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云豹装甲车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云豹装甲车族是中华民国陆军兵工整备发展中心研发的八轮装甲车族,整体设计以满足台湾地形的需求为主要考量。[7]目前中华民国陆军与中华民国宪兵已采购670馀辆各型云豹甲车[8],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也计画订购60辆以满足作战需求。[9]
Remove ads
发展
中华民国陆军最早于1970年代末期购入数百辆V-150轮型甲车,然其在陆军中的定位为侦搜及作战支援装备而非主战装备。随著台湾的公路建设逐渐完善,可在道路快速行驶且维修成本较低的轮型甲车的优势逐渐显现。为此,陆军战甲车发展中心(现属兵工整备发展中心)于西元1985年派员前往爱尔兰学习轮甲车的设计及制造技术,并在爱尔兰提摩尼公司的帮助下于1992年推出CM-31六轮装甲车,奠定研制轮型甲车的基础。然而该型甲车因煞车系统有极大的问题而未进入量产,军方遂决定研制新型八轮甲车以作为国军的下一代甲车。[7]
在吸收了CM-31的经验后,兵整中心于2002年9月完成了编号为P0的八轮甲车雏形车,后又于2003年至2005年间生产编号为P1至P3的三辆原型车,以此评估新型八轮甲车的技术、规格、生产工序及后勤维修体系。时任总统陈水扁于2005年1月11日因其火力与机动性而将此型甲车命名为“云豹”[10],翌年则以“迅驰专案”的代号编列量产预算,预计以新台币570亿的预算于9年内生产638辆云豹甲车。[3]首批量产型云豹甲车也于2011年12月29日交付陆军机械化步兵第二〇〇旅(现为机械化步兵第二三四旅),宣告云豹甲车正式开始服役。[11]
Remove ads
云豹甲车的车体以高张力钢板焊接而成,全车皆达到北约STANAG 4569 Level 3标准,可抵御7.62×51mm NATO直击;车体正面则达到Level 4标准,可抵御12.7×99mm NATO直击与155公厘炮弹之破片。加挂和成欣业生产之三明治式陶瓷附加装甲后,全车的抗弹能力可达到Level 4标准[12],车体正面更是达到Level 5标准,可抵御25公厘机炮弹直击。[13]除此之外,云豹甲车的重要部分皆以克维拉包覆,以防止破片对车组员及重要设备造成损害;传动机构及转向机构则收纳于V型车底盘内,可提升抗地雷能力。[14]
动力方面,云豹甲车的动力包件中包含一组卡特彼勒C12柴油引擎及艾利森MD 4560P型自动变速箱,而动力包件可在运输或维修时可整组吊起并在车外发动测试,简化维修及保养流程。动力室舱盖也采用常见于商用车的液压式千斤顶举升,较CM-21装甲车采用的机械式铰链省力且安全。为提升越野性能,云豹甲车的传动组采8×8型式,可提供车辆最大的牵引力,也因四组差速轴平均磨损而使整体寿命较前四轮传动来得长;米其林军用越野胎则可让甲车在任一轮胎泄气后以3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30公里,使机动性与存活性得到提升。除此之外,重新设计的八轮煞车系统具有八组独立的碟式煞车卡钳,具备极高的可靠度,也解决CM-31原型车上出现的煞车问题。[3]
云豹甲车上的所有子系统皆透过控制器区域网路构连,可整合各系统的数据并同时操控多项系统,使其成为国军首款具备数位式电控系统的军用车辆;两组独立运作且互为备援的电力供应系统则可在引擎未发动的状况下为武器及车载电子系统供电。这些电子设备皆装配于甲车右后方的抗电磁干扰配电箱内,大幅降低后勤人员在维修相关系统时所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3]云豹甲车也是国军首款配备整合式核生化防护/空调系统的军用车辆,可在核生化环境下提供新鲜空气,并透过士兵座椅上方的独立冷气出风口排出,使车内乘组员在炎热的气候中有舒适的乘车环境,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此套系统也可侦测火灾并自动灭火,以避免车内弹药殉爆。[14]
