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莉迪亚·科伊杜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莉迪亞·科伊杜拉
Remove ads

莉蒂亚·艾蜜莉·弗洛伦蒂娜·扬森埃维语Lydia Emilie Florentine Jannsen,1843年12月24日儒略历12月12日] – 1886年8月11日儒略历7月30日]),其笔名科依杜拉Koidula)更为人熟知,是一位开创性的爱沙尼亚诗人和剧作家。她的这个笔名在爱沙尼亚语中意为“黎明(的莉蒂亚)”,由卡尔·罗伯特·雅各森(Carl Robert Jakobson)所起。她被认为是爱沙尼亚民族觉醒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2]

事实速览 莉蒂亚·扬森(科依杜拉)(Lydia Jannsen (Koidula)), 出生 ...

莉蒂亚出生于文德拉,1850年随家人移居派尔努,她的父亲约翰·沃尔德玛律·扬森在那里创办了第一份爱沙尼亚语报纸。1864年,全家搬到了爱沙尼亚知识生活的中心塔尔图。尽管在俄罗斯帝国有审查制度,扬森还是获得了出版全国性爱沙尼亚语报纸《邮差报》(Postimees)的许可,莉蒂亚为该报匿名撰稿。[3]

1873年,她与爱德华·米克尔松(Eduard Michelson)结婚,并移居圣彼德堡附近的喀琅施塔得。她一直思念爱沙尼亚,夏季时常返回,并持续写作。她的最后一首诗《临死前——致爱沙尼亚!》("Enne surma — Eestimaale!")是对祖国的告别。她于1886年因乳腺癌去世。

科伊杜拉的文学创作始于1860年代,当时爱沙尼亚人刚从农奴制中解放出来,开始主张自己的民族身份。她1867年的诗集《艾玛约吉河的夜莺》("Emajõe ööbik")成为了爱沙尼亚诗歌的基石。[3] 尽管受到包括比德迈风格(Biedermeier)在内的德国文学传统影响,[4] 科伊杜拉使用爱沙尼亚语并采用现代欧洲诗歌格律进行创作,使她的作品易于理解且情感共鸣强烈。她的诗歌范围广泛,从温柔的家庭主题到爱国热情,例如《我的祖国,他们已将你埋葬》("Mu isamaa nad olid matnud")。

除了诗歌,科伊杜拉对爱沙尼亚戏剧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她活跃于塔尔图的瓦内穆伊内(Vanemuine)协会,并创作了原创的爱沙尼亚戏剧,如基于德国笑剧改编的《萨雷马岛的堂弟》("Saaremaa Onupoeg",1870年)和第一部完全使用爱沙尼亚语的戏剧《这样的乡巴佬》("Säärane mulk",1870年)。[5] 她的戏剧具有教育意义,旨在普及教育,运用了本土主题和人物。

在1869年第一届爱沙尼亚歌唱节上,她的两首诗被谱成歌曲。其中《我的祖国是我的爱》("Mu isamaa on minu arm")在苏联占领期间成为非正式的国歌,并在之后的每一届歌唱节结束时演唱。[6]

位于派尔努科伊杜拉博物馆(Koidula Museum)纪念著她,该博物馆设在她童年的家和《邮差报》曾经的办公室内。[7] 附近立有艾曼达斯·亚当森(Amandus Adamson)创作的纪念碑,她的肖像也曾出现在欧元前时代的100克朗纸币上。[8]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