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翁心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翁心翰(1917年—1944年9月16日),字凤书,浙江鄞县人,为一名中华民国空军军官飞行员,在抗日战争中殉国。

事实速览 翁心翰, 出生 ...

生平

籍贯浙江鄞县,出自石塘翁氏,是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翁文灏之仲子。1917年12月29日,生于北平(今北京)[1]。当时中国战乱,翁从小立志从戎。中央航空学校赴北平招生,翁应招,因成绩优异而录取。入读后,先在南京中央陆军官校接受一年陆军军事训练。之后,转赴位于浙江杭州笕桥中央航校,受初级飞行训练。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中央航校迁往云南昆明,翁亦随迁。1939年初,毕业于第八期飞行科驱逐组,证书为“驱字第21号”。

毕业后,翁心翰先是在兰州进行俄制战斗机的转换训练,后拨交至中华民国空军第三大队。1939年5月,一次空战,翁的座驾俄制飞机突发机械故障,翁凭借其高超飞行技术,人机两全均,安全返航着陆,得到空军的传令嘉奖[1]

1940年夏,日军大本营策画代号为“101号作战”的大规模战略轰炸,集中近300架飞机对国民政府陪都重庆进行密集的空中轰炸作战。翁驾机频繁升空迎战,于1940年7月24日在成都的拦截任务中,击落日军九七式重轰炸机1架,被记功两次[1]

由于1940年下半年零式战斗机投入后,中华民国空军的折损过重被迫避战,同时为了补充损失也增加了飞行员培训的规模。原本只有军官教育才能担任飞行员的制度,也被放宽给训练期程较短的飞行士官,而这些飞行士官则由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空军第十一大队统辖运用。翁心翰在1940年底被调往十一大队,训练这些空军新血。

1941年底日本偷袭美国致使美国向轴心国宣战,美国加入同盟国后,英国同意中华民国运用印度进行美援军械的转运与战机换装。翁心翰所属的十一大队在1942年5月得到美军援助换装P-66战斗机,翁心翰与大队长王汉勋等资深飞官赴印度接机,该机虽不适合战斗,但十一大队仍使用此机种驻扎四川,负责防空任务。翁心翰在1943年8月23日的拦截任务中再度击落1架日军轰炸机。至1944年初十一大队再度换装,改用P-40战鹰战斗机,翁心翰此年任41中队副队长。

1944年9月16日桂柳会战期间,十一大队出动12架战斗机试图攻击在贵州省全县之日本炮兵阵地,最终因天候问题仅有翁心翰、荣承恩、骆承尧飞抵目标区完成任务。回航时在广西省桂林上空进行日军动向侦查之际,遭日军防空炮火反击。翁心翰驾驶的P-40因罗盘遭击坏失效无法定位回航,最终迫降在贵州省三穗县郊外,翁心翰迫降时受重伤不治身亡,英年27岁[1][2]

翁心翰战死后追晋少校,官方公报击落成绩为3.4架。身后遗体先是葬于重庆空军坟,1945年战胜后移灵葬于南京国际航空烈士园[3]。2013年10月,在贵州省三穗县建成翁心翰烈士纪念碑[4]

Remove ads

参考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