在推出第一代云豹甲车后,军备局第202、209及401厂与工研院合作研制第二代云豹甲车[15],并在2017台北航太展上首次展出编号为M1的样车。M1样车以第一代云豹甲车为基础,车体两侧的垂直装甲更换为抗破甲榴弹能力更高的空心楔型装甲,车头灯、环景摄影机、喇叭等配件也被整合至车首装甲内部。为提升可靠性并节省人力,该车的车尾门由液压控制的跳板门改为人力控制的对开门,车顶舱门则由上翻开启改为两侧滑开,可避免人员开关舱门时暴露于舱外。在越野性能方面,M1样车改采体积较小、吸震效果更佳的液压避震器,转向机构由一代的机械式二轴转向系统升级为电控三轴转向系统,使转弯半径从11公尺减至9公尺以内。[16]然而M1样车仍有多处未成熟的设计,如车载全景环视设备的布置方式使其容易在擦撞障碍物时损坏,战斗重量的提升也使推重比下降,将会导致甲车的机动性下降。为此,军备局以M1样车上验证的各种技术重新开发出编号为M2的样车。[4]
M2样车与前型车最大的不同点在其采用了车壳与底盘分离的设计。此种设计可使工厂用同一条产线生产统一规格的底盘,再依需求制造不同规格的车壳;车壳或底盘损坏时也仅需更换妥善品即可重新使用,大幅简化生产及维修的流程。M2样车的动力组件接近车体重心,液压避震器也加入高度控制系统,使甲车的运动性能及武器后座力控制性得到提升,日后开发两栖型甲车时也不需要重新配平以使甲车能稳定浮游。除此之外,M2样车的车头灯、环景摄影机、喇叭、装甲等配件皆经过重新设计,车上也预留随车工具放置空间并装上烟雾弹发射器,整体构型较M1样车更为成熟。[17][18]
此版本的云豹甲车可与现役的第一代云豹共用70%的零组件,可降低新式甲车服役后对后勤体系带来的冲击。[19]
-
搭载81公厘迫击炮的云豹二代M2样车
-
M2样车的左侧,可见其空心楔型装甲
-
M2样车的车头,可见内嵌式头灯与整合式环景摄影机
-
M2样车左侧的随车工具挂架
Remove ads
自云豹甲车问世以来,军备局即规画将链炮系统整合至此平台上,以满足中华民国国军对次世代步兵战斗车的需求。国防部曾于CM-32原型车上安装美国Delco公司生产之25公厘M242巨蝮式链炮炮塔,然而一座炮塔的价格接近底盘的50%,超过军方可接受的范围。[20]为解决此问题,军备局自2007年开始研制一款搭载T-75 20公厘机炮的密闭式双人炮塔,然而该炮塔的设计过于落后,无法满足陆军的需求,使该案于2010年宣告失败,监察院也因此对陆军提出纠正。[21]
机炮自制计画失败后,陆军转向美国ATK公司购买30公厘链炮的生产技术,但此计画因技术转让需新台币10亿元而中止;新型链炮系统最后采取链炮外购、中科院整合炮塔的模式执行。[22]新型30公厘机炮装步战斗车的原型车于2015年初完成组装,经一年测试后于2016年1月11日正式对外公开,并宣布将于民国106至110年(西元2017至2021年)间量产284辆。[23]然而量产计画因原底盘承包商中兴电工受裁罚而被冻结,至2018年国防部重新招标后才得以继续。[24]重新招标后,国防部决定生产四辆先导量产车进行各项测试以确定构型。[25]该批先导量产车于2018年10月19日完成124项战术测评项目,其中仅有2项不合格,且均完成改善。陆军认为此构型已符合作战需求,故决定于2019年开始全速生产,并在2023年前完成量产计画。[1]2020年8月25日,国防部于“CM-34 30机炮装步战斗车研发产制报告”记者会上宣布将增购21辆CM-34以供宪兵部队卫戍首都,使该型车的量产数达到305辆。[26]
在产制装步战车的同时,中华民国驻美军事代表团于2019年5月以“战备急需”的名义向ATK公司采购40万发30公厘穿甲弹[27],军备局第202及205厂也宣布将在民国108至110年(西元2019至2021年)间完成30公厘穿甲弹、高爆弹及训练弹的研发及产线建置[28],国防部也表示205厂将于2026年开始量产30公厘弹药。[29]
