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绰 (北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高绰(475年—522年),字僧裕勃海郡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北魏官员。

生平

高绰年少丧父,恭谨机敏能自立,身高八尺,腰带十围,沉静文雅有度量,博览经书和史书。太和十五年(491年),高绰以奉朝请太尉法曹参军起家官,很快兼任尚书祠部郎,因为给母亲守丧而离职。很久之后,高绰出任治书侍御史正始初年,魏宣武帝元恪下诏尚书省门下省金墉城中书外省讨论制定国家律令,尚书殿中郎袁翻、门下录事常景、门下录事孙绍、廷尉监张虎、律博士侯坚固、治书侍御史高绰、前军将军邢苗、奉车都尉程灵虬、羽林监王元龟、尚书郎祖莹、尚书郎宋世景、员外郎李琰之、太乐令公孙崇等人参与,又命令太师彭城王元勰、司州牧高阳王元雍、中书监京兆王元愉、前青州刺史刘芳、左卫将军元丽、兼将作大匠李韶,国子祭酒郑道昭,廷尉少卿王显也参与这件事[1][2][3]。高绰又转任洛阳县县令。高绰行政刚强正直,不回避豪贵,洛阳人都忌惮他。高绰又接受诏令参与评议律令,升任长兼国子博士,代理颍川郡太守,又出任假节、代理泾州刺史。延昌初年,高绰出任尚书右丞,参议《壬子历》。魏孝明帝元诩初年,高绰出任司徒清河王元怿司徒司马,加冠军将军,又随元怿升任太尉司马。延昌四年(515年)秋天,大乘教在冀州起兵反叛,都督元遥率领军队讨伐,魏孝明帝诏令高绰兼任散骑常侍持节,以白虎幡在军前慰问。高绰在冀州威信显著,投降的人很多。军队返回后,高绰获任命为汲郡太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御史中尉元匡上奏高聪王世义、高绰、李宪崔楷兰氛之等人攀附结党于高肇灵太后特旨赦免[4][5]。高绰很快代理荥阳郡太守,以冠军将军外任豫州刺史。高绰行政廉洁公正,锄强扶弱,百姓爱戴他,流民前来归附的有两千多户。高绰后升任后将军并州刺史。正光三年(522年)冬,高绰暴病去世,虚岁四十八。正光四年(523年)九月,魏孝明帝诏令赠予安东将军、冀州刺史,谥号文简[6][7]

Remove ads

其他

当初,高绰得到仆射郭祚的赏识,郭祚常对儿子郭景尚说:“封轨、高绰二人,都是治理国家的人才,日后必然大成。我平生不妄加推荐,却屡次推荐这两人,不仅为国家举荐贤才,也是你等将来的桥梁。”封轨以端方正直自持,高绰也因风度气概立名。永平五年正月丙辰(512年2月27日),尚书令高肇出任司徒时,高绰送往迎来,封轨竟然没到。高绰看不到封轨,就急忙回去,说:“我一生自以为没有违背规矩,今天的举措,差封生远了。”[8][9][10]

当年崔玄伯因为前秦大乱,想要逃到江南避难,在泰山被张愿所留下,原本的意图没能实现,于是写诗自我感伤,这首诗没能在当时流传,大概是因为崔玄伯害怕被定罪。等到崔玄伯的儿子崔浩被诛杀,中书侍郎高允受敕令抄崔浩的家,才看到这首诗。高允知道诗的意思,高允的孙子高绰将这首诗收录到高允的文集中[11][12]

家庭

祖父

  • 高允,北魏镇东大将军、中书监、咸阳文公

父亲

  • 高怀,北魏太尉东阳王元丕谘议参军

子女

  • 高炳,北魏征虏将军、开府掾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