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名额为五个,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一直未变;其中,中国的代表权在1971年通过联合国大会决议由中华民国转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原苏联的代表权于1991年由俄罗斯联邦继承。
目前的成员国
- 非常任理事国:
Remove ads
区域集团

  非洲集团
   亚洲-太平洋集团
   东欧集团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集团
   西欧和其他国家集团
   不属于任何国家集团的联合国成员
   非联合国成员国或地区
- 非洲集团:3个安理会席位名额。
- 亚洲-太平洋集团:2个安理会席位名额。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集团:2个安理会席位名额。
- 西欧和其他国家集团:2个安理会席位名额,其中至少有一个必须出自西欧国家。
- 东欧集团(经济转型国家):1个安理会席位名额[1]。
此外,至少有一个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来自阿拉伯地区,这一名额从非洲集团和亚洲-太平洋集团中交替产生。这一原则在1967年时得到确认,自1968年开始施行,所以1967年没有阿拉伯国家按照这一原则当选非常任理事国。应该强调的是,非常任理事国的名额分配方法并非是正式的,而是非官方性质的,因此是可以变更的。
每年的联合国大会都会选举产生五个新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每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任期为两年。这一选举被安排在每年的10月16日开始的联合国大会期间。每个集团产生的新任非常任理事国,在得到该集团三分之二多数成员国同意的条件下方可当选。一个国家是可以多次担任非常任理事国的,但是其两个任期必须是不连续的,即不得连任必须至少相隔一年。
- 选举时间表
*备注:阿拉伯国家名额从这两个集团中交替产生。
Remove ads
以前和未来的安理会组成
从1946年至1965年期间,联合国安理会一直延续设置6个非常任理事国的名额。当时,联合国还没有如今使用的区域集团的设置及名额分配原则,因此这6个名额在当时的分配情况是:
- 拉丁美洲:2个名额
- 英联邦国家:1个名额
- 东欧地区:1个名额
- 中东地区:1个名额
- 西欧地区:1个名额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出现,例如1961年西欧地区选举产生的非常任理事国是非洲国家利比里亚;在1964年至1965年期间科特迪瓦代替了英联邦国家成员的名额;自1956年开始东欧地区的名额被亚洲国家所取代。
另外,日本、德国、印度及巴西组成“四国联盟”,借由安理会改革的机会积极争取成为常任理事国。还有意大利、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巴基斯坦等国组成的“咖啡俱乐部”,反对“四国联盟”成为常任理事国。
历年产生的非常任理事国
| 年份 | 拉丁美洲席位 | 英联邦席位 | 东欧和 亚洲席位 [2] | 中东席位 | 西欧席位 | |
| 1946年 |  巴西 |  墨西哥 |  澳大利亚 |  波兰 |  埃及 |  荷兰 | 
| 1947年 |  哥伦比亚 |  叙利亚 |  比利时 | |||
| 1948年 |  阿根廷 |  加拿大 |  乌克兰 | |||
| 1949年 |  古巴 |  埃及 |  挪威 | |||
| 1950年 |  厄瓜多尔 |  印度 |  南斯拉夫 | |||
| 1951年 |  巴西 |  土耳其 |  荷兰 | |||
| 1952年 |  智利 |  巴基斯坦 |  希腊 | |||
| 1953年 |  哥伦比亚 |  黎巴嫩 |  丹麦 | |||
| 1954年 |  巴西 |  新西兰 |  土耳其 | |||
| 1955年 |  秘鲁 |  伊朗 |  比利时 | |||
| 1956年 |  古巴 |  澳大利亚 |  南斯拉夫 | |||
| 1957年 |  哥伦比亚 |  菲律宾 |  伊拉克 |  瑞典 | ||
| 1958年 |  巴拿马 |  加拿大 |  日本 | |||
| 1959年 |  阿根廷 |  突尼西亚 |  义大利 | |||
| 1960年 |  厄瓜多尔 |  锡兰 |  波兰 | |||
| 1961年 |  智利 |  土耳其 |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  利比里亚 [3] | ||
| 1962年 |  委内瑞拉 |  加纳 |  罗马尼亚 |  爱尔兰 | ||
| 1963年 |  巴西 |  菲律宾 |  摩洛哥 [4] |  挪威 | ||
| 1964年 |  玻利维亚 |  象牙海岸 [5] |  捷克斯洛伐克 | |||
| 1965年 |  乌拉圭 |  马来西亚 |  约旦 |  荷兰 | ||
Remove ads
Remove ads
各国的安理会成员国任期
迄今为止,共有132个联合国会员国出任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职位,其中包括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截至2018年,各国出任安理会会员国的次数不尽相同,而且在132个曾经出任过安理会会员国的国家中,已经有6个国家不是联合国的会员国或是不复存在了。现存的联合国会员国中,有127个国家当选过安理会成员国,另外还有66个国家从未当选过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
截至2024年初,各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会员国的次数及基本情况如下: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目前(2023年)在任的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现今已不是联合国的会员国
Remove ads
从未成为安理会成员国的联合国会员国
截至2017年12月,在联合国的193个会员国当中,只有5个是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这也就意味着剩余的188个联合国会员国需要分配安理会的另外10个成员国席位。因此,有为数众多的联合国会员国至今未有一次当选安理会的成员国。
从未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的国家共有68个国家,其中包括65个现今存在的国家,还有3个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国家。其中,3个历史上曾经存在却没有成为安理会会员国的国家是 坦噶尼喀、
 坦噶尼喀、 桑给巴尔和
 桑给巴尔和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联合协定》获得通过后,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成为一个国家,并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新国家在同年11月1日改名为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联合协定》获得通过后,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合并成为一个国家,并成为联合国的会员国,新国家在同年11月1日改名为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而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而 南斯拉夫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2003年2月4日,
 南斯拉夫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2003年2月4日,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更名为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更名为 塞尔维亚与蒙特内哥罗,由于
 塞尔维亚与蒙特内哥罗,由于 蒙特内哥罗在2006年6月3日宣布独立,
 蒙特内哥罗在2006年6月3日宣布独立, 塞尔维亚继承了
 塞尔维亚继承了 塞尔维亚与蒙特内哥罗的联合国会员国席位。此后,
 塞尔维亚与蒙特内哥罗的联合国会员国席位。此后, 蒙特内哥罗在2006年6月28日加入联合国。
 蒙特内哥罗在2006年6月28日加入联合国。
从未成为安理会成员国的联合国会员国名单如下:
现今已不存在的前联合国会员国
Remove ads
参见
注释和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