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盐行天后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鹽行天后宮map
Remove ads

23°2′22.04″N 120°14′8.28″E

事实速览 盐行天后宫, 基本信息 ...
Thumb
盐行天后宫正殿神像

盐行天后宫台湾话Iâm-hâng Thian-hiō-kiong)位于台湾台南市永康区盐行,是主祀妈祖的庙宇[4]。该庙原先位在洲仔尾,故原称洲仔尾天后宫台湾话Tsiu-á-bué Thian-hiō-kiong[4]。现今样貌为民国五十七年(1968年)重建。

庙后摆设郑其仁墓前的石马与石望柱等文物,其中石马与石望柱于2015年公告为古物[5][6]。该石马有著幻化成白马精的传说。

沿革

立庙由来

盐行天后宫的前身“洲仔尾天后宫”,其创立年代一说是在康熙卅五年(1696年),而《台南州祠庙名鉴》则写说是乾隆十四年(1749年)[4][2]。至于方志的记载,则可追溯到嘉庆十二年(1807年)的《续修台湾县志[注 1][4]。而该庙原本所在的洲仔尾地区,过去曾经位在台江内海旁,辟有盐场[4]。洲仔尾因而繁荣,并使得周边出现盐行、渡船头等聚落[4]。天后宫即在此背景下,创立于洲仔尾[4]

此外天后宫的妈祖神像据说是随郑经来台的妈祖,过去洲仔尾据说有郑经别墅与陈永华花园,妈祖神像即被奉祀在陈永华花园中[7]。陈永华后裔离台后,妈祖神像仍在花园内,为附近居民所信奉[3]。直到乾隆年间,花园旧宅残破不堪,才建新庙供奉,是为洲仔尾天后宫[3]

民间传闻洲仔尾天后宫旧址位于“真珠穴”上,据学者石万寿于1970年代访问当地人士,当地人士称洲仔尾地区的地穴有龙穴、虎穴、真珠穴、龟穴、白马穴五大地穴。龙穴由保宁宫所占,龟穴为禹帝庙旧址,白马穴经石万寿推测为郑其仁墓。而真珠穴则为天后宫故址。[8]民国四十五年(1956年)吴新荣与江家锦等人到此地时,江家锦推测此地为平埔族遗迹,所谓真珠穴的真珠可能是平埔族的饰珠,汉人占了“蕃”社,汉神就占了“蕃”庙了。[9]:177

Remove ads

发展

洲仔尾重要的制盐产业,在乾隆年间由于暴雨洪水的破坏,使得洲北场与洲南场两座盐场先后迁离洲仔尾[注 2][4]。道光三年(1823年)台江内海消失后,更使得洲仔尾失去港口机能,地位逐渐被盐行取代[4]。同治元年(1862年)台南地震后,洲仔尾天后宫遭到毁弃,庙中神像移置盐行禹帝宫,庙地(一甲九分)也托禹帝宫管理[4][1]。光绪六年(1880年)妈祖圣诞时,信众曾举办盛大祭典并到鹿耳门遥向湄洲谒祖[1]

日治末期的皇民化运动中,洲仔尾天后宫大妈神像被日本人搬到二王庙与其他神像一起“被升天”(火化)[4]。而二妈神像则被信徒藏起来,辗转送到白河关仔岭的火山碧云寺寄奉[4][1]

二次大战后,二妈神像被迎回永康,由洲仔尾、盐行、大竹林、三崁店四个聚落轮流奉祀[4][1]。民国卅七年(1948年)四个聚落决定将倒塌废置多时的洲仔尾天后宫彻底拆除,将建材分别交由各聚落保管[4]。而原本托禹帝宫管理的庙地,则因为耕者有其田政策而放领出售[1]

民国五十七年(1968年)在盐行重新盖了天后宫后,才将神像安奉在新的庙中[4][10][1]。民国七十三年(1984年),盐行天后宫再次重建[4][10]。并由石万寿立碑〈重建洲仔尾盐行天后宫记〉于庙内。[3]

