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翎翅夜鹰

夜鷹科夜鷹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翎翅夜鹰
Remove ads

翎翅夜鹰学名Caprimulgus vexillarius,英语:Pennant-winged Nightjar),是夜鹰目夜鹰科夜鹰属下的一种鸟类。[3]这个物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南部,是一种以飞虫为食的中型夜行侯鸟。以雄鸟于繁殖季时具有极长的白色初级飞羽为其特色。

事实速览 翎翅夜鹰, 保护状况 ...

翎翅夜鹰的羽毛主要呈棕色系带黑色斑点,具有白色的喉部及腹部,但尾羽不为白色。它们偏好居住在较高海拔的灌木地、草原和林地。其繁殖季介于8月—隔年3月之间,雄鸟会展示其翅膀的的长飞羽以吸引雌鸟注意,其巢穴位于树荫下或开阔处的地面浅坑中,每窝1—2枚粉红色的卵。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因为翎翅夜鹰分布广泛且没有明显威胁,其保育状况被列为无危

Remove ads

命名与分类

翎翅夜鹰为英国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于1838年描述的物种,当时古尔德认为虽然与缨翅夜鹰极度相似,但其繁殖羽的特征差别甚大,而大胆地为其另立新属Semeiophorus,但仍标记可能归于旗翅夜鹰属(Macrodipteryx)内。[4]种小名vexillarius来自同名拉丁语的“举旗者”,当中vexillum意为“旗帜、标准”。[5]:401

欧夜鹰

棕颊夜鹰

方尾夜鹰

非洲长尾夜鹰

旗翅夜鹰

翎翅夜鹰

贝氏夜鹰

马岛夜鹰

2010年研究中的部分夜鹰属下的支序图[6]

模式产地曾有争议:古尔德描述其分布介于留尼旺岛马达加斯加之间的岛屿上,且多见于红海沿岸及索科特拉岛,但实质上翎翅夜鹰并不分布于这几个地区。[7][8]而其被认定为模式标本的标本出处则被标示为塞拉利昂,该位置几乎是分布的最极端位置,或甚至被认为是迷鸟[8]后经过检验发现该标本并没有证据是古尔德所用以描述的标本,而标签所标示的地点也存疑,因此其模式产地后被重新指定为“非洲南部”。[8]

多年来,翎翅夜鹰被留于Semeiophorus属内,但由于与缨翅夜鹰的形态相似性,后被归入缨翅夜鹰属下,但仍不认为两者关系足够密切。[9]:308, 381于2007年及2010年的研究时,发现该属在基因关系上是深深嵌入于夜鹰属内,因此旗翅夜鹰属被认定为异名,而这两种夜鹰也因此变更属名至今。[3][6][10]现属名Caprimulgus来自同名拉丁语,即指“夜鹰”。[5]:90

Remove ads

形态描述

翎翅夜鹰的体长24—28公分,体重约59—88公克。[9]:381鸟喙宽平均约4.3公釐、深平均约3.0公釐、嘴峰长平均约16.9公釐,翼长平均约20.7公分;跗跖平均长约22.8公釐,尾长平均约12.7公分。[11]

Thumb
翎翅夜鹰幼鸟

成鸟在繁殖季间两性异形,其中繁殖期的雄鸟在翅膀上有一块白色斑块,并有极长的白色初级飞羽(位置为由内向外的第二对),其长度可超过体长的两倍;非繁殖期的雄鸟则没有该长飞羽,但仍有白色斑块和黑色翅端。[12][13]其馀部分的羽毛呈棕色,上有黑色斑点;头顶处具黑色斑纹,颈背红褐色,肩上有黑色和淡黄褐色斑纹;还有白色喉斑和腹部。[13]雌鸟颈背呈红褐色,腹部、飞羽和尾羽不具有任何白色;而是带黑色和红褐色条纹,整体类似于非繁殖期的雄鸟,或是体型较大的缨翅夜鹰。[12][14]两性尾羽均不带有白色。[7]幼鸟的上半身体色较淡,呈棕褐色。[13]

繁殖季中的雄鸟几乎不可能会混淆,但雌鸟则较难区分;雌鸟翅膀和尾巴上没有任何白斑,类似于欧夜鹰雌鸟,不过后者并没有红褐色的标记。[15]而非繁殖季时,雄鸟可借由较大的体型与颜色较鲜艳的特征与缨翅夜鹰雄鸟做区分。[14]

