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70年代新台币一元硬币短缺事件

臺灣的貨幣短缺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72年到1974年间,台湾地区因逢价上涨、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壹圆镍币遭大量销毁改作金属制品而流量短缺,时称“一元硬币短缺”。中华民国政府以鼓励缴存、发行纸钞与代币、修改法律、大量铸造作因应。

历史

起因

1961年9月15日发行的壹圆新台币硬币设计重6公克、直径25公厘[1]。该币相较于当时各国流通的面值小额的硬币,重量较重、体积较大,成本容易超过面值[2]。当时新台种壹圆硬币有1.08克的镍金属[3]。发行之前,《联合报》社论就以货币学教科书为说明,不赞同此种版型[4]

1972年9月4日,加拿大镍块继1970年镍块每磅提高5美分后,每磅再提高20美分,成每磅1.53美元[5]。同月,因镍价在国际市场攀升15%左右,日本炼镍业界决定21日起每吨提高15万日圆[6]。因不锈钢需要的恢复,加上烧碱电解工厂、汽车废气限制带来的新需求,自由世界镍需求在1973年已达52万吨,较1972年成长9.5%[7]

1970年代初,台湾出口的首饰加工业为降低镍价成本,便在纯银加入比例10到5%的壹圆镍币,以铸造14K白金首饰[8]。据商人陈敏雄供称,台湾的首饰加工业每月销毁30万枚壹圆镍币以上[9]。地下工厂每次可熔毁数万至数十万枚壹圆镍币,以制作镍条[10]。也有犯罪集团将壹圆镍币熔毁以伪造外国古钱币,交由艺品店转售给观光客图利[11]何凡推测每月被毁的壹圆镍币应不只30万枚[12]

Remove ads

短缺

自新台币发行来,台湾地区首次发生硬币短缺是1967年的五角铜币,再来是1973年的壹圆镍币[13]中华民国中央银行原估计壹圆镍币在1973年春季时应有5亿2千万枚,平均每人可分40枚,但从1972年下半年起就开始出现短缺[14]。1973年4月初,媒体便以“硬币荒”形容短缺[15]。旅客因缺少壹圆搭车,民营公车便准许用邮票代替[16]彰化县发生有少女在半夜为替母亲急病求医,却在公用电话亭叫车苦无硬币拨号的事件[12]。摊商则会自制饮食券给客人代替零钱[16]

张兹闿分析公用电话、自动贩卖机增加、儿童存零钱到扑满,也造成壹圆镍币供应吃紧[17]。中央银行总裁俞国华原认为壹圆镍币熔化以后极不易提炼,不会有人镕铸,主张出现短缺是民众心理问题[18]。民间又盛传1971年铸造的壹圆镍币含有贵金属,因此窖藏[14][19]。像是淡水镇一名老人就囤积2万5千多枚壹圆硬币[20]。舆论还出现硬币短缺是日本人特意收购的阴谋论[21]。直到7月19日,调查局才查获,原来台湾的金属商人会以100元收购90枚壹圆镍币,以熔化提炼镍金属[9]

措施

鼓励缴存

1973年3月30日,中央银行表示希望国民把储藏的壹圆镍币拿出兑换使用[22]。4月1日,台湾银行与邮政储金汇业局合办的“鼓励儿童缴存一元硬币赠奖办法”正式公布[23]。该办法为学童于4月4日到18日两周期内,以100枚壹圆硬币缴存学校邮储单位便可获赠运券1张,头奖独得大同公司20吋彩色电视机乙架,二奖2名各得英式26吋脚踏车乙辆、三奖3名各得大同牌小型电晶体电唱收音机乙台、四奖4名各得桌上小型钢琴乙架、五奖5名各得大同电扇乙架,其馀为纪念奖3000个[24]

首日实施4月4日当天,台北邮局只收到2千2百多枚壹圆硬币[25]。4月9日,累积到4千6百多枚[26]。为鼓励缴存,台湾银行经与储蓄推行委员会、邮汇局等单位决定将幸运券发行至4月30日、开奖日期延至5月12日[27]。到活动结束时,估计收回1百万枚,均经台银总分行及透过各地邮局重予发出以供市面流通[28]

重用纸钞

1973年4月6日,中央银行重发已停止12年的壹圆纸钞[14]。台湾银行营业处设置兑换每人限换100张壹圆钞票的专门窗口,人数大排长龙[29]。6月1日,发行新版壹圆纸钞[30]。中央银行估算只要壹圆纸币在市面超过达2亿张,壹圆镍币即有回笼现象,但非如此[31]。新版壹圆纸钞使用平凸版机印制、美国钞纸及欧洲油墨,正面墨色较原发行之旧版为浅[30]。该版壹圆纸币纸质较差,破坏率极高,不受人民所爱用,于是1975年初不再发行[32]

发行代币

原先有建议以邮票代替零钱,但中央银行坚决反对,因为银行无法控制发行量,邮票也经不起辗转流通[14]

1973年8月3日,交通部电信总局局长方贤齐在行政院新闻局记者会中宣布,为因应壹圆镍币缺乏,电信局将发行公用电话专用代币[33]。该年11月1日先发行4千万枚[34]。台北市的公车公司也与中央造币厂会商以发行冷气公车代币,但被拒绝[35]

修法惩戒

原先的《妨害国币惩治条例》第二条规定“意图营利,销毁银币或新旧各种辅币者,处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币额或价额三倍以下罚金”[8]。因辅币是指壹角或贰角的币,若销毁作为本位币的壹圆就不包含在内[36]。1973年8月24日,立法院通过《妨害国币惩治条例》修正案,规定国币是“由中央政府或其授权机构所发行之纸币或硬币”,将“辅币”字眼修改为“硬币”,以包含壹圆以上[36]

10月19日,台北地方法院宣判销毁壹圆镍币的商人林依妹执行有期徒刑4年[37]

委外代制

1973年3月22日,台湾省主席谢东闵宣布,中央银行已决定6月前,大量供应壹圆镍币[38]。中央银行将每月发行9百万枚的额度提高到1千2百万枚,但因造币厂受到厂房限制,不能增加铸造设备作赶工[14]。央行先向韩国代制2亿枚壹圆镍币[39][40]、再向韩国代制3亿枚壹圆镍币[40]、美国代制3亿枚壹圆镍币[41]

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后,1974年1月4日,镍价每磅涨至1.62美元,6月28日到1.85美元,12月20日到2.01美元[42]。原先壹圆新镍币铸造价在1973年约0.693元[43],不到1年即因原料上涨而涨至1.1元[31]。1974年7月26日,中央银行总裁俞国华表示,壹圆镍币金属成本及加工费用合计已超出面值,将予改铸[44]

结束

国际市场镍价直到美国与菲律宾的镍矿加入生产,1975年初才迅速趋软[42]。该年,台湾的壹圆镍币已达8亿3千1百多万枚,硬币荒已缓和[32]。至1977年,全球镍矿生产毛额已超过消费量达13万公吨,其后数年镍价持续跌落[45]。之后,中央银行在1981年12月8日改发行材质为铝青铜的壹圆硬币[46],镍仅含0.23克[3]

旧版的壹圆镍币在台湾钞币市场上,多因发行量大行情仍和原币值相差不大[47]。珍品则是1973年由韩国代制的壹圆镍币试铸币,币面“圆”字下方有代表试铸的“C”[48]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