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马里利亚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马里利亚鳄(属名:Mariliasuchus)是中真鳄类诺托鳄类的一属,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巴西。
化石是在1995年由巴西古生物学家William Nava发现于巴西马里利亚附近,属于阿达曼蒂纳组(Adamantina Formation)地层。在1999年,由巴西古生物学家Ismar de Souza Carvalho与Reinaldo J. Bertini所叙述、命名。模式种是M. amarali,种名是以巴西自然学家Sérgio Estanislaw do Amaral为名。在2007年,第二个种被命名,M. robustus[1]。
Remove ads
化石材料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数个M. amarali标本。模式标本(编号UFRJ DG 50-R)是一个部份完整的天然状态骨骸,包含接近完整的头颅骨、部分脊椎、以及部分四肢。该标本来自于一个未成年个体。
分类系统
在2006年,Zaher等人的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发现马里利亚鳄与科玛绘鳄有接近亲缘关系,属于科玛绘鳄科演化支。Andrade等人针对某些中真鳄类的腭骨与鼻后孔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结论。
古生物学

不像现代鳄鱼,马里利亚鳄居住于陆地上。马里利亚鳄的鼻孔位于头颅骨前部,而现代鳄鱼的鼻孔位于口鼻部前方,以协助它们浸泡在水面下时,仍可以保持呼吸。此外,马里利亚鳄的眼睛朝后,现代鳄鱼的眼睛往前。马里利亚鳄的齿列非常不同,分化为门齿形、犬齿形、臼齿形牙齿。最特殊的是它们的最前方牙齿,较为平行,而非垂直。这种特殊牙齿排列的功能仍不清楚,但Vasconcellos在2002年将马里利亚鳄的齿列与猪相比较,指出它们的食性迹象可能是趋同演化的结果。马里利亚鳄也拥有强壮的颌部肌肉,显示出下颌有良好活动范围。
马里利亚鳄的标本似乎有显著程度的变化。有些差异可能与个体发展变化有关系,而有些则是两性异形的结果,某些标本甚至应归类于其他动物。
Vasconcellos与Carvalho在2005年的个体发生学研究,指出在马里利亚鳄的成长阶段,它们的头颅骨变得比例较短、较为坚硬、后部压缩。马里利亚鳄的成年个体与年轻个体相比,眼眶较不圆。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