Remove ads
由于现役战车已不符合作战需求,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有意采购2个营的轮型战车以汰换日渐老化的M41战车。为此,军备局曾开发代号为“黑熊”的105公厘轮型战车,并在2007台北航太展上首度公开展出。然该计画随著相关人士的退伍而没了下文,到2017年被陆军步兵训练指挥部看中才重新复活。[16]2019年,军备局以新台币7亿7,884万元的预算执行代号为“猎豹专案”的105公厘轮型战车研发案,预计于2023年底前产制2辆原型车并完成测评。[30]该型车预计采用第二代云豹底盘,主要武器为一门105公厘战车炮,次要武器则是7.62公厘同轴机枪与搭载12.7公厘机枪的遥控武器站。[31]由于需装载于轮型甲车底盘上,轮型战车的炮管须满足轻量化、高穿甲能力、高膛压、低后座力等条件。为此,中科院于2020年向美国沃特夫利特兵工厂采购2门M68A2 105公厘战车炮。[32]搭配M426(DM63)翼稳脱壳穿甲弹时,M68A2可在2,000公尺外贯穿500mm均质装甲,且后座力较现役M68A1战车炮低70%以上。[33]然该采购案因使用证明与输出许可等因素生变[34],军备局遂终止采购合约,转由202厂研制代号为XT112的新型105公厘主炮[9],原型车则采用修改后的M68A1进行测试。[35]
首辆代号为D1的轮型战车原型车在2022年6月30日完成了研发测试评估(DT&E),代号为D2的二号原型车则于同年9月30日完成DT&E,两车随后于2023年2月2日完成所有测试,其中40项合格,2项需要改进。[36]上述测试结果显示D1样车的战斗重量为30.8吨,超过军方要求的30吨[37];陆军进行测试时也发现原订的高度过高,不利于隐蔽。[38]研发单位随后在不改动炮塔的前提下将D2样车的战斗重量降至29.9吨,全高降至3.8公尺,后续也将重新设计炮塔以将战斗重量与高度降至28.99吨与3.6公尺。[39]由于D2样车经修改后仍有3.3公尺高,军备局于2024年以2.9亿元的预算生产代号为D3的三号原型车以满足陆军的要求。其车高将降至3公尺以下,车内配置也会进行调整,增加弹药携带量[40]。D3构型预计2025年9月于台北国防航太展亮相,2026年6月完成研制及测评[41]。云豹轮型战车的引擎马力600匹,六轮转向因此回转半径小,可在宽度有限的道路上迅速变换方向,极速可达时速100公里[5],续航力500公里[6]。
与中华民国陆军的现役战车相比,105公厘轮型战车的炮塔因采用国产电控伺服系统而有更高的精确度与更快的反应速度,炮塔系统具双轴伺服稳定,可行进间射击[42]。炮塔也有自动追瞄与猎歼(Hunter-Killer)能力,射手仅需用系统锁定目标即可持续追瞄,不须持续操作火炮瞄准目标,车长也可在射手接战时用独立的观瞄系统搜寻新的目标。[36]轮型战车仅4名车组人员[5],观测系统具全天候作战能力,能在2000公尺外辨识车辆,1200公尺外辨认人员[42]。105公厘轮型战车的射击精度达0.73密位[39],射击后座力也仅有20吨[40],使首发命中率由30%提升至80%以上[43]。车身采用复合装甲,正面可对抗30公厘穿甲弹,侧面可抗12.7公厘钢芯弹,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护力[5]。
Remove ads
轮型战车具有一门105公厘XT112战车炮,炮塔上方装设1门12.7公厘遥控机枪塔,主炮旁则设有一门7.62公厘同轴机枪;炮塔后段则有烟幕弹发射器及雷射预警系统[5]。
