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长洲抢包山 (民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長洲搶包山 (民俗)
Remove ads

长洲抢包山香港长洲一年一度的特色传统民间习俗,为长洲太平清醮两项较为瞩目的活动之一,另一项为飘色巡游。抢包山民俗有悠久历史,是抢孤的一种。自从1978年发生包山倒塌意外造成多人受伤后,有27年被禁止举行。后来于2005年开始举办的抢包山比赛与传统民俗有别,所用包山亦非祭祀用的包山。

Thumb
1969年长洲抢包山

概述

太平清醮期间,长洲北帝庙前会有三个挂满包子的包山,作为供奉北帝的祭品。包山高约13米,仅用竹棚搭成,每个包山挂上约18,000个包子。包子名为“幽包”,是一种曾被供神的印有红色“寿”字或机构名称的莲茸包,又叫“平安包”。抢包山会在太平清醮的最后一晚化大士后举行。在子夜零时、村长一声号令后,过百名男子便会爬上包山,尽他们所能抢夺包子。按照传统说法,取得越多和越高的包子,福气就越多;于是抢包山的人你推我挤,情况通常都十分混乱,争先恐后,甚至不时出现“叠罗汉”,险象环生。数分钟内,数以万计的包子便一扫而空,抢得的包子则会分派给其他居民。[来源请求]

历史

据说早于18世纪的清朝时岛上发生瘟疫,死了不少平民;后来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才得已制止。居民为了酬谢神恩,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游行驱赶瘟神。其后每年举行,成为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中,人们按照海陆丰习俗设立了由幽包积成的包山供奉北帝。海陆丰人传统上会在醮会结束后抢孤,即抢夺祭品,包山也不例外。在传统上,摘得包子越多,福气就会越多。

二战前的活动中只有两座包山,二战后才变成三座。据黄佩佳《新界风土名胜大观》记载,1935年的包山体积较战后小,高约二(20米),置于方桌上,成尖塔形,顶插佛手。在演神功戏的最后一夜,包山会被以人力抬至旷地,再从包山上拆下幽包抛掷,让居民争拾,而最重点的抢夺目标是插于包山顶的佛手。夺得佛手者即使遇到出高价者亦不肯转让他人[1]。战后改为三座包山。三座包山当中,中间一座名为“太平山”,供奉太平清醮主神玄天上帝的长洲玉虚宫内的两尊玄天上帝神像;其中一尊是从太平山街移来,“太平山”即太平清醮的渊源[2]:27 。左右两座一名为“福如东海”,另一名为“安居乐业”,皆与三合会有关,分别代表福义兴新义安这两个以海陆丰人为主的三合会组织。在1970年代,福义兴和新义安经常藉抢包山活动显示实力[2]:31

在1978年5月9日的抢包山活动当中,300多人从四方八面没有秩序地攀上包山抢平安包,而其中一座包山因不胜负荷而塌下,压到旁边的另一座包山并导致其相继倒下,共致24人受伤。港英政府因此而禁止这项活动以策安全,同时除去了黑帮藉抢包山展示势力的机会[2]:31,改为统一派发平安包给居民。2004年长洲居民申请重办,但因与政府未能就安全方面达成协议而未能成功。2005年,香港政府终作出让步,接纳长洲居民提出的条件,令抢包山活动重现。但此后的活动已经与原来的抢包山民俗不同,是另外建造三座包山,包子为塑胶制作,以比赛形式进行。传统抢包山则不再复见。[来源请求]

Remove ads

民俗意义

长洲建醮会认为抢包山是传统民俗,而政府举办的抢胶包则与民俗无关,所以不与为伍。乡绅黄维坤说:“其实长洲居民一直要求恢复抢包山传统,大部份岛民都不同意现时那种‘不伦不类’的所谓抢包山,那只是一个爬山比赛,不可叫抢包山,完全无意义。真正‘抢包山’是所有大众都有份,喜欢拿几多个包就几多个包。”[来源请求]

传统上抢包山参与者是岛上的海陆丰籍渔民,因为一来他们最需要祈福,又爬惯桅杆,所以特别擅长抢包山。 [3]《南华早报》社评指出,抢包山的传统意义是为岛民带来平安、健康。[4]

相关创作

  • 1982年的电影龙少爷有虚构的广东地方抢包山活动。
  • 香港动漫作品《麦唛》剧情提到,麦兜一心到长洲跟随黎根师傅学习滑浪风帆,但黎根只教他抢包山。其母于是致信当局,请求将抢包山列为奥运项目。《麦兜故事》剧情又提到,当香港正争取2006年亚洲运动会主办权时,麦兜就读的“春田花花幼稚园”一心想向港协暨奥委会申请,将抢包山列为亚运会比赛项目,并大力宣传争取市民支持。不过,港协暨奥委会其后决定将“掟蛋挞”列为亚运会比赛项目,最后多哈获得亚运会主办权,春田花花幼稚园的愿望最终落空。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