一和旗帜鲜明的设计。[7]变革亦首次引入每周定时定点于街边运作的“回收流动点”,能够一次过收集大量回收物料的“社区智能回收车”,与及透过探访向各屋苑楼宇提供回收支援和教育的“绿展队”。[8][1]相关诱因成功吸引较多市民投入分类回收的习惯,使环境保护署于2022年年底实行将当时超过18,000三色回收桶分批移除,正式让“绿在区区”替代为香港社区回收的核心。[9]

改革后一段时间,“社区智能回收车”因著成效不彰而大部分改为公民教育用途,也有一部分改为专门向合作屋苑楼宇收集回收物料,相关服务命名为“绿绿收”。营运回收点的地方和人手有限,亦促成“智能回收箱”的引入。部分与回收点分开推动的回收先导计划及新项目,亦为了更有效推广至目标群众而被纳入绿在区区品牌内管理,其中较有规模的是环境保护署及环境运动委员会,自2022年起推行两项分别针对公共屋邨和私人屋苑的计划,于各大屋苑设置“智能厨馀机”。[3]就著香港原定于2024年实行废物征费环境及生态局预料对绿在区区服务需求亦会随之增多,于2023年7月公布会将回收点网络扩展至50个香港公共屋邨,并于2024年1月批出大部分全新建设及营运合约。[10]局方亦在2024年1月表示会将智能厨馀机服务扩展至所有公共屋邨。[3]及后当征费推行因为争议而触礁,环境及生态局宣布会在政策2025年重新上马前,将全港现时环保站、便利点和流动点合共超过200个回收点,提升4倍至超过800个;厨馀收集点亦计划增加1倍,并将引入“厨馀回收流动点”的概念服务;除了透过设立全新地点外,政府亦会将现有垃圾站进行改装,以完成前述两个扩充计划。[11]

Remove ads

营运模式

品牌标志

绿在区区品牌以“绿”字为概念,取谐音数字“6”为基本标志,再混合代表“GREEN”的英文字母“G”及循环再造标志于设计当中,寓意“绿绿”无穷。[12]设计师亦指出标志参考香港人普遍称呼7-Eleven便利店为“7仔”的习惯,期望回收点可以成为香港人集体认知的“6仔”。[7]

地点及设施管理

政府对以下绿在区区网络当中的回收点及设施作出定义:

  • 回收环保站:营运基本回收服务外,同时提供环保教育和回收支援服务的区域回收枢纽,有不少为新设独立建筑,设有多功能活动室及办公室。回收设施与便利点相若。[13]
  • 回收便利点:营运基本回收服务的回收点,普遍为租用区内大型铺位或使用公共屋邨之社区服务中心空间。一般设置智能磅、回收物料暂存柜、自动礼品换领机、查询柜台及放置收集袋及笼车的货仓,亦有部分会配置智能回收箱。
  • 回收流动点:每周指定时间定点运作的流动回收街站,再细分设置固定位置和时间标志的“定时定点”,和需要每月商讨非固定安排的“特设地点”。一般设置电子磅、积分系统平板电脑和简约回收桶,并不时带备智能磅、户外檐蓬、收集袋及笼车。日间流动点为各环保站或便利点连带管理;晚间流动点则交由独立于环保站及便利点的团体就著较大服务地域作管理。
  • 智能回收箱:普遍设于公共及私人屋邨和主要商场内,24小时全自动运作的大型机械回收箱。
  • 智能厨馀机:普遍设于公共及私人屋邨和主要商场内,大部分时间收集厨馀的机械回收箱。

环保站及便利点的命名方式均为“绿在”以后配以相应地区。环保站必定以区议会18区命名,相对便利点则以更细的分区或身处屋邨命名。因著每个回收点隶属于不同营运合约,一区内大部分的环保站及便利点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可以由不同非牟利团体营运,各自决定回收物料和流动点的管理,讯息发布方面亦会有各自的社交媒体专页,可在官方统一讯息外增加组织的环保相关资讯。以下为环保站及便利点于18区的分布[1][2][14]

更多信息 中西区, 湾仔区 ...

