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西游记成立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条目介绍《西游记》本身的成立、创作和发展历史。

作者

Thumb
《西游记》活字印本,中文,16世纪。

现在出版的各本《西游记》都署名吴承恩,但是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就一直对其作者存有争议。明朝流传的《西游记》,各种版本都没有署名。唯有明代万历二十年刊刻的世德堂本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

“丘处机”说

《西游记》用了很多炼丹的术语,有些段落参考自全真教经典,作者娴熟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第二代掌教马丹阳及其再传弟子的思想,[1]故明朝、清朝道士、文人以为《西游记》是道士炼丹之书。清朝全真教徒,[2]以及汪象旭在所撰的《西游证道书》中都提出《西游记》为南宋时的丘处机所著。[3]这一看法提出后,清朝的文人大多赞同。[4]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齐天大圣一篇写道“孙悟空乃丘翁之寓言”。[5]

清朝纪昀始疑此说,他查出小说的官制皆明制[6],写作时代必为明代,不可能是元人丘处机,钱大昕认为《西游记》中多处描写明朝的风土人情,而丘处机是南宋末人(是元明朝代以前的人)[7];此外《西游记》中多处使用江淮官话尤其淮安话,而丘处机一生在华北活动,并未在淮安居住过。

丘处机另有《长春真人西游记》,是中国道教全真派道士李志常撰写的一本游记,主要记述了其师丘处机和弟子应成吉思汗之邀远赴中亚途中的见闻。书名与《西游记》类似,但是内容是不相同的,可能是因此产生误解。

Remove ads

“吴承恩”说

Thumb
对于《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的唯一“证据”是(天启)《淮安府志》卷之十九 艺文志一的记载。(除将“吴承恩 西游记”归类在卷八史部地理类的《千顷堂书目》。)

很多人认为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作者,阮葵生[8]丁晏[9]吴玉搢[10]冒广生[11]都认为《天启淮安府志》中著录的“吴承恩《西游记》”就是小说《西游记》[12],即所谓的“所著杂记数种,名震一时”。

Thumb
1407年定稿的《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有“梦斩泾河龙”一段。而吴承恩是1506年出生的。

1980年以后,仍不断有学者对吴承恩的作者身份表示质疑。理由是今存吴承恩诗文及其友人或同时代之文人如李维桢吴国荣陈文烛丘度等文字中从未提及撰写《西游记》一事;二是《淮安府志》所载吴承恩著《西游记》一事[13]并未说明是演义、稗官,而通常情况下演义、稗官是不录入地方志的;三是在清朝藏书家黄虞稷所著《千顷堂书目》中吴承恩所著《西游记》被列入舆地类(即地理类)[14]栾贵明等据《永乐大典》第13139卷有佚文“魏征梦斩泾河龙”,所引书籍题为“西游记”,提出《西游记》不可能为《永乐大典》成书一百年后的吴承恩所作的看法。且《西游记》一书中的诗词与吴承恩存世的作品对比起来,风格差异很大。

其他

亦有学者将《西游记》作者推断为李春芳[15]或是陈元之[16]

故事来源

现在通行的《西游记》是根据宋、元以来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作品,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等,加以扩充、组织和再创作而写成。

玄奘

629年,唐朝僧人玄奘违反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偷渡出关,只身赴印度学习佛教教义。经过16年,在644年回国,并向唐太宗写信报告了情况。唐太宗下诏让他口述西行见闻,玄奘本人口述,由他的弟子辩机执笔写出《大唐西域记》。在玄奘逝世后,他的另外两名弟子慧立彦悰将玄奘的生平以及西行经历又编纂成一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弘扬师父的业绩,在书中进行了一些神化玄奘的描写[17],这被认为是《西游记》神话故事的开端。此后取经故事在社会流传,神异的色彩越来越浓厚。

佛经故事

Thumb
敦煌洞窟残留9世纪年间的壁画

某些人认为《西游记》有参考印度神话成分。陈寅恪指出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出自《贤愚经》卷一三《顶生于像品》。猪八戒的故事出自佛家经典《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说得是牛卧比丘惊犯宫女的故事。《西游记》有孙悟空入妖魔腹中,并威胁要吃掉对方的内脏的故事,在《中阿含经》亦有类似记载:“彼时魔王化作细形入尊者大目犍连腹中。大目犍连知魔王在其腹中,即从定寤,语魔王曰:汝波旬出!汝波旬出,莫触娆如来,亦莫触娆如来弟子。莫于长夜无义无饶益,必生恶处受无量苦!于是魔波旬化作细形,从口中出,在尊者大目犍连前立。”。[18]但是,此说无法提供证据表明《西游记》作者知道这些印度故事,当时,这些印度故事在中国流传不广,这些佛经也并不广为人知,各种妖魔鬼怪的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先例(例如《搜神记》),这些故事也仅仅是个别地方与《西游记》有点类似而已,并不能确证它们一定起源于印度,很可能只是巧合。

Remove ads

话本、戏曲

唐朝后期和五代时期的许多记载中已经出现了西行取经的故事。现存敦煌石窟的玄奘取经壁画,大约作于西夏初年,已经出现持棒猴行者形象;南宋刊印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经有猴行者化作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和“深沙神”。

宋元南戏有《陈光蕊江流和尚》,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已经有师徒四众,元朝杨景贤作杂剧《西游记》;元末明初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的来历;明初朝鲜的汉语教材《朴通事谚解》提到有《西游记平话》,其中概括复述“车迟国斗法”一段,和《西游记》第46回十分相似;明代《永乐大典》第13139卷有“梦斩泾河龙”,和《西游记》第10回基本相同。

后续发展

文学作品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西游记被认为是隐喻很深的杂合道、佛的书籍。

冯梦龙将《水浒传》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19]。《红楼梦》出现后取代《金瓶梅》,《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成为今日通行观点。法国当代文学权威艾登堡称:“没读过《西游记》正像没读过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20]台大政治系1950年代萨孟武教授与主任,着西游记看政治一部,萨认为西是一影射嘲讽小说,三个徒弟即三毒贪嗔痴,贪即沙僧寻宝,嗔即孙易怒坏脾气,痴即猪好色,后又加慢疑,即龙马慢,唐僧易生疑,但透过西行让五者互相磨合修行,通过八十一道魔考,最后取经成功,1553年英国名剧作家莎士比亚诞生,西游记发表于1560年代中,即明神宗初年,作品成功,鼓励扬州陆西星道长于1560年代尾发表《封神榜》。

Remove ads

民间宗教

生活在明朝时期的罗教开创者罗清兵仕显然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甚至可能把它所记载的故事视为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罗清在其作品《叹世无为卷》中提及了唐僧取经一事[21]

然而,罗清的去世年份(1527年)早于《西游记》的出版年份(1592年),不知道罗清从哪里了解关于唐僧取经一事的故事。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