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羌姆

藏传佛教法事舞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羌姆
Remove ads

羌姆藏语འཆམ་威利转写'cham),蒙古族查玛蒙古语Цам),满族跳布扎,汉语又俗称面具舞跳神跳欠[1]跳鬼打鬼藏传佛教法事舞蹈,舞者著面具及各式服装,以碰铃英语Tingsha嘉令英语Gyaling筒钦英语Tibetan horn藏地乐器伴奏,于寺院法会上表演,以驱鬼镇邪、礼佛祈福、弘法积德[2][3][4][5]。“羌姆”的本义指跳舞,后来专指宗教舞蹈[6]:142-143

事实速览 原文名, 类型 ...

相传羌姆起源自7世纪莲花生进藏,修建桑耶寺时,结合苯教巫舞和密宗金刚法舞创立而成[1][3]

Remove ads

内容

羌姆通常包括正神舞、鬼怪舞、哑剧舞三部分。正神舞中,舞者手持法器舞蹈,不加伴奏;鬼怪舞中,舞姿更为奔放灵巧,多单腿跃动;哑剧舞主要是表演佛经故事,风格平实趣味。藏传佛教各派别的羌姆形式内容有所不同,具体的扮演神灵、舞段划分、表演日期都有差异[1]

羌姆主题多样,例如有莲花生的弘法事迹[7]堪布摩诃衍莲花戒之间的拉萨法诤[8];僧人拉垅贝吉多吉身着黑袍黑帽,刺杀朗达玛[9][10]

各地情况

中国

藏地各大寺院法会期间多有羌姆仪式,如默朗木祈愿大法会藏历十二月二十九古突夜[11]。包括牲祭和羌姆仪式,穿插哑剧、摔跤、角斗等表演,舞者扮演成护法、骷髅、鹿神、牛神、寿星、金刚力士等,舞段末尾将恶鬼驱逐,抬到寺院外焚烧,表示邪魔驱除[1]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藏历八月的西莫青波期间,羌姆仪式盛大,为期三日,逐次表演金刚、骷髅、鹿牛、比丘、鸦鸱、六长寿等数十节神舞[12]。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塔尔寺每年法会都会举办“跳欠”仪式,祈福镇邪[14]

羌姆传入蒙古族地区后,称为“查玛”,分为祭祀查玛、米拉查玛、驱邪消灾查玛三种,内容主要是赞颂舞、欢乐舞、鸟兽舞。其中,米拉查玛结合了歌、舞、说、唱、表演等多种形式。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申报“查玛舞”,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

清朝满族年节和庙会传统中,称羌姆为“跳布扎”,是由蒙古语Büjig音译而来,意为“舞蹈”。在清代北京、承德、沈阳等地的黄教寺院都会举办“跳布扎”仪式,包括雍和宫西黄寺东黄寺弘仁寺实胜寺等。紫禁城中正殿有跳布扎的传统,清宫档案和宫史文献有详细记载[16]。沈阳实胜寺已恢复了法会跳布扎的仪轨传统,每年举行跳布扎仪式[17]

不丹

不丹每年策秋节期间,各地的都会举办法会,举行羌姆仪式。不丹王家表演艺术学院英语Royal Academy of Performing Arts专设部门负责保护传承羌姆艺术。策秋节期间,有黑帽舞、骷髅舞、莲师八变舞、鹿犬舞、四兽舞、忿怒尊舞等多种形式[18]

印度

印度拉达克列城王宫的羌姆表演,摄于2018年2月13日

印度部分藏传佛教地区和藏人聚居地区有羌姆仪式,包括喜马偕尔邦拉豪尔和斯皮提县达兰萨拉锡金邦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卡林邦卡纳塔克邦拜拉库比拉达克等地。

蒙古国

羌姆仪式随藏传佛教传入蒙古[19],如今也是蒙古国的一大特色宗教文化[20][21],在查干萨日、弥勒佛诞等节庆期间举办仪式。查玛同蒙古传说故事结合,加入表演,如《月鹃英语Tale of the Moon Cuckoo》,扮相有护法伊尔勒格英语Erlik博克孜英语Begtse大黑天吉祥天母空行母阎魔、骷髅、迦楼罗俱毗罗Намсрэ)、金刚手菩萨[22][23]。20世纪40年代的大镇压严重打击了藏传佛教,许多查玛面具、服装都被焚毁,亦有部分僧侣将之私藏保存,幸免于难。乌兰巴托的兴仁寺在20世纪40年代辟为宗教历史博物馆,展有大量查玛舞蹈服装和面具。

俄罗斯

查玛舞在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卡尔梅克共和国等信仰藏传佛教的地区也有传承。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