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90式战车 (日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90式戰車 (日本)
Remove ads

90式战车(日语:90式戦車きゅうまるしきせんしゃ Kyū-maru-shiki-sensha)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现役的主力战车,为继61式74式后自主设计的第三世代国产战车[7]

事实速览 90式战车90式戦車, 类型 ...

90式战车开发代号起初为“STC”,后为“TK-X”,由防卫厅(现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研发和三菱重工业进行技术验证和量产。1983年生产第一辆原型车[2],至1990年正式服役。90式战车是陆上自卫队第一种采用复合装甲英语Composite armour的战车[8]、是苏联战车与无炮塔的瑞典S型战车外世界上最早正式采用自动装弹装置、实现三人乘员配置的战车[6][3]:13,也是问世后世界上采购价格最高昂的主力战车,高达850万美元[3]:11。 不同于此前陆上自卫队61式和74式战车问世时都落后于各自同时期战车一个世代(约10至15年)的情况,90式服役时技术水准与当代各国最新锐战车基本持平,在某些部份甚至有所超越[9]:11-12[10]:34-36

90式战车主要装备给驻北海道第7师团,以可能登陆当地的苏联陆军为假想敌。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爆发大规模战车战的可能性骤降,且其生产成本高昂、重量过大而仅能布署于北海道,不适用于汰换已逐渐老化的74式战车,90式战车后于2009年停产,仅生产341辆。防卫省日后也研制了新一代主力战车——10式战车,用于逐批取代74式。

Remove ads

研制背景与需求

1960年代后期,日本在推出次世代主力战车“74式”期间,接连爆发第三次(1967年)与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为日本提供了战车战发展趋势和经验[11]:8。同时,苏联也开始布署T-64与更新的T-72战车,这些战车装备125公釐滑膛炮、复合装甲和自动装弹机;西方也有德国第三代主力战车豹二自1977年开始服役,与上述战车相比,口径105公釐的战车炮的74式战车在服役当下即显得过时,使得开发相当于西方第三代主力战车的新型战车势在必行,主炮口径也被要求提升至120公釐[1][4][12]:205。1975年,日本正式开始90式战车的研制工作[11]:8

研制工作由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第4研究所(位于神奈川县相模原市)和民间主承包商三菱重工负责,三菱重工负责车体与引擎、三菱电机富士通负责机电设备、日本电气公司负责火控装置、日本制钢所负责主炮的研制[13]:3。新型战车开发代号最初为“STC”,即“日本第三代国产战车样车”的英文缩写,而后改称为“TK-X”,即试验性的X型战车[14]:200。研制工作分为三阶段:[3]:11

  • 第一阶段:自1975年至1981年,为设计总体方案论证和各部件研制阶段,包括系统研究、对新式火炮、引擎、传动、悬挂装置和装甲结构等计算。防卫厅认为未来苏军将登陆北海道,因此对“TK-X”的规格要求有许多适于北海道地形作战和对付苏联主力战车T-72的设计[15]:2,包括要求配备口径120公釐级的主炮、高防护力的复合装甲[4],而此前的74式战车则配置口径仅105公釐线膛炮和铸造钢与压延防弹钢装甲[16]:439
  • 第二阶段:自1982年至1985年,完成第一次整车试制和原型车行驶试验,在此期间共完成两台原型车和两门120公釐滑膛炮。1985年6月,技术研究本部第4研究所开始样车试验,进行诸如行驶试验、射击试验和寒区行驶试验,两车共行驶11,000公里、发射了1,220枚炮弹[1]。试验期间,编号STC-1的原型车装载日本制钢所自制的国产120公釐主炮[17],但该炮并未达到技术要求(亦有看法认为失败的并非火炮,而是弹药[13]:3)。1985年7月,日方在装备审查会议上决定二号原型车采用西德莱茵金属的120公釐滑膛炮[18]:44-45
  • 第三阶段:自1985年至1989年,进行第二次整车试制和完成定型试验,此一阶段共试制4辆原型车,在各式环境下共进行了行驶20,500公里和发射3,100发炮弹的试验,检测重点为装备的可行性、可靠性、耐久性、操作性和生产工艺等[3]。值得一提的是,原型车有数处与量产车不同,如其车载烟雾发射器为三连装式,与74式战车的类似[7]。1987年8月28日,新式战车于三菱重工相模原制作所日语三菱重工業相模原製作所首次公开,由开发官陆将上田爱彦主持说明[12]:205

