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见道

佛教术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見道
Remove ads

见道梵语darśana-mārga),又称见谛道见谛,佛教术语,为修行位阶之一,由说一切有部提出。是以无漏智来观察四圣谛之后得到的成果,经由修行顺决择分而成。见道、修道与无学道,为进入涅槃的三个位阶;见道位之后,就进入修道位,相当于四向四果中从须陀洹果至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即无学位。瑜伽行派则以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与无学道合称。

概论

见道的方法,是现观四圣谛[1],断见所断[2]随眠烦恼[3];根据修行者本身的状况,可分为随信行(梵文:śraddhānusārin)与随法行(梵文:dharmānusārin)二者[4],离凡夫地,入“正性决定”(梵语:samyaktva-niyata、samyaktva-niyāma;巴利语:sammatta-niyata、sammatta-niyāma)[5],或称入“正性离生”(梵语:samyaktva-niyāma[6];巴利语:sammatta-niyāma)[7],尚未得须陀洹果。若未得须陀洹而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8]。见道时要断除的烦恼,也称为见惑

各派见解

阿含经》有二十七贤圣[9],见道则脱离凡夫而入贤圣[10]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将分为凡夫和对应四沙门果的七圣者[11],凡夫可有三种善根:顺福分、顺解脱分顺决择分[12]顺决择分中有四法:煖(梵语:ūṣman)、顶(梵语:mūrdhan)、(梵语:kṣānti)、世第一法(梵语:laukikā agra-dharma),有关学说是《发智论》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13]

从世第一法,入苦法智忍,就名为入“正性离生”,八智八忍的十六心中,前十五心为见道位,特称见道十五心,而第十六心属修道位,亦有异说“十六心皆是见道”[14]。对于次第证者而言,“见道位”就是预流向,而预流果,一来向、果,不还向、果,阿罗汉向,这六个阶位称为“修道位”。见道位与修道位属于有学位,最后阿罗汉果属于无学位。

凡夫位之超越证者而言,以世俗道修有漏之六行观[15],已断除修惑之一部份,故随其断惑程度[16],可于第十六心证得预流果、一来果或不还果之一。修道,则指以上之果位乃至阿罗汉向之间之阶段。

汉传佛教传统判教理论,总结一切有部学说,在其七圣位之前立七贤位,依次为合称“三贤位”(外凡位)的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及合称“四加行位”(内凡位)的煖法等四善根;也称七加行,即是进入圣位之前的加行位[17]

说一切有部以四念处是初业地,四正勤是煖位,四如意足是顶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法,八正道是见道位,七觉支是修道位。

犊子部

异部宗轮论》记载犊子部宗义:“即忍、名(梵语:nāma)、相(梵语:nimitta)、世第一法[18],名能趣入正性离生[19]。若已得入正性离生,十二心顷说名行向[20],第十三心说名住果[21]。”。

犊子部说“世第一法”后而入见道,立十二心见道说,即四谛各有三心,每一谛皆具有法智、法忍、类智三心,于十二心为预流向。第十三心住果,或说此为道类智第二念相续心,或说为总观四谛心,从此进入预流果,故第十三心以后为“修道位”。

婆薮跋摩的《四谛论》引用犊子部“忍、名、相、世第一法”之说,并称:四念处观是“发行位”。“发行位”之后是“决了位”,其中四正勤名忍位,四如意足是名位,五根名相位,五力名第一法位,此四通摄属“决了位”,在见道之前。八圣道为见(道)位。七觉分是修(道)位[22]

经量部

经量部成实论》认为,八智八忍的十六心,不名得道[23],立灭三心得道说[24]

经量部论师室利逻多上座,立圣定忍八心见道[25],出入于说一切有部,及大众、分别说部,自成一说[26]

大众部及分别论者

相对于说一切有部等所立“渐现观”,大众部分别论者立“顿现观”。大众部立“以一刹那现观边[27],遍知四谛诸相差别[28]”,化地部立“于四圣谛一时现观[29],见苦谛时能见诸谛[30],要已见者能如是见[31]”,赤铜鍱部立“一刹那分别四谛[32]”。

大众部认为“第八地中亦得久住”[33],其住预流向的时间可长于说一切有部所说十五心。说一切有部学说,在见道时,“世第一法唯一念现前”而入“正性离生”,大众部和分别论者某部《舍利弗阿毘昙论》等,在见道之前,立相似相续之“世第一法”为“种性地法”[34]南传上座部清净道论》在紧邻见道位之前立“种姓智”[35]

窥基按“现观智谛现观”顿断见所断烦恼[36],来解释大众部的顿现观,并将其与紧随其后的“现观边智谛现观”,合称四心观[37]

南传上座部

南传上座部清净道论》,立七清净之说,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

在谈论学的“心清净”,搜罗了十遍处英语Kasina十不净十随念英语Anussati四无量心食厌想界分别四无色定英语Arūpajhāna,一共四十种业处。此阶段相当于说一切有部的“三贤位”中最初位的五停心观[38]

从“见清净”到“智见清净”,觉音尊者分为十六观智(巴利语:Vipassanā-ñāṇa),当到达越过第十一智“行舍智”的阶段,以灭为所缘,一旦“道智”生起,就能于同一刹那现观四谛,进入“智见清净”的位阶[38]

清净道论》认为在“行道智见清净”之前是属于“异生位”,而见道位、修道位是在“智见清净”;而有谈到七清净的北传论典(如《成实论》、《瑜伽师地论》)则认为戒清净与心清净是位于“异生位”、见清净、度疑清净与道非道清净是“见道位”,而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则为“修道位”[39][40]

Remove ads

学术研究

印顺法师认为,说一切有系诸部,说见谛要从见苦谛开始,所以是“见苦得道”;大众部及上座部系分别说部各派,都说一心见道,属于“见灭得道”,与大乘佛教的“无生法忍”血脉相通。[41]

大智度论》记载,声闻性地为四加行[42]菩萨有共十地[43],在此基础上,印顺法师称,对大众分别说系乃至赤铜鍱部,“正性离生”是见道之前的“法住[44]”位,意义相近于十地中的性地[45],故而类似声闻四加行中的顶位,法住位者虽未见道,却已经超越了凡夫[46]

注释与引用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