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铁蒸汽机车编号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铁蒸汽机车编号史台湾铁路管理局蒸汽机车的一项特色,其型式编号为随著政策的实施甚至改朝换代而更动。自1887年起,分别在1899年、1905年、1937年及1945年更动编号。前后共有四次。

第一次(1899年10月)

背景

1899年,官营机构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正式成立,宣告原本由陆军接管的铁路,正式步入经营民生运输的时代。同年年底开始,全面修筑台湾西部纵贯线,并分别从已完成的台北新竹路线往南延伸及从打狗(今高雄)往北延伸。

当时的机关车,有刘铭传时代的八辆(1号型3号型)、日本陆军临时台湾铁道队的四辆(1905年后的10号型)、以及台湾铁道会社的四辆(1905年后的14号型),各式编号各自为政,毫无章法。总督府为解决此一混乱的问题,乃于1899年10月进行台湾铁道史上第一次编号改组,重编这16部车头的编号。

编号规则

自1899年10月起,凡配置于北部线(北、、竹一带)的车头,赋予偶数编号,而配置于南部线(、高一带)者,则赋予奇数编号,皆以购入年代先后顺序编号。

在1900年初,已有13辆在北、3辆在南。随著施工进行需求渐增,铁道部多次向日本内地调来中古车,并向英国、日本购入新车,台湾的铁道建设,渐渐步入正轨。

第二次(1905年)

1905年,已修筑五年馀的纵贯线南北,即将随著后里庄(今后里)至三叉河(今三义)间竣工而完成衔接,故铁道部于1905年将南奇北偶的编号方式取消。1899年迄1905年的编号制,成了史上实施期最短的一次,仅七年馀。

这时经过数年的施工,台铁的机关车在1905年已达到31辆,其中14辆为新购,即今日的BK10型

意义

此次编号改组,是受了纵贯线即将通车的影响,也象征著铁路事业步上轨道,全台铁路营运规模即将制度化。从1905年起,新编号一用就是32年,直到C55型日语国鉄C55形蒸気機関車(即CT250型)引进后第三年(1937年)才结束。

在这段期间,台铁蒸汽机车在素质、数量上,皆为高水准,在1908年纵贯线通车后不久,台铁、日本与世界各国皆同步启用过热式蒸汽机车(1912年),更表示了这时台铁蒸汽机车几乎与世界同步。

编号规则

除了将清领末期的车辆恢复原有1~8号外,铁道部将原本的7号编为9号,并把前陆军临时铁道队时期的四部纳入10号型、前台湾铁道会社的四部纳入14号型。而1899年后购入的14部车头则依抵台年代前后给予流水号,而编为18号型,从18编到31,此后自1905年起引进的新车,就依同样的方式自32号开始往后编。

50号型开始,以“十号一型”(十位晋级)的编法一直编下去,直到1911年120号型出现亦是如此。

到了1912年,过热式机车研发成功,蒸汽机车朝大型化发展,性能大幅改善,因此火车编号开始预留较多辆数的空间,而有了“百号一型”(百位晋级)的编法。1912年铁道部向美国ALCO订购的四部过热式机车抵台后,编为200型。此后即以同样的方式,从200型起、300型400型500型……一直编到1922年800型抵台为止。

由于8号之后的机关车,铁道部开始在型式、编号前加上E字(原因不详),为当时官方、日人所接受,因此今日我们所称当时的300型、80号型等,在日则称为E300形、E80形等。

Remove ads

第三次(1937年)

背景

1922年,800型(同日本国铁9600型)抵台,此后铁道部发现:百号一型的编法已经编到800了,继续编下去将使编号过长。因此1935年起,日本C55型蒸汽机车抵台后,即与日本使用相同型式,作为在台编号,而不再有900型出现。

然而,此举却衍生出新旧编号互不相容的问题,所以1937年C12型购入后,铁道部乃下令将当时所有现存旧编号、1935年以前入台的蒸汽火车,赋予日式的新编号。此即日治末期新编号的由来。

