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苏拉皱盔犀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苏拉皱盔犀鸟(学名:Rhyticeros cassidix)是印尼特有的犀鸟,于1823年由荷兰动物学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描述发表。本种为印尼南苏拉威西省的标志动物[3]。
Remove ads
外形

苏拉皱盔犀鸟为一大型犀鸟,身体羽毛为黑色,喙为黄色,尾羽为白色,眼周围为浅蓝色,喉部为深蓝色,脚则为黑色。雄鸟与雌鸟的外观有明显差异,雄鸟面部与颈部为红棕色至淡黄色,眼为橘红色,喙上有红色的盔状突起;雌鸟面部与颈部为黑色,喙上的盔状突起为黄色(且较雄鸟的小),眼为棕色[4][5]。本种体型比同为苏拉威西特有种的白颊犀鸟大,且颜色较其鲜艳[6]。
分布
苏拉皱盔犀鸟为印尼特有种鸟类,分布于苏拉威西岛与布顿岛、伦贝岛、托吉安群岛与穆纳岛等周围岛屿,栖息于海拔1800公尺以下的常绿林,且会飞至次生林与种植园中觅食[1]。
分类
苏拉皱盔犀鸟过去一度被归入白头犀鸟复合种[7],今一般归属拟皱盔犀鸟属(Rhyticeros),但也有学者将其归在皱盔犀鸟属(Aceros)。2013年发表的分子种系发生学研究显示苏拉皱盔犀鸟属于拟皱盔犀鸟属的演化支,且是该演化支最早分支的类群(为其他拟皱盔犀鸟属物种的姐妹群),应归属拟皱盔犀鸟属,或者独立为单型属Cranorrhinus[7][8]。另外有学者指布顿岛与穆纳岛的族群喙长较短且体型较小,将其描述为其品种brevirostris[7]。
生态
苏拉皱盔犀鸟主要以果实为食,但也会取食昆虫等小型脊椎动物;会成群飞行(可能多达50只);本种与其他犀鸟同为单配偶制鸟种,繁殖季长27至30周,通常在降雨减缓时开始繁殖季,于6月至9月产卵,一胎可产2至3颗卵,在野外一胎通常只抚养一只幼鸟,少有同时抚养两只幼鸟的情形[7],雌鸟会以自己的粪便把自己封闭在树洞中产卵,期间雄鸟则透过洞上的裂缝为雌鸟与幼鸟提供食物[1][4]。
保育
苏拉皱盔犀鸟2012年起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物种,虽在当地相当常见,但受到森林砍伐与金矿开发造成的栖地破坏、森林大火以及盗猎的威胁(1997年的大火即造成其繁殖成功率大幅下降),族群数量可能正迅速下降[1]。
图集
-
德国瓦尔斯罗德飞禽公园中的雄鸟
-
荷属东印度自然协会于1820年代绘制的雄鸟图画
-
瓦尔斯罗德飞禽公园中的一对苏拉皱盔犀鸟
-
苏拉皱盔犀鸟的骨头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