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良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良暹(日语:良暹/りょうぜん Ryōzen */?,998年—1060年代[注 1])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僧人和歌人,释教三十六歌仙和《百人一首》歌人之一,有31首作品收录于敕撰和歌集。
生平
《和歌大辞典》指出有说法主张良暹之父是源道济[1],小町谷照彦则认为是延历寺的僧人[2],而按《后拾遗和歌集》勘物记载,其母为藤原实方家中的童女白菊[3],另有一妹,她在藤原通俊编撰《后拾遗集》时,将良暹的家集送到二条太皇太后宫大贰处[4],家集本身则已经散佚[5]。生卒日期方面,按《二条太皇太后宫大贰集》记载,由于他自12岁开始直至67岁为止,仿效能因每年在七夕时创作和歌,因此推测他死于67岁或68岁[3][6],《和歌大辞典》估计他生于长德4年(998年),死于康平7年(1064年)前后[1],稻贺敬二认为他死于治历2年(1066年)之后[7],《和歌文学大辞典》则称有说法主张他在延久元年(1069年)时死去,享年约67岁或68岁[6],芦田耕一持同样的观点,同时主张他生于长保5年(1003年)[8]。经历方面,良暹是延历寺的僧人,亦曾经担任祇园别当,后来在大原隐居[5],晚年则居于云林院[4],按《袋草纸》记载,源俊赖在经过其旧居时特意下马,另按《山家集》记载,西行也曾经到访其在大原的旧居[6]。此外,《东寺百合文书》有关于其代代相传的田地的记载[3]。
Remove ads
良暹总共有31首和歌收录于敕撰和歌集,其中一首同时入选《千载和歌集》与《新后拾遗和歌集》[1],初次收录的《后拾遗集》占了其中的14首[3],在僧侣歌人中仅次于道命以及能因[1],歌风是在淡然率直的曲调中渗入淡泊的雅致,与能因的世界观共通[4],按《俊赖髓脑》记载,他的上句没有人能够接下去[1]。歌合方面,他先后出席了在长历2年9月13日(1038年10月13日)举行的权大纳言师房歌合、长久2年2月12日(1041年3月16日)举行的弘徽殿女御生子歌合、永承3年(1048年)春天举行的鹰司殿伦子百和香歌合、永承5年(1050年)11月举行的修理大夫俊纲歌合、永承6年5月5日(1051年6月15日)举行的内里根合以及某年通宗歌合[9]。此外,他与橘俊纲也关系友好,经常前往他在伏见的宅邸[1],与津守国基、橘为仲、素意、源经赖、源俊赖和赤染卫门等人也有交流[4][6]。另外,《袋草纸》也记载了有关于他与怀圆对于和歌的争论以及其剽窃或篡改他人和歌当成自己的作品的轶事[3],而其编著的私撰和歌集《良暹打闻》虽然见于《和歌色叶》以及《古来风体抄》等文献,但是现已散佚,佚文中的11首和歌则见于《和歌一字抄》[1]。
Remove ads
百人一首
《百人一首》入选作是:
这首和歌收录于《后拾遗和歌集》第四“秋上”,《新编国歌大观》编号是333,词书是“题不知”[10][注 2]。此歌同时获藤原定家收录至《定家八代抄》、《八代集秀逸》和《五代简要》,此歌末句并不见于《万叶集》以及三代集[注 3],可能是受到《枕草子》初段的影响,在《后拾遗集》突然有7首作品均采用了这句,其后的《金叶和歌集》和《词花和歌集》则各有一首,紧接的《千载和歌集》也不过仅两首,直至《新古今和歌集》时急增至16首,寂莲的《百人一首》入选作也是其中之一,与《新古今集》中被称为三夕之歌的三首和歌相比(《新编国歌大观》编号361至363),更早写成的此歌可以说是奠定了这句后来用于表达寂寞心境的地位。此外,同样收录于《后拾遗集》的藤原国房的和歌(《新编国歌大观》编号1039)与此歌属于类似赠答歌的关系[注 4][18]。另外,北村季吟在其著作《八代集抄》中称此歌为“后拾遗最佳十首之一”(後拾遺秀歌十首の内也)[19]。
首句“さびしさに”的意思是由于寂寞,为第二句的理由,其中“に”是表示理由的格助词。第二句“やどをたちいでて”中的“やど”是指良暹自己的住处—位于大原的草庵,整句的意思是离开住处。第三句“ながむれば”的意思不仅是眺望,还有表示感到寂寞而胡思乱想及至东张西望的心情的意思,其中的“ながむ”(眺望)是已然形,“ば”则是表示顺接的肯定用接续助词。第四句“いづくもおなじ”的意思是到处都一样,表达其寂寞已经无处容身,其中“いづく”是哪处,“も”(都)是表示强调的系助词,“おなじ”(一样)为终止形,四句切。末句“あきのゆふぐれ”的意思是秋天的黄昏啊,采用了体言止[注 5],将整首和歌的意境集中于此[2][21][22]。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