军备局同时也为105公厘轮型战车研发XTC112式人员杀伤弹与XTC112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曳光弹(APFSDS-T)作为载弹,前者内部装有2000颗钢珠;后者可于2000公尺外穿透500mm均质装甲[44]。D2样车,装载弹药数亦将从25发提升至33发[45]。
为替换现役的CM-22 4.2英吋迫炮车、CM-22A1 120公釐迫炮车及CM-23 81公釐迫炮车[46],中华民国国防部分别于民国104至105年(西元2015至2016年)执行“81公釐高爆榴弹研制案”及“新型81公釐车装迫炮武器系统研制案”,并在接下来的三年间执行轮型迫炮车研制专案。[47]81公釐轮型迫炮车于2015年5月15日首度公开,为一装有半自动81公釐迫击炮及数位化射击指挥系统的CM-32云豹甲车。[48]在此套系统中,新型车装迫击炮的制退复进机可将后座力减少70%以上,使迫击炮的精准度更高,底盘的负担也能降低;数位化射击指挥系统则整合了火炮控制伺服马达与射控计算机,使射击的前置作业时间由5-6分钟缩短为30秒,可在射击后的30秒内完成收炮,最大射速达每分钟30发。为提升轮型迫炮车的作战效能,军备局开发了XTC103 81公釐增程弹,使81公釐迫炮的射程由4.8公里延长至6公里。[49]新研制的“无人机火炮前观系统”则可自行计算目标角度、方向与大地座标,并回传至迫炮甲车搭载的射控系统,由该系统调整火炮方位与俯仰角,大幅减少观测手与射手的工作量。[15]
经过数年的研改后,军备局分别于2017及2019台北航太展中展出更加先进的第二代迫炮甲车。相较于2015年公开的构型,第二代迫炮甲车采用了车内空间更宽敞的第二代云豹甲车车体,使车内可以设置炮手休息座椅与备弹储放区,迫击炮的炮座也能贴合车体以降低后座力对车体的影响。新型迫炮甲车的顶舱盖也由上翻开启改为向两侧滑开的设计,不仅可以减少液压装置占用的空间,迫击炮的射角也较不会受到舱盖的阻挡。[16]该型迫炮甲车于2019年12月完成了128项战术测评项目[46],原规划于2021年开始量产250辆[50],然此型迫炮甲车因不具备炮塔式120公厘迫击炮而未受陆军青睐。[51]陆军也于同年正式提出了新式120公厘迫炮车的需求,要求军备局202厂于民国112至118年(西元2023至2029年)间开发射速超过每分钟六发的后膛装填式120公厘迫炮炮塔。[52]军备局随后于2022年11月邀请五位波兰军备集团旗下CENZIN公司人员参观202厂,评估引进M120 Rak后膛自动装填迫炮系统技术的可能性。[53][54]
Remove ads
子型号
中华民国陆军兵工整备发展中心曾于2004年制造P0、P1、P2三辆样车。P0为概念验证雏型车;P1负责进行武器系统与车体的研发测试评估(DT&E),曾被用于测试105公厘战车炮塔与核生化侦检系统[55];P2则被用于作战测试评估(IOT&E)。[56]
CM-32 40公釐榴弹机枪装步战斗车为云豹甲车的基本型号,CM-33 40公釐榴弹机枪指挥车则在CM-32的基础上加强通讯能力,以负担指挥任务,两车皆搭载TS-96遥控武器站作为主要武器。[14]TS-96遥控武器站的重量为1,200公斤,搭载一门T91 40公釐榴弹机枪(备弹48发)与一挺7.62公釐T74排用机枪(备弹400发),另装有四座66公釐T85四联装烟雾弹发射器。TS-96遥控武器站采全电控伺服驱动,且有双轴稳定机制,使其可在行进间射击,射控系统则包含雷射测距仪、红外热像瞄具及8倍光学瞄具,射手可透过全中文操作介面的电脑操作遥控武器站,并由电脑解算弹道参数。[57]
CM-32与CM-33于2006年以“迅驰专案”为代号量产368辆,全部车辆皆已交付所属单位。[58]
解缴年度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 2014年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总计 |
数量 | 25辆 | 40辆 | 71辆 | 69辆 | 48辆 | 71辆 | 44辆 | 368辆 |
