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细胞表面受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細胞表面受體
Remove ads

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是一类位于细胞表面英语cell surface受体。细胞表面受体可以接收来自细胞外的信号,即与可以配对的配体结合,引发细胞内部的反应,最后产生特定的效应。这个效应可能仅在短时间内持续,比如细胞代谢或运动上的改变。也可能是长时间持续的,比如说使特定基因的表达上调[1][2]。总的来说,已发现的较经典细胞表面受体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鸟苷酸环化酶偶联受体(Guanylate cyclase-coupled receptor)、离子通道(ion channel),以及黏附受体(adhesion receptor),其中以G蛋白偶连受体的数量最多[1][3]

Thumb
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是其七次穿膜的结构
Remove ads

结构与机制

许多膜受体是跨膜蛋白。它们种类繁多,包括糖蛋白脂蛋白[4] 已知受体有数百种,还有更多受体尚待研究。 [5][6] 跨膜受体通常根据其三级(三维)结构进行分类。如果三维结构未知,则可依据膜拓朴结构进行分类。最简单的受体,多肽链穿过脂质双分子层一次,而其他受体,例如G蛋白偶联受体,则穿过多达七次。每个细胞膜可以有几种膜受体,其表面分布各不相同。单一受体也可能在不同的膜位置分布不同,这取决于膜的类型和细胞功能。受体通常聚集在膜表面,而不是均匀分布。[7][8]

机制

目前已提出两种模型来解释跨膜受体的作用机制。

  • 二聚化:二聚化模型表明,在与配体结合之前,受体以单体形式存在。当激动剂结合时,单体结合形成活性二聚体
  • 旋转配体与受体胞外部分结合后,会诱导受体部分跨膜螺旋旋转(构象变化)。旋转会改变受体暴露在胞膜内侧的部分,从而改变受体与细胞内其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方式。[9]

参见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