独立于回收点外的智能回收箱及厨馀机,则普遍由接收物料的回收商或绿色工业直接承办建设、转运物料及日常维修的管理。

Remove ads

回收物料

Thumb
绿在区区刻划的其中9个回收物料类别(由上二起):
废纸、金属、胶樽、玻璃樽
四电一脑、小型电器、悭电胆及光管、充电池、纸包饮品盒
Thumb
现时部分香港公共屋邨地下大堂或公众范围均设有智能厨馀机,以供大众回收厨馀

网络初始时,部分专业团体一度以国际垃圾分类标准,要求市民在交收时按产品标记分到不同收集处,其中塑胶和纸张都曾经各自分为十多种。后来在更新品牌时,政府采纳顾问意见将收集物料方面的分类尽量简化,并就著过往散乱的回收计划进行整合,确认9个回收物料类别:废纸、金属、胶樽、其他塑胶、玻璃樽、五项受管制电器(包括空调机、雪柜、洗衣机、电视机、电脑及其周边设备,俗称“四电一脑”)、小型电器、充电池及悭电胆及光管。随后回收点陆续新增纸包饮品盒类别,惟官方一度只视为废纸的延伸,直至2023年9月1日更新积分计划时才成为全部回收点通行的独立分类。[12]另外网络亦因应整个香港减废蓝图的规划,登陆3个并非由回收点处理的类别:衣服、烧烤叉及厨馀。收集的物料将会由营运团队人员作进一步分类及筛选。

Remove ads

回收点流程

市民自行将收集回来的可回收物料弄干净、拆解和分类后,自行携带到回收点的电子磅进行分批磅重程序。部分回收点可以借用载物篮短暂装载物料,而职员亦会监察所选回收物料类别是否正确。如使用智能回收箱,其将会先确认放入物料前重量,再让市民放入相关物料后进行磅重。回收点职员会按照电子磅或智能回收箱的磅重结果,确认该次回收行动可以累积的绿绿赏积分。计划早期规定市民需要一次过回收2公斤物料,才会获发绿绿赏的实体积分卡;于2022年1月6日推出的手机应用程式及电子户口制度则撤去这个限制。[8]

大部分物料均以1公斤10分的比例给予积分;而针对胶樽和玻璃樽占据位置较多及对环境遗害较高,官方将1公斤的所得积分分别定为80分及20分,以增加回收诱因。所有磅重系统能够辨认的最小单位为0.1公斤,不足者将不会获得任何积分。[12]

回收点的磅重流程完成后,市民便可将物料投入相应的收集箱或暂存柜内,回收点职员将就著满载程度定时搬往货仓,放入收集袋或铁笼车备存。部分物料在货仓内经过进一步分类后,由回收点通知政府指定的外判运输商或下游回收商收集处理。智能回收箱则会在系统感应满载后发出讯息,通知负责人员定时清空。

回收点因著由人手管理而有营业时间限制。部分回收点会安排在营业时间以外,让市民将回收物料放置在店外的铁笼车或简约回收桶内,由职员在下次开门前整理。[15]

Remove ads

厨馀机流程

环境保护署安排参与厨馀回收计划的公共、资助及私人屋邨居民,使用邨内配置的厨馀机回收。居民平日可将合资格厨馀收集在屋邨中央发放的厨馀收集桶,然后拿到设于地面的厨馀机倾倒,备存于机内的特制胶袋内。厨馀机会在每次回收会一直追踪投入物料重量,接收到超过0.1公斤物料后,便会在限时内确认完成。系统会以当日第一次回收的结果发放绿绿赏积分,继后同日再作回收则不会发放积分。不论厨馀机满载与否,其每日清晨时份都会停止服务,让负责人员前来清空。[16]

基于卫生原因和长距离搬运厨馀的难度,厨馀回收最初没有交由回收环保站和便利点直接管理。但随著回收渠道的知名度增加,以及垃圾收费驱使更多市民设法减少厨馀垃圾量,署方决定陆续在适合的环保站加入厨馀机。

相关计划

环境保护署在2023年推出的“走塑有赏”计划加入绿绿赏积分机制,成为首项非以物料回收,而是源头减废奖赏积分的途径。[17]

争议事件

涉嫌政治酬庸

自先导计划推行以来,政府一直倚赖资助非牟利团体的模式营运回收点。但当中不少绿在区区的经营合约都落入建制派团体手上,因此惹来民主派人士质疑绿在区区计划是变相将利益输送予建制派团体。其中部分团体长期没有达到环境保护署的每月目标回收量,却仍获批新一轮合约,甚至因为特定物料表现优异而得到奖励,因此受到更为猛烈的抨击。[18]

绿在区区亦曾因为2019年因应社会事件情况的发展,暂停废玻璃樽回收服务,而被批抨政治凌驾环保。[19]

