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四共和国 (大韩民国)
1972-1981年韩国政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四共和国(朝鲜语:제4공화국/第四共和國 Je Sa Gonghwaguk),又称维新体制时代(유신체제시대/維新體制時代 Yusin Cheje Sidae),是大韩民国于1972年至1981年间存在的历史政权。
第四共和国是在1972年宪法公投中批准《维新宪法》的基础上成立的,该宪法将总统朴正熙实际上的独裁权力纳入法律,并继承了此前的第三共和国。朴正熙及其所属的民主共和党实施中央集权的维新体制,直至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遇刺身亡。朴正熙逝世后,第四共和国在继任总统的崔圭夏领导下进入政治不稳定时期,此后更宣布加强非常戒严令。1979年12月12日,全斗焕发动双十二政变,崔圭夏政府被架空权力,并开始武装镇压反对非常戒严令的光州民主化运动。1980年5月17日,全斗焕扩大非常戒严范围,建立以国家保卫非常对策委员会为核心的军事独裁政权并解散国会,其后于8月的总统选举中经统一主体国民会议当选为总统。随著新宪法于1981年3月通过,第四共和国宣告终结,由第五共和国取而代之。
Remove ads
历史
1961年7月3日,朴正熙少将在领导五一六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两个月后以国家重建最高会议议长的身份正式上台执政[4],自此他一直作为韩国领导人。朴正熙、金锺泌等军部成员成立了临时性质的军政府——国家重建最高会议行使行政权及立法权[5],并将韩国经济发展视为优先发展事项,但期间面临美国要求恢复文官政府的强大压力。1963年8月30日,朴正熙宣布放弃军职并加入民主共和党,以普通民众身份参选总统[6]。10月15日,朴正熙于总统选举以46.65%对45.10%的微弱优势击败民政党候选人、去年辞职的前总统尹潽善[5][7]。12月17日,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朴正熙于同日正式就任总统,并宣布回归国会领导下的文官政府[8]。然而,政府主要由最高会议的成员组成,而国会则由朴正熙领导的民主共和党占多数[5]。1967年总统选举,朴正熙以51.44%得票率再度击败是次代表新民党出选的尹潽善,成功连任总统[9]。1969年,国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总统连任两次、任职三届四年任期[5][10]。1971年总统选举,朴正熙以53.20%得票率击败新民党候选人金大中,再度连任总统[5][11]。
朴正熙于1960年代颇受欢迎,但从1970年代初开始,他面临国内民众与竞争对手的反对声音日益增长,令受欢迎程度有所下降。1971年国会选举,最大在野新民党得票率从上届国会选举的32.7%上升至44.4%,令执政民主共和党失去原有的三分之二的绝对多数议席[12][13],这阻断了朴正熙通过修宪继续执政的可能性[14]。随著196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度放缓,民众对朴正熙独裁统治的不满与日俱增。此外,朴正熙对于冷战政治局势的变化感到焦虑,特别是在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森提出尼克森主义后,美国对共产主义阵营政策的变化。朴正熙政府的合法性依赖坚定的反共主义,他认为韩国盟友对此的任何缓和政策均会威胁到其统治的基础。1971年12月6日,朴正熙以“基于国际情势的危险现实”为由,宣布韩国进入紧急状态[15]。
Remove ads

1972年10月17日,朴正熙发动自我政变[5][16]。他发布非常戒严令,宣布全国范围实施戒严、解散国会、终止《第三共和国宪法》部份条文效力并著手制定新宪法,“为祖国和平统一及国际情势的剧变做好制度准备”[5][16]。随后,国务会议将这场自我政变统一命名为十月维新[17][18][19]。朴正熙发起十月维新的灵感源自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可斯,后者在几周前策划了一场类似的自我政变[20]。10月27日,朴正熙政府颁布《以祖国和平统一为目的之宪法修正案》,即《维新宪法》[21]。

