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科德龙G.3双翼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科德龙G.3是法国科德龙制造的单引擎双翼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广泛用作侦察机和教练机。
研发
科德龙G.3由加斯东·科德龙和勒内·科德龙两兄弟基于科德龙G.2双翼机改进出来的军用飞机。它于1914年5月在勒克罗图瓦机场首飞[2]。
该飞机的驾驶舱很短,机舱前端有一个往复式发动机,尾梁桁架是开放式的。它采用半平面布局,并使用机翼翘曲进行滚转控制,不过在后期生产的飞机中,翘曲机翼被副翼所取代。G.3通常不配备武器,但有时会安装轻机枪和小型炸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G.3很快进入量产。战争期间整个欧洲一共制造了2450架G.3,其中1423架由科德龙自己生产,另外英国和意大利的工厂分别制造了233架和166架。出于爱国主义的考量,科德龙兄弟没有收取专利费[2]。
随后,科德龙以G.3为基础研发出双引擎的G.4。
运营历史
G.3在战争爆发时装备了法国陆航的C.11小队。该机性能稳定且能见度良好,非常适合侦察用途。但随着战争的进展,其性能低下和武器装备匮乏使其无法在前线服役,并于1916年中期退出前线作战[2]。
然而,直到1917年,意大利空军还使用G.3进行大规模侦察,英国皇家飞行队更是为其中一些G.3配备了轻型炸弹和机枪用于对地攻击,直到1917年10月为止。 [2]澳大利亚陆军飞行兵在1915-1916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战役中使用了G.3。
直到战争结束后很久,中国奉系军阀的科德龙G.3一直作为教练机服役,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为止。日军在事变中夺取了不少G.3。
1921 年,为科德龙工作的法国试飞员阿德里安娜·博朗(Adrienne Bolland)驾驶G.3在阿根廷和智利之间飞行,实现了女性首次穿越安第斯山脉。
Remove ads
改型
- A2:被各国空军用于西线、俄罗斯和中东的炮兵侦察。绝大部份G.3都是这个型号。
- D2:双座教练机,配备双控制装置。
- E2:单座教练机。
- R1(轮式或滚轮式):被法国陆航和美国陆航用于滑行训练,机翼被砍掉一大截,因此无法起飞。
- L2:装备更强大的安萨尼10汽缸星型引擎。
在德国, 哥达车辆制造厂制造了一些G.3的复制品,并命名为“LD.3”和“LD.4”。这里的“LD”是德语“Land Doppeldecker”的缩写,意为“陆基双翼飞机”。
现存
保存至今的科德龙G.3数量很少,大多数都陈列在博物馆中:
复制品
美国莱茵贝克的旧莱因贝克机场活态博物馆有一架G.3复制品。和博物馆其他装有转子发动机的复制飞机一样,这架G.3也有精确复制的发动机。[4]
2017年,位于捷克姆拉达-博莱斯拉夫的梅托杰伊·弗拉赫航空博物馆展出了一架适合飞行的G.3复制品。然而,虽然这架复制品以在巴黎展出的原版G.3为模板,并且尺寸和外观的力求还原,但复制品是作为超轻型飞行器设计并制造的[5][6]。
用户
哥伦比亚
- 哥伦比亚空军
- 汉志空军:意大利制造
义大利王国
- 意大利陆军航空兵
- 秘鲁空军:只有一架。
- 美国远征军
- 美国陆军航空兵
Remove ads
规格(G.3)

基本信息
- 空重:191千克(420磅)
- 最大起飞重量:710千克(1,565磅)
- 螺旋桨:2桨叶
性能
- 最大速度:196千米每小时;122英里每小时(106节)
- 最大滑翔比:1
- 定员: 1人
- 长度: 6.4米
- 翼展: 13.4米
- 高度: 2.5米
- 机翼面积: 27平方米
- 空重: 420千克
- 最大起飞重量: 710千克
- 动力: 1 × 罗讷9C九汽缸风冷转子活塞发动机(推力60千瓦)
- 螺旋桨: 双叶固定倾角螺旋桨
性能
- 最高飞行速度: 106千米/时(57节)
- 续航时间: 4小时
- 最大升限: 4300米[2]
武装
- 枪: 一挺轻机枪
- 炸弹: 手动释放炸弹
- 科德龙G.4双翼机
- 科德龙R.4双翼机
- 科德龙R.11双翼机
参考
参考书目
进一步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