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香港中学会考附加数学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香港中学会考附加数学科(HKCEE Additional Mathematics,简称附加数,A. Maths)是昔日的香港中学会考中,一门高等数学课程,目的是在提升学生在中学的普通数学科之外的数学水平。
历史及概述
本科在1967年香港英文中学会考开设,一般会分类在中四及中五的理科的课程中。本科是独立的选修科目,本科的考生应掌握会考数学科的内容,但报考本科毋须同时报考数学科,本科也不能代替数学科。
1967年本科设两卷,1968年再增加一卷理论力学。1968年到1980年的考试,设有三卷,每卷2小时。卷一必考,卷二或卷三选考一卷。卷一和卷二为纯粹数学,卷三为理论力学。
1974年,中文中学与英文中学会考合并为单一中学会考,因为中文中学该届未采用本科课程,本科用“课程乙”名义开设,只可用英文应考;而“课程甲”则为原来中文中学会考的高级数学科。1975年起,本科合并完成,首次可以用中文或英文应考,而课程的纯粹数学部分,就加入了复数,包括复数的模数、阿根图和共轭[a],并由中文中学会考高级数学科(前名“甲组数学”)加入不等式及解析几何的内容,包括加入圆锥曲线。[b]
自1981年至2000年会考,设有两卷,每卷2小时,两卷都是必考,卷三理论力学课程删除,而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应用数学科卷一部分仍保留理论力学,内容较为进阶。
1989年《检讨附加数学课程的建议》提出[1]。
1990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的中学数学科科目委员会编订《附加数学教学注释》,作为暂时的教学辅助。[2]
1992年本科首次有教学用的课程纲要,香港课程发展议会编制及发布附加数学科学习领域指引[3],此前只有考试课程。
自2001年会考至最后一届2011年香港中学会考,只设一卷,时间2小时30分钟。
因应2000年的《数学课程全面检讨报告》[4],本科内容遭删减,特别是复数单元被完全删除,2002年中四级开始实行。[5]这意味着学生只能在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纯粹数学科学习到复数。后来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即使必修部份有复数,但课程编排仅有复数的四则运算,两个延伸部份也无补充复数的课程。国际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曾指出,复数是数学的重点课题,批评附加数学科删除复数,令学生知识水平不足,影响日后升学发展。[6]
在2012年起,本科及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纯粹数学科部分内容整合到香港中学文凭考试数学科延伸部分,少部份内容新增至必修部份。
Remove ads
课程设计及内容
附加数学科早期考试课程[7]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2002年课程更动[8]
Remove ads
考核形式
自1981年至2000年,此科设两卷,卷一上午8:30—上午10:30,卷二上午11:15—下午1:15。每卷都分为两部,甲部短题目,都是必答题,乙部长题目,设五题,选三题作答。1983年以前,甲部占40分,乙部占60分,每题20分;自1984年至1988年,甲部占39分,乙部占60分,每题20分;1989年至2000年,甲部占42分,乙部占48分,每题16分。
自2001年至2011年,此科设一卷,上午8:30—上午11:00,分为两部,甲部短题目,占62分,都是必答题,乙部长题目,占48分,设六题,选四题作答,每题12分。
另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