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超强台风奥鹿 (2017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风奥鹿是有史以来西北太平洋持续时间第二长的热带气旋,仅次于1986年的韦恩并与1972年的丽塔并列,也是2017年该洋盆第二强的热带气旋,与泰利并列[注 1][1][2]。奥鹿于7月20日增强成热带风暴,是该年台风季的第五个获得命名的风暴,奥鹿于7月23日进一步增强,成为该年的首个台风。然而,奥鹿于7月24日开始与附近的热带风暴玫瑰产生藤原效应,在日本东南方以逆时针方向转圈。奥鹿于7月28日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7月30日,奥鹿突然向西转后重新增强。在有利条件下,奥鹿快速增强,成为本风季首个超级台风,并于7月31日达到最高强度,当时奥鹿带有环状特征。8月初,奥鹿开始逐渐减弱,同时转向西北,然后再转向北移动。 8月5日,该系统在萨南群岛附近再次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后,开始加速向东北移动,靠近日本近畿地方,并于8月7日在和歌山县登陆。8月8日,奥鹿在日本海上空转变成温带气旋,并于翌日消散。
Remove ads
发展过程

在热带气旋塔拉斯减弱之际,一个低压区于7月18日在威克岛西北偏北方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在早上8时半给予热带扰动编号95W[4]。受惠于海水炎热,垂直风切变微弱的良好环境下,日本气象厅19日早上8时把此系统升为热带低气压[5],与此同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把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为“低”[6][注 1]。随着此系统逐步整合,深层对流开始卷入中心,呈现热带气旋雏形,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20日清晨5时把评级升为“中”[8][注 2],再于下午2时提升至“高”,同时发报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注 3][9]。虽然此系统带有部分副热带特征,但已转为暖心结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21日早上5时把该系统升为热带低气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07W[注 4]。该系统受到西北面的副热带高压带动,采取时速约13公里的西移路径,横越西北太平洋。随着上空反气旋形成,为此系统带来良好的高空辐散,打开极地方向流出[10],日本气象厅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接连在上午9时和上午10时8分把此系统升为热带风暴[11],日本气象厅把此系统命名为奥鹿,给予国际编号1705[12][注 5]。
此时各官方部门预料奥鹿继续西移,并加强至热带风暴上限,3日后将受到东面的热带气旋玫瑰影响而采取不规则路径,电脑数值预报模式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美国全球预报系统以及飓风气候资料搜集及预报系统预计奥鹿会顺时针转向,其馀则预测奥鹿逆时针转向[13],而各官方部门皆普遍选择后者[14]。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晚上11时把此系统升为热带风暴[15],并在之后22日早上5时的警报中表示会有3个因素影响奥鹿的路径:副热带高压将减弱并北退;而热带气旋玫瑰将移至此系统北面;再加上赤道反气旋会伸延,为奥鹿带来东移路径[16]。日间各官方部门把其巅峰强度上调整,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台湾中央气象局的预报至为进取,预料奥鹿会加强至当地的强台风及中度台风级别[14]。另外23日奥鹿西面有热带对流层上部槽[注 15]形成,为奥鹿打开赤道方向流出,与此同时奥鹿继续加强,强烈的对流云带卷入中心,组成中心密集云团区[注 16][31],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日本气象厅分别在早上8时26分和8时50分奥鹿升为强烈热带风暴[32][33]。当日各部门预测奥鹿往后会吞并玫瑰并改向西移,并逐步减弱。
Remove ads

午后奥鹿开始受到玫瑰牵制而采取东南路径,同时奥鹿开始急剧增强[34],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5时21分把奥鹿升为台风,日本气象厅至晚上8时45分跟随[35]。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更因应奥鹿发展出一“针眼”,在晚上11时把其风力由55节(每小时100公里)直接上调30节(每小时55公里)至85节(每小时155公里)[36];该部门更在翌日(24日)上午11时把奥鹿的强度进一步上调至90节(每小时165公里),且进一步预测奥鹿在25日会达到110节(每小时205公里)的巅峰。然而其后垂直风切变加强,堵塞其极地方向流出通道,其“针眼”变回一个较模糊的“云塞风眼”,显示其强度下降[37],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6小时后(下午5时)把奥鹿的强度下调至80节(每小时150公里)[38]。不过其他部门则未有对奥鹿的强度作任何调整。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预料垂直风切变在两日后将减弱,届时奥鹿将重新组织,至吞并玫瑰后采取西南路径移动,并受到干空气影响而再度减弱;但其后将移至海水较暖的位置,有机会再度加强[39],各官方部门亦有此预测。

