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教会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教會派
Remove ads

高教会派(英语:High Church),亦称高派教会,是指基督新教里的一种信仰模式和教会传统,该派崇尚古老繁华的礼仪,主张大量恢复天主教会传统(主要指礼仪美学制度方面,不涉及神学教义教会学),这个术语源自圣公宗并通常专指圣公会内部的高教会派,因此也被称为“盎格鲁公教派”,但其他教派如路德宗长老宗循道宗也有高教会派。与之对立的低教会派主张简化教会礼拜仪式,思想上倾向清教徒团体[1][2]

Thumb
高教会派的教堂内部通常装饰华丽,并陈设十架苦像。位于牛津基督堂座堂主祭坛。
Thumb
圣体血,彩绘玻璃窗,位于英格兰东萨塞克斯郡雷威斯的圣安妮堂(St Anne’s Church, Lewes)。
更多信息 组织, 背景及历史 ...
Remove ads

简史

在18、19世纪时,圣公宗内部发展出自由主义英语Latitudinarian福音复兴运动,有别于前二者,此时的古典圣公宗被称为“高教会派”或“正统派”。当时的高教会派信徒重视使徒统绪,他们认为必须拥有这种传承才能代表普世教会的大公性。他们主张《圣经》至上,接受基本信条教理问答以及公祷书的权威性,并珍视早期教父的著作。他们非常重视教条,强调“圣礼所带来的恩典”这一教义。因为他们认为在圣礼恩典的滋养下,再以善功为基础,信徒就可以获得实用的内在灵性。与此相反的则是被认为是由圣灵催动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通常表现为无规则、难驾驭。最后,他们支持君王的权力,视国家的形成创立为神圣力量,是为天命。这些观点被统称为“教会原理”(Church Principles)。[3]:624

19世纪时,由约书亚·华特逊英语Joshua Watson威廉·范·米尔德特查尔斯·曼勒-萨顿英语Charles Manners-Sutton塞缪尔·威伯福斯等人领导的哈克尼方阵英语Hackney Phalanx就是典型的高教会派或圣公宗正统派运动。高教会派受到19世纪兴起的牛津运动安立甘大公主义的冲击,牛津运动原本是由几名高教会派的教士发起,但最终演变成安立甘大公主义运动。其中的主要人物若望·亨利·纽曼更是直接改宗了天主教会。不过在彼得·班奈狄克·诺克斯(Peter Benedict Nockles)的著作《The Oxford Movement in Context: Anglican High Churchmanship, 1760-1857》于1994年出版后,人们开始重新发现高教会派。[3]:624

Remove ads

与盎格鲁大公主义的区别

高教会派与盎格鲁大公主义经常相互混淆,现时人们倾向将福音派圣公会英语Evangelical Anglicanism等同于低教会派,将盎格鲁大公主义教派等同于高教会派,但其实它们并非完全相同。“高教会派”一词最初出现于17世纪末的英格兰教会,但这种传统或思想在伊莉莎白一世时代(1533-1603)就已经存在。盎格鲁大公主义则是由19世纪的牛津运动演变而来,这场运动更新了高教会派的传承。[4]

高教会派信徒重视圣礼的美感,他们追求宗教改革之前的古教会崇拜仪式。17世纪的卡洛林神学家英语Caroline Divines坎特伯里大主教威廉·劳德是高教会派观点的先驱之一,而卡洛林神学家本身就同高教会派渊源深厚。他们信奉中庸折衷之道英语Via media的同时亦重视装饰的精致和礼仪之美,这两者的结合将他们和主张朴素及简化礼仪的清教徒对立起来,同时也和受天主教会传统影响极深的盎格鲁大公主义大不相同。特别是发展到后期的盎格鲁大公主义开始鼓励信徒敬礼圣母英语Marian devotions,某些更加“正统”的盎格鲁大公信徒认可教宗的权力,甚至寻求和天主教会完全共融。而高教会派信徒通常是不会认同这些观点的。[5]

Remove ads

圣公宗高教会派教堂

英国
其他国家
Remove ads

信义宗的高派

20世纪部分国家的信义宗教会也曾有过旨在恢复过去天主教会礼仪的高派运动。信义宗高派主要分布于北欧地区与波罗的海国家

信义宗高教会派教堂

瑞典
芬兰

参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