Thumb
雄鸟的求偶展示英语courtship display行为

雄鸟的装饰性长飞羽通常会在繁殖季末时折断(可能是因为磨损)。[16][7]其更换为非繁殖羽的过程自繁殖季末开始,在迁徙前或迁徙期间暂停,并在越冬地完成换羽。[16]在迁徙回繁殖地之前,会换羽为繁殖羽,但通常在返回繁殖地时其标志性长飞羽仍未完全长成。[16]

Remove ads

分布范围与环境

翎翅夜鹰偏好于海拔1000至2800公尺的灌木地、灌木草原和阔叶林地,会回避相思树林的稀树草原;但也可能会出现在接近海平面的地方。[12][15]例如米奥姆波英语miombo可乐豆木林地。[15]

这个物种是一种来往于非洲南部热带地区、跨赤道迁徙的候鸟。[13][9]:381其繁殖地在非洲赤道森林带以南的地区,包含自安哥拉坦尚尼亚西南和南非东北一带。[17][14]然后在赤道森林带以北的地区(奈及利亚东南到苏丹乌干达之间)度过其非繁殖季(集中在2月至8月间)。[17][14]大致上常分开并群体迁徙,雄鸟会早雌鸟约三周先抵达繁殖地点,但也有报告说它们会成对迁徙,雌鸟会尾随雄鸟之后。[17]

习性

翎翅夜鹰是一种群居性鸟类。[17]可见这个物种于在开阔的地面上休息,并因此常遭交通工具撞死(因为道路较宽阔)。[17]但它们很少栖息于树上,但如有,通常会是平行于树枝的坐姿。[7]

食性

翎翅夜鹰主要以飞行昆虫和其他小型猎物为食,特别是飞蚁。[17]曾发现的胃中食物包括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等翅目鳞翅目膜翅目蜻蜓目双翅目蜻蛉目革翅目,猎物体长约3一12公釐左右,部分猎物可重达3克,而胃内重量可达15公克(平均4.5克)。[17][16]

比起其他南部非洲夜鹰,翎翅夜鹰通常开始捕食的时间较早,在黄昏前就可见其飞行捕食的身影。[17][7]这个物种常常成双觅食,雄鸟在前,雌鸟在后;在非繁殖期时,可能形成10至30只鸟的群体一起觅食。[17]它们也有在飞行中取水饮用的习性。[17]

繁殖

翎翅夜鹰可能采用一夫多妻制,其繁殖季在8月—隔年3月之间,视不同地区有所变化。[14][16]在雄鸟抵达繁殖地点之后,旋即开始展现其求偶的行动,雄鸟会自白蚁丘或大石头等地点上展开翅膀形成V形,并缓慢旋转全身;也有一些则在傍晚进行空中飞行并展示其尾羽,有时会有雌鸟追随在后。[17]虽然雄鸟在求偶场中似乎有领地行为,但巢穴并不具有明显的领域,不同巢间相距不远,并形成松散的群落。[9]:309

Thumb
翎翅夜鹰的巢穴及卵

其巢穴位置常见于高大树木的阴影下或落叶堆中;其构造简单,没有内衬巢材,就是个泥土浅坑。[16]雌鸟每窝产1—2枚卵,其底色为粉红色,带有细小斑点和大块淡紫色、红褐色、深粉色或灰色斑块。[14][16][9]:381卵长介于26.4—34.4公釐、宽介于20.4—23.6公釐之间(平均长30.8公釐、宽22.0公釐),重量则平均7.8公克。[16]津巴布韦,大多数成鸟在10月或11月的满月时产卵。[15]孵化由雌鸟负责,而雄鸟有时会在头几天内靠近巢穴休息。[16]

Remove ads

叫声

这个物种的叫声是高音调的“tseek-tseek-tseek”,像蝙蝠的叫声或者吱吱声,可连续重复长达10秒以上。[13][7]飞行时则会发出尖锐的“wheeo”或“chup”。[14]在求偶期间,雌鸟在交配前经常发出柔和的“schurr”声音。[7]

保育情形

翎翅夜鹰目前的种群数量尚未量化,但报导显示该物种在其繁殖范围内常见且丰富,且出现在数个保护区内。[18][9]:381能在耕地和烧毁过后的地区筑巢,具有一定程度的栖息地耐受性。[15]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因为其极大的分布范围及不存在有遭遇重大威胁的证据,将翎翅夜鹰列为无危物种[1][18]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