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锯蚁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锯蚁族
Remove ads

锯蚁族(学名:Prionomyrmecini)是牛蚁亚科一族,由威廉·莫顿·惠勒(William Morton Wheeler)于1915年建立。该族建立初期仅有两属成员,即现存的响蚁属Nothomyrmecia)和已灭绝的锯蚁属Prionomyrmex),但该族现已包含了7属。由于响蚁与锯蚁之间的相似性,该族曾被认为是一个独立亚科,但这种分类并未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这些蚂蚁可以通过其细长的身体、强大的毒刺和细长的下颚来识别。锯蚁族的化石物种遍布欧洲,推测在树上筑巢并喜欢丛林栖息地。如今的锯蚁族现存物种仅在澳大利亚发现,即大眼响蚁Nothomyrmecia macrops),大眼响蚁喜欢油桉森林。以花蜜和节肢动物为食,用复眼导航。由于其原始性,工蚁不会招募同伴前往食物来源处,也不会留下信息素踪迹。大眼响蚁群落规模小,由50到100只工蚁组成。

事实速览 锯蚁族, 科学分类 ...
Remove ads

分类学

锯蚁族最初于1915年由美国昆虫学家威廉·莫顿·惠勒(William Morton Wheeler)在其期刊文章“The ants of the Baltic amber”中描述,起初他将其归入猛蚁亚科(Ponerinae)。在同一期刊中,惠勒(Wheeler) 将锯蚁属(Prionomyrmex)确认为该族的唯一成员。[2] 1954年,William Brown Jr. 将该族移至牛蚁亚科(Myrmeciinae),注意到锯蚁族与其他属(如牛蚁属Myrmecia)响蚁属Nothomyrmecia))具有相似的形态特征。[3] 2000年,Cesare Baroni Urbani 描述了一个来自波罗琥珀的新化石物种,他将其命名为钱氏锯蚁Prionomyrmex janzeni)。Baroni Urbani 在检查了他新描述的物种和响蚁的标本后,指出锯蚁与响蚁是并系关系,而且这两个属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因此他认为响蚁属应当作为锯蚁属的次异名。[4] 之后Baroni Urbani 将锯蚁属从牛蚁亚科独立出来,并将响蚁属作为锯蚁属的次异名,而大眼响蚁(Nothomyrmecia macrops)被重新命名为大眼锯蚁(Prionomyrmex macrops)。锯蚁族在这之后被作为一个独立亚科,称为锯蚁亚科(Prionomyrmeciinae)。2003年,Dlussky 和 Perfilieva 将响蚁属重新独立出来,同时整个锯蚁族被一起移至了牛蚁亚科。[1][5] 2005年和2008年,Baroni Urbani 提供了更多证据支持他独立锯蚁族的分类,但该建议遭到了蚁类学术界的否决。[6][7][8][9]

Remove ads

下属分类

直至今日,该族包括了以下属:[10]

  • 锯蚁族 Prionomyrmecini Wheeler, 1915 暂无台湾译名
    • Avitomyrmex英语Avitomyrmex Archibald, Cover & Moreau, 2006
    • †蟹牙针蚁属 Cariridris Brandão & Martins-Neto, 1990 暂无大陆译名
    • Macabeemyrma英语Macabeemyrma Archibald, Cover & Moreau, 2006
    • 响蚁属 Nothomyrmecia Clark, 1934 台译:拟斗牛犬蚁属
    • 锯蚁属 Prionomyrmex Mayr, 1868 暂无台湾译名
    • Propalosoma英语Propalosoma Dlussky & Rasnitsyn, 1999
    • 伊普雷斯蚁属 †Ypresiomyrma英语Ypresiomyrma Archibald, Cover & Moreau, 2006
Remove ads