-
采用三色迷彩涂装的CM-32
-
CM-32之左侧
-
CM-32之右侧
-
CM-32尾部特写
-
CM-32之乘员舱
-
CM-32之动力系统
-
TS-96遥控武器站
-
CM-32之射手席
Remove ads
CM-34 30公釐机炮装步战斗车采用第一代云豹甲车的车体,搭载中山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双人炮塔及一门30公釐Mk 44巨蝮二式链炮。该门链炮的备射弹共有420发,穿甲弹及高爆弹各半;选用穿甲弹时可在2,000公尺外贯穿100至110公厘的均质装甲。[59]车上另搭载一挺7.62公厘T74V同轴机枪、一挺7.62公厘T74车长机枪及两具6联装烟幕弹发射器。[60]除30公釐链炮与进弹系统外,全车的武装皆自行生产,使自制率达到88%。[61]
根据中华民国国防部于2019年公布的资料,每辆CM-34 30公釐机炮装步战斗车的价格为新台币1亿381万6,000元[1],总产量为305辆。[26]
解缴年度 | 2019年 | 2020年 | 2021年 | 2022年 | 2023年 | 总计 |
陆军 | 26辆 | 54辆 | 54辆 | 72辆 | 72辆 | 278辆 |
宪兵 | 6辆 | 0辆 | 21辆 | 0辆 | 0辆 | 27辆 |
105公釐轮型战车预计采用第二代云豹装甲车的车体,并搭载一门105公釐T112战车炮、一挺7.62公釐T74V同轴机枪与装备一挺12.7公釐白朗宁M2重机枪的遥控武器系统,此案名为“猎豹专案”[31][63]。
根据中华民国国防部于2022年3月向立法院提交的报告,本型车预计生产数为282辆[9]。
2025年,根据中华民国国防部,最新公布的军品管制清单指出,D3构型预计2028年开始量产,预计生产数为500辆[41]。
-
105公釐轮型战车D2样车
-
涉水中的D2样车
-
D2样车的炮塔
-
D3样车侧视图
-
D3样车的炮塔
八轮迫炮甲车预计采用第二代云豹装甲车的车体,并搭载81公釐/120公釐自动化迫击炮、弹道解算系统及自动化观瞄设备,以减低人力负荷并提升命中率。[47]
-
搭载81公釐迫击炮系统的CM-32
-
迫炮甲车与无人机火炮前观系统
-
120公釐半自动车载迫击炮
-
120公釐迫击炮弹的举升机构
-
采用二代车体的迫炮甲车
-
二代迫炮甲车的成员舱
2019年10月16日,时任军备局局长房茂宏于立法院外交及国防委员会询答时表示将开发三军通用医疗车、工程救济车、通讯指挥车等车型以满足作战需求。[64]
各国八轮装甲车比较
- 加上顶部瞄准器
争议
中华民国在研发CM-31六轮甲车时曾受爱尔兰提摩尼公司的协助,云豹甲车也是由两者合作研发。在此合作案中,提摩尼公司会向军备局提供原型车所需要的料件与技术支援,负责量产的厂商则要向提摩尼公司支付权利金。然而,以低价抢标量产案的中兴电工在得标后买通两名掌握相关技术的工研院工程师,使该公司在不向提摩尼公司支付权利金的状况下即可获得量产所需的关键技术。[49]为此,爱尔兰提摩尼公司对国防部、工研院、中兴电工等单位展开法律行动,工研院也对两名叛逃工程师提起诉讼。[65]
云豹甲车的遥控武器系统于2007年前即定案[66],并于2011年公布量产构型。[57]然而基层单位之前并无类似系统之操作经验,引进云豹甲车替代原本V-150装甲车之后即出现人员衔训困难,操作不顺利之消息。[67]另有报导称该遥控武器系统的散热设计不良,容易因过热当机,需进一步改良。[68]
2008年6月4日,时任立法委员林郁方于立法院质询时指出编号为“军9-46004”的二号预量产车与编号为“军9-46008”的六号预量产车出现严重的底盘裂痕问题,并指出14辆预量产型云豹甲车中已经有4辆发生此瑕疵;联勤同日晚间发公关函证实此裂痕为底盘传动装置防护盖出现裂痕,目前正暂停后续量产计画进行调查。[69]