第四共和国奉行《维新宪法》(유신헌법/維新憲法 Yusin Heonbeop),而伴随该宪法所实施的政治制度则称作维新体制(유신체제/維新體制 Yusin Cheje)。其中,“维新”词源与由明治天皇进行的改革、使日本于19世纪末开始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明治维新(明治維新/めいじいしん Meiji Ishin)相同,两者均同样出自西周诗歌总集《诗经》中《大雅·文王篇》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22]。“维新”一词亦暗示维新宪法赋予总统如同天皇般的帝王角色,该宪法实际上将所有执政权力集中在朴正熙手上[23][24]。《维新宪法》是一部高度集权的法律,其特点是赋予总统广泛的行政权及立法权:总统任期延长至六年且没有连任限制[25];总统由统一主体国民会议以间接选举产生,该会议是一个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的选举人团[25][注 1];总统被赋予巨大权力,有权中止宪法所规定的自由,并以法令统治[25]。国会只获得了一项特权,即透过不信任动议罢免国务会议[25]。但即便如此,这亦只是一纸空文,因为总统不但可以随意解散国会,还有权任命其中三分之一的议员来保证执政党占国会多数议席[25]。从各方面来看,《维新宪法》都将朴正熙自1971年12月以来行使的紧急权力纳入法律,实际上将其总统任期变成合法的独裁统治。这部新宪法引起广泛抗议,但仍无阻碍其实施。
朴正熙认为,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并不适合韩国,因为韩国经济仍处于发展阶段。相反,他认为总统权力强势且不受挑战的“韩式民主”才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唯一途径[26]。
1972年11月21日,朴正熙政府举行修宪公投,最终《维新宪法》以91.9%投票率、91.5%的压倒性赞成票获得通过[5][27];第三共和国至此正式终结,韩国进入第四共和国时期,亦称作维新体制时代。朴正熙于1972年选举以99.92%得票率第四次当选总统[28]、1978年选举以99.85%得票率第五次当选总统[29],两次都没有其他候选人竞争。
1970年代,随著朴正熙的支持率不断下降以及民众对其独裁统治的容忍度不断下降,第四共和国亦经历更大程度的不稳定。《维新宪法》允许朴正熙合法且更公然地侵犯公民自由,特别是压制日益高涨的反对声音,但这却加剧了民众对其政权的抵抗。朴正熙曾经多次承诺要实现全面民主转型,但很少人相信他这番言论。
Remove ads
1971年总统选举后不久,金大中遭遇车祸,导致其髋关节永久性损伤[30]。金大中认为此事件是朴正熙策划的一次暗杀未遂,为了自身安全,他决定逃往日本,并在当地与其他持不同政见者共同组织民主运动。1972年《维新宪法》颁布后,金大中开始自我流亡日本。
1973年8月8日,金大中于东京格兰皇宫大饭店出席民主统一党举行的聚会期间遭到绑架[31]。据金大中称,绑架者可能打算在前往韩国的途中将他扔下朝鲜海峡并活活淹死。然而,就在绑架者把金大中带到甲板上时,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追击并向船只发射了一枚照明弹,最终他们被迫放弃这项计划。金大中随后被带到釜山,在被绑架五日之后,他于汉城获释放并自行返回其家中[32]。
1974年4月25日,中央情报部以违反《国家保安法》为由逮捕了1,024人接受调查,其中253人移送至非常军法会议拘留,他们被指控试图重建朝鲜支持的激进社会主义组织“人民革命党”[33][34]。第一次人民革命党事件发生于1964年8月14日,当时有41人因涉嫌创建该组织违反《反共法》而被捕[35]。与上次情况类似,第二次事件大多数被捕者最终无罪释放[34]。1975年4月8日,最高法院宣布最终判决,23名被告中,8人被判处死刑[注 2]、15人各被判处无期徒刑或15至20年监禁[36]。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于判决宣布后仅18小时就进行处决。