“TK-X”原计画于1988年定型,并按自卫队惯例取名为“88式战车”[3]:11,但由于定型进度推延到89年,一度要改称“89式战车”[3]:11,但定型会议一直拖到1989年12月15日才召开[7],直到最终1990年8月6日正式定型投产[1],因此取名为“90式战车”[7],结束其长达15年、耗资350亿日币的研制工作[3]:11

Remove ads

设计

火力

Thumb
90式战车的主要炮弹:JM33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前)与JM12A1曳光多用途弹(后)

90式战车的主要武器为由西德莱茵金属授权日本制钢所生产的Rh-120战车炮,为44倍口径的120公釐滑膛炮,也是陆上自卫队首次装备的滑膛战车炮[12]:206。日方曾对于主炮应自主研制还是引进德国Rh-120战车炮有过长期争论,起初曾决定由日本制钢所负责研究国产120公釐滑膛炮,自1978年开始正式研制,并以先试制105公釐滑膛炮后再提升至120公釐,尽管这两门样炮之后在膛压、炮弹初速都达到设计要求,但穿甲深度与寿命则不如Rh-120战车炮,最终因研制工期延宕只得引进后者[3]:14。Rh-120战车炮全长5,800公分,身管长5,300公分,实际倍径为44.16倍,在发射120公釐动能炮弹时炮口动能将近10兆焦耳,比105公釐线膛炮还高出60%,炮管寿命约为500发[3]:14。90式主炮俯仰速度为每秒4度、炮塔旋转速度为每秒30度,主炮高低射界为-7至+10度,与其车体的液压悬挂装置俯仰±5度搭配,其射界实际上有-12至+15度,在当代主力战车中非常少见[3]:14

90式主炮备弹40发,其中18发预置在自动装弹机、18发在车右前方的弹药舱、4发在炮手左侧面[1],使用弹种为JM33曳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以及JM12A1曳光多用途弹[3]:14,前者弹芯直径25公釐、发射初速1,650公尺/秒,在1,000公尺距离可以击穿499公釐的均质钢装甲,在2,000公尺则可贯穿460公釐均质钢装甲;后者则可兼顾破甲弹和杀伤爆破弹功能,初速1,150公尺/秒,攻击装甲目标时可贯穿600至700公釐均质钢装甲,对非装甲目标杀伤半径则可达15至23公尺(视射击距离而定)。另外自卫队亦有独立研制00式训练弹,其为因自卫队训练场占地有限、为防止训练时实弹飞出场外(也因此自卫队此前皆禁止进行行进间射击训练[3]:16)而特别开发的安全弹种,其弹体顶端为低熔点合金,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即会融化与弹芯脱离、急剧降低其动能以保障安全[3]:15-16

90式配有指挥仪式火控系统,具备行进间对运动目标射击和夜间作战的能力,其组成包括火控计算机、炮手单稳潜望式瞄准镜、车长双稳潜望式瞄准镜、雷射测距仪、热成像仪、炮手辅助瞄准镜、火炮双向稳定器、全电式炮空系统与多种感应器等。火控计算机可经由输入的各种参数提供火炮射击角度、瞄准辅助、维护和装弹等功能,为车长和炮手同时对应多个目标的能力,以及“猎歼”能力[3]:16。炮手瞄准镜左侧为光学观察系统与雷射测距仪、右侧为热成像仪,雷射测距仪为掺钇铝石榴石雷射器,测距范围可达300至5,000公尺,误差仅10公尺,热成像仪则为富士通产品,具自动追踪能力,在90式问世之初世界上仅有以色列梅卡瓦主力战车拥有此功能[3]:16。车长双稳潜望式瞄准镜为此前74式不具备的装备,可在炮手瞄准目标的同时搜索下一个目标,但不具夜视功能,且旋转方向限制在180度内[1]