宗教活动

祭祀圈

盐行天后宫前身洲仔尾天后宫是台湾县武定里公庙,为洲仔尾、盐行、大竹林、北管、花园、大桥、六甲顶、凹仔底、三崁店、埔寮、东边寮等聚落所信奉[4]。但在废置多年后,今天主要的辖庄只剩下盐行、洲仔尾、大竹林、三崁店四个聚落[4]

绕境

盐行天后宫的绕境为不定期举办,举行时间大多在妈祖诞辰前后,其范围主要包括永康区的盐行、盐洲、甲顶、茑松、三民等里[4]。其路线大致是盐行天后宫→盐行禹帝宫→洲仔尾保宁宫→慈灵庙→大竹林竹安宫→三崁店保灵宫→茑松三老爷宫→盐行天后宫[4]

迎妈祖

原先位在洲仔尾的洲北场在辗转迁移到今北门区后,搬迁到北门的盐民于咸丰年间会在每年农历六月迎请洲仔尾二妈,并让二妈鉴赏七月的普渡[4]。而同样辗转迁到北门区的濑东场,也参与迎妈祖的活动[4]

早期的“迎妈祖”,是由洲北场(北门、旧埕)的“永隆宫”迎请,一段时间后再由濑东场(井仔脚)“兴福宫”(今名“泰安宫”)接请过去祭祀,之后再送回洲仔尾[4]。后来为求公平,改成两地轮流,即一年“洲北迎,濑东送”,一年“濑东迎,洲北送”[4]。二次大战后,北门与旧埕两地意见不和,旧埕退出自行迎妈祖[4]。此后轮流制又改回固定制,由井仔脚迎,北门送[4]

但在1993年北门与井仔脚因妈祖驻驾日数与盐行天后宫协商不成,结果两地因而断香[4]。直到2011年,永隆宫再次迎请妈祖,但这次只有北门一地独自迎请[4]

文物

事实速览 郑其仁墓前石马 郑其仁墓前石望柱, 位置 ...

盐行天后宫后方,除了有公告为“一般古物”类文化资产的郑其仁墓前石马与石望柱[注 3],于2015年5月11日公告为古物。[5][6]另外还有郑其仁妾黄氏的寿域碑[4]

此外庙中还有依据《续修台湾县志》之记载仿古新刻的〈新建塭岸桥碑记〉碑,[注 4]记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时任台湾知府蒋允焄洲仔尾地区交通困难,而“捐俸率先”建筑洲仔尾塭岸桥与长堤的事迹。[10][13][1]

Thumb
郑其仁墓前石望柱,上书“勋照东港千秋勇气壮山河”。

石马成精传说

Thumb
位于赤嵌楼的石马

而关于郑其仁墓的石马,有著白马精的传说[14]。据说郑其仁墓的墓址,过去是郑成功与郑经父子坟墓的所在地(另一说是郑克𡒉墓址[4][8]),石马即是当时的文物[14]。该地据说是白马穴,墓前两匹石马得到灵气后常在夜间巡逻[14]。后来清政府将郑氏灵柩迁走,石马等物后来被郑其仁墓所用[14]。此后传说石马不愿替郑其仁守墓,因而四处作怪[15]。之后附近居民发现原来是这两匹石马在作怪,乃打断了石马前腿[14]。不过关于石马断腿的原因,另有一说可能是林爽文子弟兵的后代对郑其仁心怀怨恨而报复所致[16]

而这对石马,其中一匹于1933年出土后被移置到赤嵌楼展示(即赤崁楼石马),另外一匹则于于1977年2月由学者石万寿、周泰宏、郭德铃等人考古挖出,放置到盐行天后宫后方展示。[注 5][14][15]

其他

  • 有故事说盐行天后宫的赵府元帅与洲仔尾保宁宫的保生大帝某日在讨论某个处在弥留状态之人的生死,保生大帝人为此人已经没救,但赵府元帅认为只要能将药灌下去便尚有希望[17]:140。后来依赵府元帅之意见重新煎药,将药灌入该人口中后,该人果真救活[17]:140。李志祥〈洲仔尾采访考察录〉一文这则故事与“妈祖、大道公斗法”故事的意义相同,而由赵府元帅的意见为是这一点暗示不用妈祖出面,文斗方面便已得胜,暗示妈祖的法力更为高超[17]:140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