描述和分布

Thumb
来自欧洲的长头锯蚁Prionomyrmex longiceps

锯蚁族成员与牛蚁亚科其他族成员的区别在于单眼不发达甚至没有,并且存在侧唇基突。[11] 锯蚁属物种的特点是体型大、身体细长、上颚细长、毒刺强壮。[3][9] 体长12至14毫米(0.47至0.55英寸)12-14mm(0.47-0.55in)。总体而言,锯蚁属物种的身体结构表明它们比牛蚁更原始。同族的响蚁比锯蚁属物种更小,体长9.7-11mm(0.38-0.43in)。[12] 大眼响蚁有长螫针,身体细长,与锯蚁属物种一样具细长的上颚。然而,它们的上颚远不如牛蚁和锯蚁那么特化,细长且呈三角形。[13] 虽然响蚁和锯蚁彼此惊人地相似,但可以通过腹柄节的形状来区分它们。[12]

始新世恰特期,欧洲存在锯蚁族物种的化石。Cesare Baroni Urbani 在来自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波罗琥珀中收集到了钱氏锯蚁(Prionomyrmex janzeni),在德国收集到了瓦氏锯蚁(Prionomyrmex wappleri)。[4][9] 奥地利昆虫学家古斯塔夫・迈尔(Gustav Mayr)在始新世的波罗琥珀中收集到了长头锯蚁(Prionomyrmex longiceps),但由于模式标本丢失,其确切发现地点尚不清楚。[14] 长头锯蚁是一种树栖物种。William Morton Wheeler根据它们的长腿、锋利的爪和细长的下颚推测出了长相。锯蚁属物种可能更喜欢低海拔的丛林栖息地。[2][3]

眼蚁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在它被重新发现之前,人们仅从艾米·克罗克(Amy Crocker)于1931年12月在西澳大利亚采集的原始标本中得知该属。[13]昆虫学家泰勒(Robert W. Taylor)对该蚂蚁的模式产地表示怀疑,但表示这些标本可能是从大澳洲湾西端、巴拉多尼亚(Balladonia)以南采集的。众多蚁类学家都担心响蚁已经灭绝了,因为即使是著名蚁类学家威尔逊也未能找到这种蚂蚁。[15] 1977年,泰勒在距离上一次发现响蚁有1300km远的普切拉(Poochera)重新发现了响蚁。[13] 在原始油桉林中发现了这些大眼响蚁的群落,其中生长着许多桉树品种,例如短萼桉(Eucalyptus brachycalyx)、油桉(Eucalyptus oleosa)和细桉(Eucalyptus gracilis)。在其有限的分布范围内,目前已知的小型群落屈指可数,因此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等级。[16][17]

行为和生态

Thumb
短翅的大眼响蚁雌性繁殖蚁(右和左上)、蛹(底下)和工蚁(左)

响蚁与锯蚁与其他蚁亚科的近亲有着相似的行为。[18] 锯蚁推测或许在地面、树木和低矮的植被上觅食,以花蜜和节肢动物为食。而响蚁则以捕获的昆虫的血淋巴为食,其幼虫是肉食性的。[13]目前尚不清楚锯蚁的昼夜性,而响蚁是一种夜间活动的地面觅食者,喜欢在非常寒冷的夜晚进行捕食。[19] 这锯蚁和响蚁都具有很大的复眼,依靠视觉来捕食和导航。由于这类蚂蚁的原始性,工蚁都不会招募其他伙伴去捕食,也不会留下追踪信息素,表明这两种蚂蚁都是单独觅食的。[13][18] 大眼响蚁是雌性捻翅目寄生物种的的宿主[20] 目前尚不清楚这两种蚂蚁的天敌捕食者。

大眼响蚁的雌性繁殖蚁是短翅型蚁后,这意味着它们的翅膀十分短,其至无法飞行。这可能与种群结构有关,可能是由于小规模种群聚居地的适应性变化,也可能是出于不寻常的生态需求。[13]繁殖蚁可能在夏末秋初(三月或四月)开始羽化,而建立蚁群的蚁后会挖掘到地下相当深的地方;到春天,蚁后开始产卵时,每年只繁殖一代蚂蚁,卵到工蚁可能需要12个月。[21] 当一个蚁群成熟时,每个巢穴中只有50到100只蚂蚁。[22] 在某些蚁群中,当蚁后去世并由她的一个女儿接管时,蚁群内部也会建立蚁群。这种建立蚁群的方式可能会使蚁群永生。 [23]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