中华民国国防部于2010年3月15日表示云豹的生产缺失已由兵整中心与中国钢铁公司解决,云豹甲车也于2010年11月开始量产。[70]
2024年8月2日, 云豹装甲车传出抗弹钢板出现裂痕,引发社会疑虑,国防部军备局2日回应表示陆军于去年7月发现该情事后即展开全面清查,截至1日为止已完成2辆车身前斜板全新更换,以及48辆著陆板裂纹焊补修复。而合约厂商中机也针对该事件发出说明如下:本次云豹甲车钢板裂纹乙事,主要是出现在车体次结构如著陆板,而非主结构,原因不在钢板材料本身,而是焊道面积不足所造成,经中机公司焊补修复后,皆已完成改善,也从设计上完成根本改善,已符合军方要求[71]
云豹甲车于2010年完成制程改良并恢复量产,相关零件也公告发标。其中首批量产之326套动力底盘系统标案的预算约为新台币78亿元,采最低价标,且得标厂商可取得第二批量产之参标资格。由于第二批量产案采购334套动力底盘系统的预算超过新台币80亿元,亿嵘科技负责人张光明、启福工业负责人许清顺与崴轩光电董事杨骐彰欲合作抢标[72],三人在未通过投标资格审查后找上中兴电工合作投标,并于2012年以新台币48.8亿元的报价得标。[73]
中兴电工于2013年起陆续向兵整中心交付承包零件,兵整中心也用此批零件组装二百馀辆云豹甲车,并交付军方。然而军方在验收时发现量产型云豹甲车的动力底盘容易过热及漏油,插销与煞车卡钳也经常断裂,平均每两天就要送修一辆云豹甲车。与此同时,法务部调查局接到检举指控中兴电工在出货时以劣质零件混充良品,且在得标后要求军方在未经过战术测评的状况下更改动力包件的蓝图及规格,而军方十分罕见地配合。[74]经调查,亿嵘科技负责人张光明于2012至2015年间以“介绍焊工费”的名义向兵整中心技术员李迪光付出新台币117万馀元的贿款,使该公司的劣质零件得以过关。[75]检调单位也于2015年6月11日将中兴电工董事长江义福等57人带回侦讯,后共起诉33人与9家厂商。[73]
2016年6月21日,台中地方法院判决进行假交易的中兴电工业务经理杨瑞成、叶月桃等16人违反《商业会计法》、业务登载不实等罪,分别判处4至6个月不等徒刑及8万至15万元不等罚金,均缓刑3年[73];行贿的张光明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2月,并科罚金30万元;受贿的李迪光依收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8月,并科罚金70万元并褫夺公权6年,再依图利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科罚金30万元并褫夺公权5年。[75]中兴电工则在2016年底遭国防部停权1年,不得参与国防部采购案竞标。[76]
2018年3月,军备局重新以新台币45.7亿元的预算进行280套动力底盘系统的招标。与首次招标不同,此次招标采取最有利标,避免厂商以低价抢标的状况再次发生。[77]
中华民国审计部于2021年7月29日发布《109年度中央政府审核报告》,指陆军司令部对战甲车的筹获与性能提升的需求为搭载120公厘口径火炮或可贯穿520公厘均质装甲,但研制轮型战车的“猎豹专案”的规格需求被修改为105公厘口径火炮与贯穿500公厘均质装甲,恐无法满足未来需求。审计部也要求军备局生产制造中心建立120公厘口径火炮的产制能量。[78]
对此,军备局表示搭载105公厘口径火炮的轮型战车为国际主流,其技术也较120公厘口径火炮成熟,故将轮式战车主炮的口径规格订为105公厘。国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舒孝煌也指出120公厘口径火炮的炮管重量与后座力皆比105公厘口径火炮高,更换主炮口径将需大幅更改车体结构;120公厘炮弹的体积也较105公厘炮弹大,将会使轮型战车的备弹数量减少。[79]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