编号规则

此次编号引进了以英文字母表示其动轮数目的方式,形成英数并列的编号型式名。英文字母方面以其排序作蒸机的动轮数目,例如开头为B,则表示其为二动轮;开头C则为三动轮、开头D则为四动轮,依此类推。数字方面为二位数,依流传下来的资料判断:十位数部分,饱和水柜式蒸机为3开头,过热水柜式则为4开头,而煤水车式蒸机则全部改以9开头;个位数部分,除少数例外,绝大多数沿用了原先旧编号的首字,而有了B33、C95、D98等异于当时日本本土同款蒸机的型式名。对于表示其为某型式的第几号车,则为“型式名”+“流水号”的方式,与日本内地统一,例如现存于苗栗铁道公园的CT152、DT561,若依此时编号规则,则分别编为C952、D961,用以表示此二者分别为C95、D96型的第二号、第一号车头;而现存的DT609在当时,依规则则编为D9829,表示其为D98型的第29号车。

然而,和之后的编号改组(见后述)相比,此次编号改组并不彻底,综览流传至今的1937年至1945年间拍摄的台铁蒸机照片,有部分仍维持旧有三位数的号码牌,其中包含了500型[1](之后的CT150型),推测此次改组可能正逢卢沟桥事变爆发,受到中日战争升级影响,改号经费日渐短缺之故。

第四次(1945年)

Thumb
现存台铁蒸机编号以此为例,表现在其侧面车牌上:图中为三动轮、水柜式机车,故头二字为CK;后三字为流水号124,表示此为CK120型的第4号车。2011年7月2日三义车站(注:此机车左方为其专属煤水车,原并无此设计,是配合CK124复驶打造,以供中长途运行。)

第三次改号后过了约八年,台湾光复;伴随著台湾铁路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手管理,台铁蒸机编号也进入了第四次改组。这也是最后一次编号改组,形成了今日现存台铁蒸机号码牌的编号格式。

规则

此次变动为彻底变革,之前尚存的百位数编号、1935年至1945年自日购入的新编号蒸机等车在此次改号下,改成了中华民国政府重新定义的编号;而此后购入的蒸机也接受了此编号规则。最大改变在于引进了用以区分水柜式、煤水车式机车的英文字母。编号格式为最多五个英数字,前二者为英文字母,第一个仍维持了以英字母排序表示机车动轮数的标准,第二个则以K、T表示此蒸机为水柜式(Tank)还是煤水车式(Tender)蒸机。后二至三位则为蒸机流水号,最多仅二位数者皆为饱和式蒸机,用于场站调车;三位数者除少数例外[2]皆为过热式蒸机,用以线上客货运输,当中100号起为支线主力、干线普速用车头;200号起为干线长程客运主力,而500以上则为四动轮者,560起为货运主力,900号则为五动轮者。

相较于第三次编号格式(见前述)将机车型式名、型式内第几辆车予以分离编号,此改号版本重回了型式名与车号排序混和样式,然大多数机车型式号数字部分并非整数,使得同一型式机车若有十辆以上,则第十辆之后的机车编号就有令十位数甚至百位数进位的情形;例子有现存的DT609,实际为DT580型的第廿九号车。因部分蒸机在1945年以前即受若干因素而报废消失,使得同一型式的车号内有出现跳号,但经过此次改号,新编号又重新连贯,最显著为300型至EK900型的编号变化[3]

由于此次改号完成后,台铁逐渐进入动力柴油化甚至电气化,因此留存至1945年后且接受了此次改号的蒸机,就以这一时期呈现的编号版本陪伴到退休为止;民国73(1984)年二月最后一批蒸汽火车正式永别台铁运输主力[4],使得此次诞生的编号版本成为使用最久且持续至今的版本。

Remove ads

各型编号演变列表

以下形式皆依购入年代先后顺序排列。

更多信息 1899之前, 1899~1905 ...

注解、出处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