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奕𫍽

中国清朝皇室亲王,道光帝之子,光绪帝生父,宣统帝亲祖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奕譞
Remove ads

和硕醇贤亲王𫍽xuān满语
ᡥᡠᠸᠠᠨ
穆麟德转写I Huwan;1840年10月16日—1891年1月1日),朴菴,别称竹窗兰阳,斋号室名九思堂思谦堂退省斋退潜别墅。中国清朝晚期皇家宗室及同期政治人物,为道光帝第七子,咸丰帝异母弟,同治帝叔父及光绪帝亲生父,其生母为道光帝庄顺皇贵妃乌雅氏。封号“和硕醇亲王”,谥号。奕𫍽虽然自身没能即位成为皇帝,也从未获得追封,但其直系后代中有两位子孙陆续成为了皇帝,即儿子光绪帝载湉和孙子宣统帝溥仪。其去世后也享用了高于亲王身份的仪礼,被定称号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皇帝本生祖考醇贤亲王

事实速览 奕𫍽, 姓 ...

奕𫍽童年在兄长咸丰帝即位后被封为醇郡王,并与懿贵妃(即慈禧太后)的亲妹叶赫那拉氏成婚。1861年,因助力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加之互相的亲眷关系,奕𫍽始获起用。1864年,其加亲王衔。1872年,正式受封为和硕醇亲王。1874年,无后的同治帝逝世,奕𫍽之子载湉被两宫皇太后选中即位成为新君主,即光绪帝。奕𫍽因而辞去了所有官职,退隐于朝后多年。1884年,其兄奕䜣在甲申易枢中失势被贬,奕𫍽随即被慈禧太后重用,开始协办军机、主管新设的“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并主持了颐和园的修建。1891年1月,奕𫍽逝世,其子载沣继承了其醇亲王的封号。1908年,载沣之子溥仪在无后的光绪帝逝世后被慈禧太后选中即位,即宣统皇帝,成为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帝。

奕𫍽性格恭谨,淡泊名利,加之长期身处权力之间的微妙险境,使其行事谨小慎微。奕𫍽十分了解兄嫂慈禧太后的个性与手段,因而始终谨慎侍奉慈禧,博其欢心,尤其是在儿子载湉成为皇帝以后,其更加战战兢兢,如挪用海军经费的利息为慈禧修建颐和园工程等。此一方面是为了保全自身及家眷,另一方面也为居于慈禧掌控下的儿子光绪帝求取平安。

奕𫍽墓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又称“七王坟”。

Remove ads

道光、咸丰时期

Thumb
青年奕𫍽(中)佩剑照

奕𫍽出生于道光二十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公元1840年10月16日),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道光三十年二月(1850年3月),咸丰帝登基,十岁的奕𫍽按例封为“多罗郡王”。咸丰十年(1860年),奕𫍽奉旨与懿贵妃(日后的慈禧太后)的妹妹成婚,依例先行分府出宫,他受赐的府邸坐落在宣武门内的太平湖东岸(今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今称南府[1]。分府后,仍留任内廷行走[2]。咸丰年间,奕在政治上并不出色,但咸丰帝死后,奕积极配合慈安、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亲自捉拿了顾命八大臣之首肃顺,再加上娶了慈禧太后之妹为嫡福晋,所以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

同治、光绪时期

辛酉政变(咸丰十一年,1861年)之后,二十一岁的奕开始担任正黄旗汉军统帅、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营事务、署理奉宸苑事务、管理正黄旗新旧营房事务、管理火枪营事务和神机营事务[1]。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太后为奕“加亲王衔”,任正红旗满洲都统,次年任正黄旗满洲都统、总理善扑勇射大臣、弘德殿行走、稽查弘德殿皇帝读书事务[2]

Thumb
奕𫍽与儿子载洵(左)、载沣(右)

同治八年(1869年),主驱逐洋人,激励绅民打毁天主教堂,盛传天津教案为他所主使。事后因惩凶赔款,愤请辞职。当年又因支持慈安太后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安得海处斩,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和硕醇亲王,是为第一代醇亲王。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被免去弘德殿行走之职[2]

载湉是奕的二子。同治十三年(1874年),侄子同治帝无子而逝世。在选立新帝的会议上,主政的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挑选载湉继承大统。在场的奕听到这一消息,当场晕厥过去。亲历其事的翁同龢日记中描述当时的情景道:“维时醇郡王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3]

光绪即位后,奕𫍽为了自保,辞去了所有官职,只负责照料毓庆宫皇帝读书事务。在百般推辞之后,才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接受了王爵“世袭罔替”的恩典[4],意为子孙世代可以承袭王爵,不必按例降级。按照清朝制度,原来的醇亲王府成为“潜龙邸”,奕𫍽应搬出。于是慈禧拨款十六万两银子,修缮什刹后海的一座贝子府赏给奕。光绪十四年(1888年),奕全家搬到这座“北府”。是年,光绪皇帝大婚。按道理皇帝结婚即算成年,慈禧应归政,然而慈禧并不愿意,于是就由奕带头,请求太后继续“训政”[1]。二月戊寅[5],慈禧太后颁懿旨,公开斥责官员吴大澂要求尊崇奕𫍽的请求,称奕𫍽对“深宫派办事宜。靡不殚竭心力。恪恭尽职。每遇优加异数。皆再四涕泣恳辞。前赏杏黄轿。至今不敢乘坐。其秉心忠赤。严畏殊常。非徒深宫知之最深。”,并出示奕𫍽在光绪元年(1875年)所上,提前反对官员可能在光绪帝亲政后鼓励推崇皇帝亲生父母的奏折,以示“自古纯臣居心。何以过此”。