Thumb
90式的炮手瞄准镜,左为光学观察系统与雷射测距仪、右为热成像仪

除主炮外,90式还配置炮塔顶部的一挺12.7公釐M2重机枪和与74式同款的住友74式7.62公釐同轴机枪,前者为提供住友重机械工业授权生产的国产化装备,自61式至10式共装备四代,装弹600发、射速每分钟600发、初速每秒835公尺、有效射程1,800公尺,可使用普通子弹、穿甲弹、曳光弹等,若发射穿甲弹可在500公尺距离内有击穿20公釐以上的装甲板[1]。74式车载7.62公釐机枪是在住友62式7.62毫米机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62式机枪相比,74式非常坚固耐用、可靠性大为提高,74式与10式战车皆有采用。装弹数包括备用弹在内为4,500发,射速可切换每分钟1,000发或每分钟700发两种模式。另外该机枪以鼓风机冷却枪管,可以以每分钟700发的速度连续射击20至25发、间隔2至3秒、持续3分钟以上[1]。另外,90式车组乘员亦配有折叠枪托的丰和89式5.56公釐突击步枪[14]:200

装弹方面,90式配有每分钟能发射15发炮弹的国产链式自动装弹机,这既有认为120公釐炮弹体积大、重量高,手动装填对身材较矮、体力较弱的日本人负担略重的因素在,亦有自卫队征募困难方面的考量(见下)。除了提供高射速外,自动装弹机也有利于90式全车结构紧凑化,省去装填手与其作业空间[19]:3。90式的自动装弹机为电力驱动,其构造为装弹控制器接收炮手控制面板的讯号向装弹编码器、横送编码器、装弹机电机、双向离合器实施控制,此型装弹机弹药上下移动和回转量小、结构简单,且因弹药采用西方普遍采用的隔舱化布置,将主要炮弹储存于炮塔尾舱、以隔板与战斗室分开,尾舱上方装有爆炸气浪排放板,若炮塔尾舱弹药库发生爆炸即可透过该排放口泄除气浪,避免二次爆炸,进而被提高了乘员的安全与全车的生存性,紧急状态下也能以握柄手动装弹[1]。不过也有批评意见认为90式炮塔内储存的炮弹过少,且自动装弹机使火炮要回到固定的装填角才能装弹、自动装弹机使炮塔体积增大,提高被击中的机率[3]:13,其可靠性亦颇受质疑(见下)。

Remove ads

防护力

90式战车车体与炮塔均采用模组化复合装甲英语Composite armour,其他部位则为间隙装甲英语Spaced armour[20]:160,车体采用轧制钢装甲焊接结构,车内从前往后依次为驾驶舱、战斗室、动力传动舱,驾驶舱位于车体左前方,右侧则为弹药舱,传动装置置于引擎后方,并设置引擎气格栅于车体后部,防止其受到顶部攻击[21]:30-31

90式的复合装甲材质为冷轧含钛高强度钢的双层结构,中间为蜂窝状陶瓷装甲,内嵌轻金属[20]:160。90式的炮塔正面装甲为类似豹2A4的垂直面,而非欧美国家战车使用倾斜装甲,这主要是日方认为将炮塔宽度减少带来的避弹性较倾斜装甲提供的防御力更为重要,且采用倾斜装甲要覆盖同样正面面积将需要更多装甲,对于将90式的车重高度控制的日方而言此类措施即不予采用[20]:160。有评论指出,90式战车炮塔正面装甲板与车体前上装甲板兼存在高度约200毫米以上的卡弹区,被认为是其防御上的隐患[21]:33

除了装甲外,90式还有其他防护措施,包括:个体式核生化三防英语CBRN defense装置、自动灭火装置、雷射探测器连动自动烟幕对抗系统[5]:16

Remove ads

机动性

Thumb
凭借混合悬挂装置进行俯仰动作调整的90式

90式战车采用三菱研制的10ZG32WG型V型90度夹角10缸2冲程水冷复合增压柴油机,其排量虽与74式的10ZF22WT引擎同为21.5升,但最大功率却为其两倍,至1103千瓦[5]:11。90式采用混合式悬挂装系统,第1、2、5、6负重轮为液压悬挂、第3与4为扭力杆式,使90式在车体前后有约正负5度的调整范围,车高可在-255公釐至+170公釐调整,亦可降低采购成本[5]:13。90式的履带为双销、销耳挂胶、端部链接的钢制履带,宽达620公釐,在寒地行驶时可额外加装防滑歯[5]:13。冬季作战时亦能使用车上的辅助启动装置(由燃料分配器、燃烧炉和喷嘴组成)发动引擎[5]:14