回收站处理能力成疑

基于香港人口居住密度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较高,坊间一直有声音认为香港政府低估各地区对回收点服务的需求。未改革之前的社区环保站及社区回收中心情况,曾于2020年4月成为审计署发表报告的专题之一,表明其花费较多公帑下没有达至预期成效。[20] 即便政府在品牌改革以后加快设立回收点,整体仍然追不上市民需求。[21][22]2023年,在香港落实废物征费前的一个圣诞长假期,大部分回收点都有全日休息及提早关门的安排。结果部分回收站门外出现回收物料堆积如山的恶劣情况,其中一个位于红磡的回收便利点更因此遭到环境保护署提出警告,亦有不少回收站职员被迫变相加班。有地区人士认为此举进一步印证当前绿在区区服务未能满足香港实施垃圾收费后,市民为节省金钱而大幅增加的需求。[15][23]

政府因应问题,决定于2024年农历新年假期前夕让回收环保站及便利点延长营业时间,并在部分假期日子让市民将物料放入短暂开放的回收点内(不支援赚取积分、换领礼品及物料转运的安排);于观察结果后,再检讨日后假期服务安排。[24]

Remove ads

厨馀机配置细节不周

就著香港过往有近30%运往堆填区的垃圾为厨馀,而一般人无可避免煮食和进食时衍生未能直接活用的残渣,不少市民锐意利用厨馀机作每日回收,降低日后每日弃置厨馀所衍生的高额垃圾收费。[25]不过香港政府明显低估相关需求,导致部分公共屋邨的厨馀机人口比例处于不合理水平,从而加大了发生满载和机件损坏的机率。部分市民更因此时常将包装厨馀放到机外,催生了另一重社区卫生的问题。[26][27]厨馀计分方式与一般回收物料不同,亦诱使部分市民开立多个绿绿赏帐号,将厨馀分批倒入,以赚取更多积分及获得更多礼品,造成不公现象。[28]

而政府原欲分发给各屋邨家庭的厨馀收集桶,亦因为事前准备不足,而时常无法在厨馀机设立时交予对象市民,导致普遍居民转用胶袋装载厨馀并倾倒,而受污染的胶袋则沦为堆填垃圾,堵满附近的垃圾桶。尽管后来环境保护署表明本地最新厨馀处理设施O·PARK 2,将以新技术处理连袋和大块骨头扔入机内的厨馀,但因著推出时旧设施O·PARK 1及其他私人商家的技术仍未追上,而被人抨击资讯含糊不清。[29]

此外,环境保护署在应对垃圾收费的计划,只订明会为所有公共屋邨免费设置厨馀机,而没有法团和管理公司的大厦与私人屋苑,则仍依赖门槛和开支颇高、流程缓慢的既有计划。即便后来表示考虑放宽条件和加快审批,亦被许多市民认为整体安排并不妥善。[30]

无法完全配合环保教育

虽然绿在区区管理较三色回收桶完善,但部分负责团体与环境组织的性质相距甚远,所以仍会然发生员工不谙应对过多回收物料而将之不当弃置[31]、营运团体无法从监察日常流程发现错误,与及回收物料踪迹透明度不足等问题[32],导致一些市民对使用绿在区区服务缺乏信心。立法会其中一份透视数据的文件,便显示绿在区区2022年回收量为2.7万吨,仅占整体本港都市固体废物1.1%。[33]

香港垃圾收费实行在即,迫使部分惯常只会扔掉所有垃圾的人士初次尝试回收,结果因著他们没有分类和干净回收的意识,而经常在绿在区区营业时间以外,将混有不可回收物料、厨馀剩食,甚至厌恶物弃置于门外自助回收设施。此举导致回收点职员需要肩负清洁工人垃圾站工人的职责,并要为这些废物准备购入政府指定垃圾袋处理的预算。[34][35]在指定垃圾袋争议方面,普遍未有足够认知的市民、具引导性的舆论、以及执著于得失的商户,以至解答疑问的政府官员,几乎都只将问题集中在如何用垃圾袋处理原有类型与数量的垃圾,有意无意将携带回收物料至绿在区区回收点和厨馀机处理的选项完全排除,忽视其作为有效减低社会成本的一环。[36][37]

这些现象反映绿在区区在许多人眼中仅为一个回收产业渠道,没有成为带领大众投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生活的先驱。在环保教育角度,绿在区区尚未在普遍香港人日常生活实行的范畴,成为必要角色。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