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鸡鹿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鸡鹿塞,是一座始建于西汉的瓮城军事要塞,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西北。
地理位置
鸡鹿塞遗址坐落于磴口县(巴彦高勒)西北、沙金套海苏木的巴音乌拉嘎查所在地(S211五乌线沿线)北2公里、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山口的西侧台地上,距沟底高约18至19米。此山口是穿越阴山的天然廊道,地势相对平坦宽阔,在古代是方圆数十公里内南北交通的唯一通途,战略价值高[1][2][3]。
鸡鹿塞所处的“朔方郡”历史上水系丰沛。据考证,汉代黄河曾有南北二河,鸡鹿塞脚下的乌加河即为当时的黄河主干(北河),今黄河河道当时仅为南河。塞下曾有大泽“屠申泽”(亦称“窳浑泽”),周边地区水草丰茂,宜农宜牧,这为驻军屯垦和边塞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塞西北约20公里处有窳浑古城遗址,共同构筑了汉在阴山南麓的布防[4][5]。
建筑规制
鸡鹿塞为一座石筑方形小城,边长约68.5米,占地面积约4700平方米。城墙全部就地取材,使用片麻岩、卵石及天然毛石夹杂砂土砌成,并以红柳、树枝等作为“拉筋”增强墙体结构稳定性。墙体上端残存厚度约3.7米,基部厚约5.3至5.5米,残高普遍为7米左右,最高处可达8米。整座石城建筑在山坡平台上,周边十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十余座汉代烽燧,地势险要[1][2][6]。
该塞的防御设施极具特色。城墙仅在南垣偏西处开设一门,门外筑有长方形小围墙,形成了一个典型的瓮城结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瓮城实例之一。城墙四角有凸出的角台,类似后世的“马面”,增强了城角的防御能力。城内靠南墙东部和西北角砌有石磴道,可供兵士快速登上城墙。此外,考古人员在城外不远处还发现一道已坍塌的石砌短墙,推测为防止山洪冲击的防水墙[2][5][7]。
-
鸡鹿塞内蒙古文保立牌
-
从鸡鹿塞山口向下俯瞰
-
鸡鹿塞城垣内北望,可见阴山南麓
Remove ads
历史与考古
鸡鹿塞的设立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7],是汉朝为抵御匈奴、巩固北方边防而构建的长城防御体系的一部分。秦朝时,大将蒙恬已在此地筑城屯兵,进行农业开发[5]。汉代,此地隶属朔方郡窳浑县。据传,汉将卫青、霍去病曾在此地与匈奴右贤王作战并取得胜利[8]。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与王昭君和亲,返回漠北时便途经此地。据巴彦淖尔地区的文史资料记载,王昭君夫妇可能在鸡鹿塞居住过两年。传说因当时此地清晨有雄鸡高唱、傍晚有野鹿鸣叫,被视为祥瑞之兆,“鸡鹿塞”因此得名。为示汉匈友好,汉朝曾赠呼韩邪单于三万四千斛产自边塞屯田的粮食,足见当时河套农业之繁荣[5]。
隋代杨广的诗句“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中的“鹿塞”即指此地。唐代李商隐、郑嵎,以及清代赵翼等文人墨客均在作品中提及鸡鹿塞,留下了“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等等诗句。然而,清朝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期的地图和随行大臣高士奇的《扈从行纪》也提及此地,说明此地仍有战略意义[4][5][6]。
鸡鹿塞的确切位置曾长期失考。1963年,北京大学地理学家侯仁之与考古学家俞伟超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窳浑县)有道西北出鸡鹿塞”的线索,在哈隆格乃峡谷口发现了这座石城及系列烽燧,并将其确认为鸡鹿塞遗址。此观点已基本为学界所公认,但亦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此地应为高阙塞。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鸡鹿塞与窳浑城分工不同,窳浑城为主要驻军屯垦地,而鸡鹿塞作为前哨关卡,更多是起到烽烟示警和宣示主权的象征性作用[4][5]。
保护与开发

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山洪冲刷,鸡鹿塞遗址墙体多处坍塌,损毁严重。2007年,国家文物研究所专家对遗址进行全面勘查,抢救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15年底,国家文物局批准了鸡鹿塞遗址的修缮保护工程立项,并下拨专项资金1012万元。工程于2016年10月正式动工,至2020年7月左右全面完工。此次修缮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对城墙、瓮城、角台、磴道及周边的4座烽火台进行了全面的维护加固。此外,地方政府还在遗址外围修建了防洪堤坝和护坡,以疏导山洪,加固城基,旨在最大程度地再现古塞的原始风貌,并使其延年益寿[3][6][7][8]。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鸡鹿塞的历史文化价值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它已被纳入内蒙古“渡·阴山”精品自驾旅游线路中,成为吸引游客和越野爱好者的重要历史地标[9]。磴口县正积极推进长城-鸡鹿塞障城保护规划展示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播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10]。
Remove ads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