人民革命党事件于韩国以外引起关注,并对朴正熙政府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韩国国内,由于严格的审查法律,有关该事件的了解仅限于第一手经验以及透过大学与教会秘密分享的外国报章的资讯。多数人认为,人民革命党事件是朴正熙为了打压民主派而非清除共产党员,此事件的消息迅速传播,鼓舞了韩国国内外的民主运动。
Remove ads
1979年3月30日,假发出口商YH贸易公司因经营情况恶化宣布破产倒闭,此决定引起该公司工会及员工的强烈反对[37][38]。4月13日起,工会方面发起长时间的静坐示威,要求公司业务正常化及保障工人权益[37]。8月9日,在最大在野新民党总裁金泳三的同意下,YH贸易公司的员工移师至该党总部继续静坐抗议[38]。随后,国会就此事展开讨论。8月11日,1,000多名警察进入新民党总部强制驱逐并带走172名示威员工[39]。警察于清场过程中与金泳三及其他新民党党员发生冲突,引致多人受伤,其中女工金景淑堕楼身亡[38][39][40]。YH事件成为两个月后的釜马民主抗争的导火线之一。

1979年9月16日,金泳三在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表示,美国应撤回对朴正熙政府的支持,引起朝野争论[41]。10月4日,执政民主共和党主导的国会以突袭式通过将金泳三除名的决议案,其议员资格被褫夺[42]。10月16日起,金泳三的根据地釜山、马山相继爆发大规模抗议,要求撤销有关褫夺决定、废除维新体制及立即实施民主化等[43]。釜马事态让朴正熙产生巨大的危机感,最终他决定采取武力镇压示威,以防止局势失控。朴正熙于10月18日宣布对釜山实施非常戒严令[44]、10月20日宣布对马山实施卫戍令[45]。
1979年10月26日,总统朴正熙与总统警卫室长车智澈遭中央情报部长金载圭开枪暗杀身亡,另外四名警卫室官员亦分别被随行的中央情报部特工杀害[46]。此次暗杀事件结束了朴正熙长达18年的统治,并引发韩国政治局面动荡。自1975年起担任国务总理的崔圭夏以代理总统身份掌权[46]。然而,他很快就被军方内部的竞争派系边缘化。朴正熙逝世后,崔圭夏随即宣布除济州岛外的全国范围实施非常戒严令,由陆军参谋总长郑昇和上将担任戒严司令官[46]。随后,郑昇和任命国军保安司令官全斗焕少将领导联合搜查本部对此事进行调查[47]。

1979年10月27日,全斗焕单方面接管中央情报部及政府情报机构。12月6日,统一主体国民会议依照《维新宪法》的框架于总统选举选出崔圭夏为总统[48]。然而,全斗焕、卢泰愚等一心会成员于六日之后便发动双十二政变,强行逮捕并拘留郑昇和[49]。此时,崔圭夏实际上已失去权力。
1980年4月14日,全斗焕自任中央情报部长[50]。5月17日,崔圭夏在全斗焕为首的新军部的影响之下宣布延长非常戒严令,并将戒严范围扩大至全国,建立以国家保卫非常对策委员会为核心的军事独裁政权并解散国会[51]。5月18日起,光州开始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52]。全斗焕以强硬手段回应,出动军队暴力镇压参与抗议活动的民众,造成约200至600人死亡。光州事件最终以当局成功镇压收场,但此事巩固了韩国民众追求民主化的决心。8月16日,崔圭夏宣布辞职并由代理国务总理朴忠勋暂代总统权限[53]。8月27日,全斗焕在没有竞争对手下,于总统选举中获统一主体国民会议的99.37%得票率当选总统[54]。10月,全斗焕宣布废除所有政党,之后随即颁布新宪法,其集权程度相对较朴正熙的《维新宪法》略低,但仍赋予总统相当巨大的权力。
Remove ads
1981年1月15日,全斗焕创立民主正义党[55],该党实际上继承了韩国自1963年以来的执政党、由朴正熙领导的民主共和党[56]。2月25日,全斗焕于总统选举中以90.23%得票率再次当选总统,开启为期七年的单一任期[57];第四共和国随之终结,韩国进入第五共和国时期[58]。
经济


第四共和国时期的韩国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在朴正熙的领导下,韩国于短短十多年间便由原本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穷国家蜕变为中等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59][60]。
