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色界

佛教术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色界
Remove ads

色界梵语rūpa-dhātu, रूपाधतु),或称色界天,又称色地rūpa-bhūmi),佛教术语,世界的三界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之一。

概论

据佛典说法,此界位于欲界之上。此界天人,仍保有身(物质身),而已无欲乐,故色界天人色身,无有男女相,有别于欲界众生的色身样貌。此界众生,其衣自然而至,以光明为食物及语言。[1]

依所入禅定能至之浅深次第,分为四地(梵语:Bhūmi),相应于此界之“四禅天”(四静虑天)。[2][3]细分为四个层级,每个层级有诸天:

  • 初禅,离欲界,而生(Prīti)、(Sukha),总称为“离生喜乐”地,相应初禅天
  • 二禅,已无英语Vitarka(Vitarka)、英语Vicāra(Vicara),从生喜、乐,总称为“定生喜乐”地,相应二禅天
  • 三禅,离前贪,心悦安静,有胜妙(Sukha),总称为“离喜妙乐”地,相应三禅天
  • 四禅,离前,清净平等,住(Upekṣā)受正(Smṛti),总称为“舍念清净”地,相应四禅天

按照佛教说法,住于初禅乃至四禅天的一切有情,若未获得解脱道或佛菩提道之见道者,仍属凡夫,无法脱离六道轮回。佛教认为外道将欲界及色界四种禅定境界,错计为涅槃,但此涅槃非能达至解脱的真实涅槃,法相宗著述[4]和《楞严经》中称之为五现涅槃

Remove ads

色界天数

色界诸天之数,佛教部派以及各经论有诸多异说,有十五天[5]、十六天[6][7]、十七天[8][9]、十八天[10][11],二十一天[12][13],乃至于二十二天之数[14][15]

大乘佛教通行说法,以初禅之顶为大梵天,二禅之顶为光音天,三禅之顶为遍净天,四禅之顶为广果天[16],每禅各立三天得十二天,加上佛教圣者所在的五净居天,一共十七天,此为藏传佛教通说[17];若再算入无想定得生的无想天则为十八天,《法苑珠林》、《楞严经》、《大明三藏法数》载此说,《地藏菩萨本愿经》又列名摩酰首罗[18][19]

犊子部的《三法度论》立十五天,初禅三天,二禅三天,大梵天在两者中间,三禅三天,四禅下中上皆生果实天,再加上无想天,以及净居天,共计十五天。其净居天为三天,善现、善见、清净天,“无烦、无热、色究竟”视为清净天的三相[5]

迦湿弥罗有部,主张大梵王所居即梵辅处,无想天为广果天所摄,立十六天[20]

南传上座部佛教前三禅各立三天得九天,第四禅仅立广果天,再加上无想天以及五净居天,而为十六天[6][21]

Remove ads

简表

  • 说一切有部赤铜鍱部论书中,修下初禅者生于色界最初层梵众天,犊子部三法度论》以及正量部立世阿毘昙论》中修下初禅生于梵辅天,以梵辅天为色界天最初层。
  • 说一切有部赤铜鍱部论书中,净居天次序为无烦天到色究竟天,《立世阿毘昙论》的次序为善现天、善见天、无烦天、无热天及色究竟天,而《三法度论》的净居天为善现天、善见天及清净天。

色界天数诸说一览表

更多信息 色界天, 初禅天 ...
Remove ads

五净居天和色究竟天

四禅天当中的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及阿迦尼吒天为已经证得了三果或以上的生灵及大菩萨等已经解脱的佛陀所居,不再投生至其他道趣,故又称“净居天”(巴利语:Suddhāvāsa;梵语:Śuddhāvāsa)或“五不还天”[29]

色究竟天被认为位于色界天的最高处,相传它是大自在天的居处。婆罗门教认为色究竟天是最高的涅槃之处[30]

色界之顶有摩酰首罗宫,是大自在天之宫殿,大自在天住于此处。大乘佛教以十地之菩萨将成佛时,于此变现净土[31]。望月信亨认为十地菩萨于此地变现净土说,可能是从《阿含经》的阿那含生于五净居天演变而来[32]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