夜间奥鹿开始受赤道反气旋影响而采取东北偏北路径。早上奥鹿有迹象重新增强,其深层对流包裸并巩固其低层环流中心,且再次发展出一个较粗糙的风眼,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下午5时把其强度再次上调至85节[40],但晚间此系统却受到干空气影响而再度减弱,该机构在下午11时把其强度又调回80节,6小时后在26日凌晨5时,当奥鹿重新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而采取西北路径的时候,把其风力下调至75节(每小时140公里)。下午垂直风切变稍为减弱,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下午5时把奥鹿的强度上调至80节。27日奥鹿又再减弱,此部门在早上11时把奥鹿大幅下调至65节,即每小时120公里,仅达台风下限,并表示奥鹿所在海域的水温降至26-27度,奥鹿只是靠微弱的垂直风切变和良好的极地方向流出维持此强度,且正在转化为一混合系统,即同时拥有副热带特征和热带特征的系统,并预测奥鹿2日内会减弱至热带风暴上限,随后才重新增强。当日早上奥鹿再次采取时速20公里的西北路径,至晚间改向西南移动,靠近小笠原群岛,并在28日稍为减弱,并快以时速14公里向南移动。奥鹿于30日下午再次加强为台风,并打开一个清晰的风眼,强度持续加强并向西南移动。在31日凌晨,香港天文台、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奥鹿升级为强台风,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更将奥鹿升级为超级台风。其后因眼墙置换循环而再度降格为中度台风。
Remove ads
随后诺卢采取偏西路径,并逐渐减弱至中度台风,原本的针眼打开成云塞风眼,其直径广达100公里。8月5日,诺卢移动至日本九州以南,开始转东北东方向前进,但行径速度缓慢,导致附近的鹿儿岛县在24小时内降下500毫米的大雨。6日上午4时,诺卢中心登陆鹿儿岛县屋久岛町。8月7日上午9点,登陆高知县室户市,强度开始下滑,下午3时,登陆和歌山县。诺卢对流云系开始散去,降格为轻度台风。8月8日,诺卢中心对流已几乎消散殆尽,在维持一天后,8月9日凌晨2时30分,日本气象厅认为诺卢已转化为温带气旋。
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2018年5月1日发布的“2017年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中,把奥鹿的强度向上修订为超强台风,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从每秒50米(每小时180公里)上调至每秒52米(每小时185公里),并把奥鹿的中心气压下调至935百帕斯卡[41]。
影响
- 当地发布之最高风力警报:暴风警报
台风“奥鹿”虽然当时于奄美大岛几乎停留不动,但稍后逐渐向偏北方向移动,于8月6日徘徊九州一带。[42]台风“奥鹿”在8月7日登陆鹿儿岛县屋久岛町,当日屋久岛町吹起9级风,鹿儿岛市及宫崎市吹起6级风。强台风“奥鹿”吹袭日本九州,鹿儿岛县有过1万4000户停电,当局疏散近万人,多班来往鹿儿岛县的航班要取消。在鹿儿岛县的奄美大岛暴雨造成严重水浸,行人和车辆都要涉水而行,有汽车抛锚。在强风之下,海面卷起大浪,受台风影响,鹿儿岛县多处停电。濑户内町就有塌树和山泥倾泻,当地在一小时内录得逾120毫米雨量,是当地五十年一遇破纪录大雨。风暴至今造成至少两人死亡、多人受伤。[43]台风“奥鹿”周日(8月6日)中午正面吹袭日本九州南部,鹿儿岛县和宫崎县有二百九十二个航班取消、[44]九州JR铁路和巴士部分路线服务延误,而多班来往宫崎县和神户市的汽车渡轮亦要取消。[45]
“奥鹿”由形成至今已17天,由于移动缓慢,当地气象厅预料雨势将长时间持续。关西广泛地区,包括大阪府、奈良县及兵库县等地下暴雨,部分地方山泥倾泻。而清晨时分,“奥鹿”集结在四国地区高知县附近。在风暴影响下,四国大部分列车停驶,逾300班机取消。[46]本港机管局表示,截至8月7日早上11时,往返大阪关西机场航班中,有5班抵港航班及7班离港航班延误,亦有2班抵港航班及2班离港航班取消。[47]日本气象厅指出,“奥鹿”在当地8月7日下午3时半登陆和歌山县北部,以时速20公里向东北方移动,当局已发出山泥倾泻及暴风警告。四国及近畿地区多个县市先后进入暴风区,三重县有房屋瓦顶掉落,大阪府及山梨县部份区域一度录得每小时100毫米的雨量纪录。截至日本时间8月7日下午5时,全国有470班内陆机取消,JR列车班次亦受影响。气象厅预测“奥鹿”风力逐渐减弱,关东及东北地区8月8日黄昏起或会有暴雨。[48]
Remove ads
注释
- 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会为所有于其责任范围内被该部门评定为热带气旋的系统作出编号,由两位数及一个英文字母组成。英文字母表示该热带气旋形成的区域,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东海)以W表示;而两位数字则指热带气旋于当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区域内形成次序,换言之“07W”即指奥鹿是年内第7个于西北太平洋区域内形成的热带气旋。此编号系统每年重新开始。
- “气压梯度”是指在一水平距离中的气压变化程度。在地面天气图上,等压线间的疏密正好反映著气压梯度的大小:当等压线疏时,表示该区气压梯小,等压线密集,则气压梯大。气压梯度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力”,这其实是由于水平气压差而产生的空气加速度(即单位质量所受的力),推动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而产生风。风力和气压梯度的大小成正比:气压梯度越大,空气从高压流向低压的速度(即风速)亦愈大。而气压梯度力作用的方向,往往与等压线呈垂直。不过在实际大气中的空气运动还有地转偏向力、地形摩擦力及离心力等作用,因此情况往往复杂得多。而基于气压梯度力,亦可简单解释至热带气旋中心的极强风速,即由于其气压梯度于近中心处甚大所致。[22][23]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