朴正熙政府放弃原本已高度发展的轻工业,改为投资重工业,称为重化工业驱动计划[24][59]。1966年至1969年的韩朝非军事区冲突是推动韩国转为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因素,这场冲突令韩国领导层担心,如果没有美国的大量援助,韩国将缺乏自给自足的能力抵御朝鲜的攻击。1960年代末,随著美国越来频繁介入越南战争,韩国领导层认为美国从驻韩美军调动太多军队到印度支那半岛将使韩国更容易受到朝鲜威胁,朝鲜于非军事区的另一边聚集了数量庞大的军队,更拥有几乎全用于军队后勤供应的工业基地。因此,韩国认为发展重工业是抵御朝鲜潜在侵略的生存之道,并著手建设能够支持现代化军队的工业基础设施[24]。朴正熙决定将国家经济发展能力集中到几个重点产业的发展:钢铁、石化、汽车、机床、造船,以及电子。朴正熙吸纳了由大型家族经营的综合企业——即财阀,因为他们拥有发展这些产业的资本。
重化工业驱动计划虽然成功发展韩国的重工业,但同时亦带来严重的政治及社会影响。由于朴正熙未能兑现民主化承诺,工人阶级的野猫罢工以及学生反对他的抗议活动日益频繁,亦是构成其于1979年遇刺身亡的因素之一。环境破坏及工业事故令民众出现健康问题,其中一种污染疾病称为“温山病”,因影响著位于蔚山郊区的工业重镇温山一带的居民而得名[61][62]。
外交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文件披露,朴正熙于1972年10月发起自我政变之前曾经事先知会朝鲜,向平壤当局表明将建立维新体制[63]。
韩朝双方于1972年8月30日至1973年7月13日期间轮流在汉城及平壤共举行了七轮红十字会会谈,商讨合办南北离散家族重聚活动[64]。1973年6月23日,朴正熙发表《对有关和平统一外交政策之特别宣言》(即《六二三宣言》),表示韩国愿意寻求与朝鲜同时成为联合国成员国,以及在平等互惠的原则下对意识形态与制度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门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朝鲜半岛统一的最终目标[64][65]。

国际外交的各种事件促使朴正熙政府重新思考其外交立场。其中,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令民众对韩国在冷战中能否依赖美国的支持产生怀疑。韩美关系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任期内达至建交以来最恶劣的时期。朴正熙因卡特倡导人权外交、民主主义、撤军等主张而试图秘密研发核武器,令韩美关系陷入困境。
1977年1月26日,卡特下令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及安全相关机构重新审视朝鲜半岛政策,包括削减驻韩美军[66]。朴正熙最初反对美国从韩国撤军的政策,但后来以“你想怎样就怎样”的方式回应[67]。1月下旬,卡特派出美国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前往日本,通知驻韩美军将逐步撤出[66]。然而,蒙代尔却未到访韩国告知此事,这种外交上的无礼行为激起朴正熙政府的严重不满[66]。其后,卡特透过美国驻韩大使理查·施奈德及驻韩美军司令约翰·维西给予朴正熙信件。2月15日,朴正熙收到该信件,卡特于信中重申美国对韩国安全承诺的同时亦提到美军撤出韩国,并敦促朴正熙改善其人权政策[66]。朴正熙将此视为羞辱而未回应,韩美关系于1970年代末期达至冰点。
1979年6月29日,卡特访问韩国[68]。朴正熙与卡特表面上以盟友的身份会面,但两人在人权政策、驻韩美军撤离等议题上出现摩擦,未能达成协议[69]。卡特甚至在展开访问行程之前向韩国施压,称如果韩国不纠正侵犯人权的行为,美国就会撤军。卡特于访问期间并没有按照朴正熙的邀请入住迎宾馆,而是一反常态选择住在汉城龙山区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部龙山基地。在两国首脑会谈中,朴正熙就美国撤军的不正当性对卡特进行长达40多分钟的“讲课”,愤怒的卡特把一张纸条递给在场的美国国务卿赛勒斯·万斯,纸上写道:“如果这家伙(朴正熙)两分钟内不闭嘴,我就离开。”由于受到韩美两国政界与民间的反对,撤军议题最终以卡特裁减约3,000名驻韩美军了事[70]。