90式最大速度为时速70公里,最大航程320至340公里[1][5]:14,这与当代各国主力战车的500至600公里航程相比偏小[5]:13。另外90式也有著优异的制动性,能在时速50公里的状态下于2公尺内完全停车[22]:74-75,然而早期在配发该车时曾发生过意外煞车时,将上半身露出车外的车长胸部撞伤的事故,因此俗称“杀人煞车”(殺人ブレーキ[22]:74-75

90式是陆上自卫队最重型的战车,但与西方国家的主力战车相比则轻上约10吨,然而即便是如此在日本也是超出城市道路的限制,按照日本道路交通法日语道路交通法规定,90式战车若要进行长距离移动,需以平板拖车将炮塔和车身分别运送,到达目的地后再以战车回收车于野战条件下组装,基本上很难在北海道以外的地方装备和自由运用[23]:72,且其接地压力高达0.89公斤/平方公分,高于一般能有较高通行力的0.75公斤/平方公分标准,这使其能通过的地域范围很小,驾驶与车长需时刻留意其道路[11]:11,加之90式缺少潜渡装置,涉水深度极限为2公尺,若仅限日本国内布署尚不成问题,但若要出国作战,渡河能力便显得不足[24]:13

根据防卫省一份2010年4月的报告指出,日本全国主要桥梁17,920座中,50吨的90式战车桥梁通过率为65%,44吨的10式战车通过率则为84%,而60吨级的非日本主力战车则仅有40%[25]:9。此外,陆自亦有开发可乘载重达50吨的90式的特大型运搬车日语特大型運搬車[26],以及曾在协同转调演习日语協同転地演習中使用民间高速渡轮“Natchan世界号日语ナッチャンWorld”运送过4辆90式至日本大分,预计在紧急情况下亦能以此类方式布署于北海道之外[1]

Remove ads

缺陷

Thumb
参加亚其马训练中心英语Yakima Training Center实战演练的90式战车

90式总体设计与同世代战车相比并不落后,在某些方面还有所超越,然而其有部份设计缺陷令其倍受批评,包括:

  1. 三人乘员配置:90式战车仅配置车长、炮手与驾驶3名乘员,与其他4至5名乘员的战车相比,前者对战车的机动性、作战反应速度、视界观察、日常维护与野战作业等具有负面影响[27]:9,且在有人受伤时使全车丧失作战能力、无法行动的可能性高得多,亦有来源指出此种配置是日方认为一辆战车被击毁时,3人乘员战车的伤亡人数少于4人者,以及陆上自卫队参谋部决定的依据为行政(认为可弥补自卫队募集困难、员额不足的困境)优先于作战运用要求,因此也被批评该战车的运用指南完全脱离实际[27]:9[11]:9-10
  2. 90式战车炮手瞄准镜位置偏高,使车长无法进行左方向的视察,且12.7公釐重机枪为固定式,同样妨碍车长的视察[11]:10。另外当90式位处左梯队战斗队形时,车长若要观察左侧梯队位置,炮塔就需要向左旋转至11点钟方向才使炮手的瞄准镜不至于挡住其视线,但如此情况下战车主炮便不能朝向正前方[28]:3
  3. 90式战车的驾驶、操作性并不理想,特别是夜间作战时,驾驶操作变速箱开关需一直盯著微光夜视仪,这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相当高,而其他国家的战车则将此类开关设置在操纵杆上[11]:12
  4. 自动装弹机可靠性问题:此问题在陆上自卫队1998年9月上旬的综合火力演习时出现严重失误,4辆参加活动的90式有3辆自动装弹机出现故障,使射击无法进行,这也引来前自卫队陆将补(少将)松村劭日语松村劭撰文严厉批评[27]:5
  5. 缺乏数据化资讯系统:90式的初始设计没有采用数据化资讯系统,使其协同作战能力方面严重不足,也被评为最致命的缺陷[28]:3。90式曾在1996年被派往美国华盛顿州亚其马训练中心英语Yakima Training Center与美军M1A2战车进行实战演练,尽管90式单车作战能力与后者相若,但编组作战能力却远低于美军,其战车群难以作为一个整体作战[28]:3。之后才有部份90式装备了C4I系统终端设备或做了一部分的改善(见下)。
Remove ads