Thumb
奕𫍽(中)与李鸿章(右)及帮办海军大臣善庆(左)合照,1886年。

光绪十年(1884年)到光绪十六年(1890年),监理军机[6],总理海军衙门事务[7],光绪五年(1879年),受赐御书“懋德嘉绩”匾额、赐食亲王双俸[7],光绪十二年(1886年)赐乘杏黄轿,光绪十三年(1887年)王爵世袭罔替[4],光绪十五年(1889年)受赐金桃皮鞘戎服刀[8]、增护卫给帑修第[7],光绪十六年(1890年)死后配享太庙[9],光绪十八年(1892年)寝庙制祀典用天子之礼[10]。为清朝十二个铁帽子王的其中一位[11]乾隆帝有鉴于宋朝濮议明朝大礼议的往事,撰写了《御制濮议辩》,规定“所生曰皇帝本生父,殁则称本生考,立庙于其邸第,为不祧之庙,祀以天子之礼,合乎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之义,则尊亲之谊交尽,而于公义私恩两无遗憾”。奕𫍽生性谨慎,生前拒绝接受“皇帝本生父”的尊封,死后才获得了“皇帝本生考”的尊荣。

Thumb
奕𫍽喂鹿照,梁时泰

十分了解慈禧太后,因而一生小心侍奉慈禧太后,故不同于六兄奕䜣而官途一帆风顺。他经历了同治帝之死、慈安太后暴卒后,更加谨小慎微,兢兢业业,把取信讨好慈禧视成唯一的本份。他负责建设海军的时候(李鸿章是会办大臣),为了让慈禧太后有安享天年之地,动用以北洋水师名义筹措的经费修建颐和园[12]在颐和园工程最紧张的阶段,正值直隶省京师遭受特大水灾,御史吴兆泰因为怕激起灾民闹事,建议暂时停工,因此夺官,“交部议处”。

Remove ads

逝世及墓葬

光绪十六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公元1891年1月1日),奕𫍽病逝,终年50岁,次年被安葬,其墓葬位于今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妙高山东麓。因其是皇七子与七王爷,故其墓被称“七王坟”,始建于1868年,奕𫍽的嫡福晋和嫡福晋以及早夭的子女陪葬在此。由于皇帝生父的特殊身份,其墓规制优于一般的王陵。

2019年,其墓葬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逸事

奕𫍽生前性情谨慎,且疏远财利,因他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祸患,这从其留给儿孙辈的一首打油诗可看得出来:

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
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
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

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子孙祸也小,
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
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家族

更多信息 奕𫍽家族 ...
Remove ads

妻妾及子女

Thumb
奕𫍽与其其中一名儿子合照(疑似载沣或光绪帝),梁时泰摄。
  • 嫡福晋叶赫那拉氏,名婉贞 (1841-1896),道员承恩公惠征之女,慈禧太后之妹,光绪帝生母。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病逝。
    • 长女:嫡福晋叶赫那拉氏所生。咸丰十一年辛酉三月初二日申时出生,同治五年九月初四日选额驸,九月二十日行指婚礼,额驸那尔苏诣醇郡王府行礼,十月十八日辰时夭折,年仅六岁。
    • 长子:载瀚,嫡福晋那拉氏所生,同治四年乙丑正月初六日辰时生,五年丙寅十一月初三日未时卒,年两岁。
    • 次子:载湉嫡福叶赫那拉氏所生,即光绪帝
    • 三子:未命名,嫡福晋叶赫那拉氏所生,光绪元年乙亥正月初八日子时生,初九日午时卒。
    • 四子:载洸,嫡福晋叶赫那拉氏所生,光绪六年庚辰十月二十六日酉时生,十年甲申四月二十四日申时卒,年五岁。
  • 侧福晋叶赫颜扎氏来福之女。慈禧太后在光绪五年内务府选秀时将其赐予醇亲王为官女子,光绪七年病故后被追封为侧福晋。
  • 侧福晋李佳氏,内务府正白旗二甲锡恒管领下清茶房承应掌德纯之女。光绪十年二月二十日,正白旗拜唐阿德纯之女长春宫官女子大妞[注 1]赏予醇亲王为官女子。光绪十三年十月,李佳氏生醇贤亲王第三女郡君,郡君生下十五日后,奕𫍽请求册封其为侧福晋。光绪二十二年正月,醇亲王门上为查明醇贤亲王庶福晋李佳氏出身之事上奏。
    • 三女:侧福晋李佳氏所生,光绪十三年十月初九日出生,嫁一等忠勇公松椿为妻。民国三年 (1914年)去世,享年二十八岁。
  • 官女子某氏,镶黄旗英俊佐领下苏拉长清之女大妞[注 1]。光绪十二年二月被赏给醇亲王[13]
Remove ads

电视剧

注释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