随著中央情报部策划将身处东京的金大中绑架回国,以及韩裔日本人文世光赴韩试图刺杀朴正熙未遂并造成第一夫人陆英修身亡,韩国与日本间的外交关系于1970年代一度走向濒临断交的地步[74]。其后经过美国调解及韩日双方的努力下,两国关系作出重新调整并得以缓和[64][75]。
朴正熙政府的对华政策大致与李承晚的第一共和国时期相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抱持敌意,并与中华民国保持关系。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于1975年逝世后,朴正熙随即致悼辞并派出国务总理金锺泌到台北吊唁[76][77]。在《六二三宣言》发表后,韩国亦曾经尝试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但由于北京当局没有回应,最终徒劳无功[78]。
随著国际情势的变化,韩国外交逐渐转向与不结盟运动国家及中立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64][79]。韩国改变了原有的外交政策,即使与其存在外交关系的国家跟朝鲜建交亦不会采取断交行动,并努力寻求跟与朝鲜建交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64][79]。
除了既有的美国、中华民国、英国、法国、西德等传统盟友外,朴正熙、崔圭夏及全斗焕三届政府均致力与印度尼西亚[80]、印度[81]、孟加拉[82]、新加坡[83]、斯里兰卡[84]、加纳[84]、尼日利亚[85]、阿联酋[86]等众多不结盟运动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韩国在第四共和国时期的邦交国数量由1972年的85个增至1981年的116个。
军事

第四共和国时期的韩国强调自主国防,积极发展国防工业、研发武器及增强军队战斗力,从而减少军事上对美国的依赖[24][87][88]。1975年,韩国建立作战预备部队,并于11月成功进行反舰导弹试射。1977年1月,除核武器及战斗机外的所有武器宣告实现国产化。1978年9月26日,韩国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成功试射国产远程弹道导弹及多管火箭炮的国家[24][89]。
此外,朴正熙于1970年代曾经尝试推行核武器开发计划,以应对因美国抽调驻韩美军而引致的朝鲜潜在威胁增加[89]。但由于美国就此事持续施加压力,最终韩国在第五共和国时期被迫放弃有关计划[89]。
社会

1974年10月24日,韩国主要报章《东亚日报》的记者举行“自由媒体保护大会”,抗议朴正熙政府对新闻界的压迫,并要求保障新闻自由[90]。《东亚日报》一直反对及抗议军事独裁统治,自从朴正熙担任国家重建最高会议议长以来,该报章与他长期存在矛盾。事后,中央情报部对《东亚日报》的主要广告商施压,令大批本打算在《东亚日报》上刊登广告的公司相继解约。12月26日起,《东亚日报》停止刊登主要广告,报章内没有广告的位置只好留白,或者完全以报道填满全张纸面[91]。
此事件不仅使《东亚日报》的广告被解约,由该报章设立的东亚广播亦受到牵连。1975年1月11日,东亚广播的节目广告被大量解约,在没有广告的情况下,部份广播节目因此被迫中止,甚至需要缩短整个广播时间[92]。白纸广告事件持续长达七个月,令《东亚日报》及旗下东亚广播均出现经营困难。
最终,《东亚日报》管理层强行解雇反对朴正熙政府的示威员工以平息事态[93][94]。被解雇的员工于1988年5月15日共同创办了《韩民族日报》。
1975年,朴正熙下令清除汉城街头的露宿者,数千人被警察逮捕并分别送往36处营地。被捕者随后被当局用作奴隶劳工且遭受有辱人格的待遇,其中许多人死于酷刑[95]。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