生产、服役与衍生车型

更多信息 2016年装备90式战车的陆上自卫队部队, 战车大队 ...

1990年,90式战车正式投产,采购30辆,由于其采购数量低和使用大量先进电子设备之故[3]:11,90式价格极高,采购第一年单辆即达11亿日币[1],相当于800至850万美元,将近同时期美军最先进的M-1A2SEP战车的两倍[3]:11[14]:176,也是其他国家同世代战车的三倍贵[29]。90式的采购作业以每年不到20辆的速度进行,而成本也逐年下降,1999年降至9亿日元以下,2001年起维持在8亿日元左右[1],至2009年最后一批共生产341辆[1]

出于对抗假想敌苏联战车之目的,90式战车被设计并用于布署在北海道北部方面队,包括陆上自卫队唯一的战车师团——第7师团第71日语第71戦車聯隊72日语第72戦車聯隊73战车联队日语第73戦車聯隊)、第2师团第2战车联队日语第2戦車連隊第5旅团第5战车大队日语第5戦車大隊第11旅团第11战车大队日语第11戦車隊[12]:210。除了北海道外,90式仅有少量提供给富士教导团日语富士教導団武器学校日语陸上自衛隊武器学校第1机甲教育队日语第1機甲教育隊用于训练[12]:210。然而90式服役隔年苏联即解体冷战结束,陆上自卫队战车部队一直以来所受的反战车战训练顿时失去意义,随之而来的是战车被成批削减,1991年3月3月31日时陆上自卫队有61式342辆、74式873辆,合计1,215辆战车[12]:110,而至2010年末经《防卫大纲》规定日后战车将仅保留至74式200辆、90式200辆,共计400辆的规模[12]:110。在如此条件下,陆上自卫队仍提出研制新型战车的计画,作为相当于90式轻量化、但有著同级别战斗能力的搭配车款,其成果即10式战车,该车后于2010年投产,用于逐步取代74式[30][12]:111。2014年,《防卫大纲》进一步将陆自战车总数降至300辆[12]:111

90式战车仅有90式战车回收车一种衍生车型,用于取代78式战车回收车,其车前液压绞盘足以拖曳50吨,也就是相当于一辆90式战车的重量,甚至能从侧面拖曳74式战车[1],其起重机最大起吊重量为25吨,并能遥控作业,车上还配有车长舱口前的一挺12.7公釐机枪用于自卫,车前还有8具烟雾发射器[20]:169。该车与90式战车不同在于其悬挂系统为全油气压式,可以上下垂直自由控制车身,能在使用绞盘或起重机时把车体压到最低。截至2010年,陆自共采购了30辆90式战车回收车[1]。另外,90式战车有部份车前有经过改装,可加载92式除雷滚轮系统日语92式地雷原処理ローラ的款式,驾驶可在车内操作除雷工作,这种车型被称作“90式战车B型”,于1993年制式化[1]。少数如90式战车也搭载C4I系统战车联队指挥控制系统(T-ReCs)终端设备,以与其他90式、10式战车和常规部队共享情报、协同作战[1],但亦有来源指出这种作法已被弃用[31]:18-23,以陆自野战通信装备——野外通信系统日语野外通信システム取代其功能,防卫政策局的一份文件也指出90式加装C4I系统不符成本效益,因此将此项重点放在10式战车上[32]

更多信息 年份, 合计 ...
Remove ads

历代日本主力战车比较

更多信息 10式战车, 90式战车 ...
Remove ads

相关条目

资料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