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黄清埕
台灣日治時期雕塑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黄清埕(台湾话:N̂g Tshing-tiânn,1912年—1943年3月14日),台湾澎湖县西屿人,日治时期台湾雕刻家,号清亭,另有别名为黄清呈、黄清庭[1]。
沿革
黄清埕于1912年生于西屿澚池东村小池角,其兄为教师黄清舜[2],在幼年时,黄清埕则开始掘对于捏泥人和牛马的兴趣。就读小池角公学校期间,他受到该校美术老师刘清荣的赏识和启蒙。1925年,黄清埕考入高雄州立高雄中学校,后因追求绘画而在中途辍学返回澎湖,并在私塾学习与当地秀才刘承命学习汉文。
1936年,黄清埕前往日本考入东京美术学校的雕塑科。并与陈德旺、蓝运登合租一间绘画工作室,此事被父亲知悉后被断绝其学费,黄清埕仅得经朋友介绍为旅日台湾人做雕像,亦偶为仕女裁制旗袍谋取生活费用,黄清舜先生则暗地接济,在此期间,黄清埕与就读于东京东洋音乐专门学校修读钢琴的李桂香(来自澎湖西屿外垵人)相识,两人后成为爱侣,黄清埕后特以李桂香为模特儿而雕塑不少作品。
1938年3月19日至21日期间,黄清埕与张万传、陈德旺、洪瑞麟、陈春德、许肇基等六人,在台湾教育会馆举办“Mouve艺术家协会展”三天展览,并成立Mouve美术集团,该组织后因当时日本政府之去西化行动而迫改名为“造型美术协会”。
1939年,他与陈夏雨以人物塑像入选文部省美术展览会而获得评鉴肯定获得奖项,并受聘为日本雕刻协会的会友。1940年,黄清埕入选日本雕刻家协会年展及“纪元2600奉祝展”,并在隔年期间与张万传、谢国镛于台南公会堂举办三人展览,展出了20件雕塑作品和9件洋画作品。在此期间,他与谢国镛[3]合也作成立了家艺术画廊。并在留日期间定期于暑假返台,居住在台南市谢国镛家里。并为台南地方名仕制作不少雕像;获得地方人士的支援,1942年入选日本雕刻家协会第6回展,并被推荐为会友及担任指导员。
1943年,黄清埕受应聘前往北平市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同年3月与女友李桂香从神户市乘坐大阪商船的客货船高千穗丸返回台湾,然而3月19日,高千穗丸在基隆外海彭佳屿东北方航行时。遭到美国潜舰翠鱼号发射3发鱼雷击中,导致船体向右倾斜在15分钟内即完全沉没,黄清埕与李桂香在该事件不幸罹难,享年31岁。[4][5]黄清呈去世后,绘画界朋友后来为其作品举行了一次纪念展,展后的部分作品皆放置于谢国镛家后院的防空洞。
Remove ads
纪念
黄清埕与李桂香逝世后。谢国镛以“台湾造型协会”名义于同年7月29日为“黄清埕与其夫人李桂香”举行追悼会。1978年,黄清埕兄长黄清舜负责重建增设黄清埕墓园的环墙,并题字重制纪念碑。纪念碑中书“紫云雕刻家黄清埕钢琴家李桂香夫妇纪念碑”,“民国六七年戊午瓜月重建”,立碑人署名“嗣男世仰立石”。该纪念碑目前位于小池角沪目石沪水泥路的左侧。[7]
作品
由于英年早逝,黄清埕生前并未留下多数艺术创作,亦有部份现在仍被台南市仕绅家族所收藏。其中当前仍存遗世之确认作品包括:《头像》石膏原作、《贝多芬》像[8]、《少女(李桂香)》像、《锺红樟》像[9][10]及《裸女》;并另保存油画《乌衫查某》一幅。黄清埕在台湾现代雕塑艺术史被认为具有典范意义,并以西洋印象派的雕塑风格而构成台湾早期的雕塑形式。在日留学期间,其创作风格注重将被塑像者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性格表现出来。并采写实主义刻划人物,同时也注重将人物的个性和特征融入作品中,部分作品则以纯粹简约,以块状的量感呈现。[11][12]
《台湾日日新报》官展艺评作家野村幸一曾在1938年MOUVE团体开展后对黄清亭进行点评:
黄清亭(埕)的雕刻,在本岛的展览会场上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确实作品中好像在暗示著什么。作品是纯粹写实性的习作,综合安托万·布德尔、奥古斯特·罗丹或阿里斯蒂德·马约尔等影响,此外没有什么更值得说的。看到这类立体性的作品展出,实在是非常高兴。画作人物也是像雕刻式的技法,自然地表现出立体的感觉,作为学院派的作品而有种亲切的感觉。[13][14]
《头像》石膏原件现由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为1940年作品,共23×20×26.5公分,是黄清埕留日期间所作,惜经无法得知黄清埕是黄清埕为谁所作。2007年,《头像》由高雄市政府登录为“一般古物”[15],2009年3月2日,文化部公告指定《头像》雕塑作品为“国家重要古物”;该物件是首件指定为“国家重要古物”的“现代美术作品”。[16][17][18]
《少女(李桂香)》于1940年完成,共17×11.2×20.3公分,该雕塑主题以黄清埕的女朋友李桂香为原型,此外,该作品原先可能为全身像,根据黄玉珊调查,由于雕像太大不便运送,最终因被锯为现在的胸像。该铸件现与《贝多芬》像由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19] [20]
《裸女》、或称《脱衣的小女》,为黄清埕现仍存少数作品,蓝运登曾为黄清埕筹措返日旅费,故电洽巫永福,希望以五十元出售《裸女》。交易之后,该雕塑品遂成为巫永福的纪念品,1980年代,由于得知台北市立美术馆缺乏黄清埕的作品,巫永福则慷慨捐赠出该作品。[21][22]
流行文化
故居
黄清埕故居在今池东村171号,该建筑之三合院结构已拆除,独留“紫云”门楼。
另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