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回廊 (教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回廊(Cloister,源自拉丁语 claustrum,意为“封闭空间”)是一种有顶盖的走道、开放的廊台或开放的拱廊,沿著建筑物的墙壁延伸,形成一个四方院或中庭。回廊通常附加于座堂或教堂,常见于其温暖的南侧,[1] 这通常表明它现在(或曾经)是修道院建筑的一部分,“形成一道连续而坚固的建筑屏障……有效地将修士的世界与在回廊外生活和工作的农奴及工人的世界隔离开来。”[1]

在英语里,“Cloistered”或“claustral”生活也被用来形容修士或修女的修道生活。在当代天主教会法规的翻译中,英文术语 enclosure(封闭区)[2] 即指隐修状态,而在德语等语言中,拉丁词根“claustrum”的某种形式常被用作“修道院”的转喻词。[3] 隐修神职人员指的是那些严格与外部世界事务隔绝的修道会。
Remove ads
回廊的历史

中世纪早期的回廊有几个前身:古希腊罗马宅邸(domus)的列柱中庭、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作为前院的中庭及其扩展形式,以及附属于早期叙利亚教堂侧翼的某些半廊式庭院。[4] 沃尔特·霍恩(Walter Horn)认为,由圣帕科缪约于公元320年所建立的最早的共居式隐修社群,并未建造回廊,因为当时修士社群没有依附的俗世农奴,因此在有围墙的社群内无需进行隔离。[5]
霍恩发现,最早的回廊原型出现在一些特殊的[6]五世纪晚期叙利亚南部修道院教堂中,例如位于乌姆-伊斯-苏拉布的圣塞尔吉乌斯与巴克科斯修道院(公元489年),以及伊德-德尔修道院的柱廊前院,[7]但在爱尔兰半隐修式修道院的集群式圆屋中,或是在西方最早的本笃会集体社群中,均未出现类似的结构。[5]
在查理曼时期(统治时期 768–814),在一个广阔分散的庄园地产中,一个独立的修道社群的需求催生了“修道院中的修道院”这一概念,其形式为封闭的回廊。这种建筑解决方案使修士们能够在不受俗人及仆役干扰的情况下执行其神圣职责。[8] 霍恩提供了早期例子,如由弗里德里希·贝恩(Frederich Behn)的考古发掘所揭示的贡德兰院长(Abbot Gundeland)的洛尔施修道院“旧堂”(765-774年)。[9] 洛尔施修道院是从一个法兰克贵族的villa rustica(乡村别墅)直接改建而来,其传统自罗马晚期以来未曾中断。[10]
另一个早期回廊位于圣里基耶修道院(790-799年),其形状为三角形,角落设有小教堂,有意识地象征三位一体。[11] 在因登(816年)和圣旺德里耶修道院(823-833年)建造了紧靠修道院教堂侧翼的方形回廊。在富尔达修道院,一个新的回廊(819年)被设置在教堂的礼仪西侧,采“罗马风格”,[12] 这种风格源自旧圣伯多禄大殿的前院,因为这样可以更接近圣髑。近代,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于1930-1938年间在曼哈顿委托建造了中世纪风格的修道院博物馆与花园。
Remove ads
图集
-
西班牙圣多明哥德西洛斯修道院的罗曼式回廊
-
格朗蒙圣米歇尔修道院的回廊(朗格多克-鲁西永,法国)
-
天堂回廊,阿马尔菲主教座堂,义大利
-
希尔德斯海姆主教座堂的回廊,德国
-
前熙笃会埃伯巴赫修道院的回廊,德国
-
乌得勒支圣马丁主教座堂的回廊,荷兰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