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M75装甲运兵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M75装甲运兵车(M75 Armored Infantry Vehicle)是一种美国的装甲运兵车,于1952年12月至1954年2月之间生产,并在韩战中服役。其后由更小、更便宜且具备两栖能力的M59装甲运兵车取代。部分M75作为军事援助提供给比利时,并一直服役至1980年代初(1976年时仍有771辆在役[4])。最终共生产1,729辆,随后停产。
Remove ads
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开发了一款全履带、全封闭的装甲运兵车,编号为M44(T16),基于M18“地狱猫”式驱逐战车底盘。M44重量高达51,000磅,可搭载24名步兵以及驾驶、副驾驶机枪手与车长。战后于诺克斯堡与阿伯丁试验场进行测试,但最终因体积过大而遭到否决,当时美军战术编制仅需搭载10人小队。因此仅少量M44投入辅助用途。
1945年9月21日,美军提出以T43运输车底盘为基础,研发一款能搭载小队的装甲运兵车。同年9月26日,T18装甲多用途车(Armored Utility Vehicle)研发案获批,并由国际收割机公司(IHC)承包,制造4辆原型车。最初设计可搭载14人,并配备两挺遥控.50口径机枪,可由车长或两名射手操控。
第一辆原型车T18取消了副驾驶席位,但保留了遥控机枪。T18E1则取消武装,改为高耸车长塔,俗称4号原型。T18E2则用T122机枪架取代高塔,可安装.30或.50口径机枪。虽然T18E1最初未安装武装,但后续改装了多种机枪架,最后选用配备.50机枪的M13塔。
原型最初使用六缸 Continental AO-895-2 风冷汽油引擎,排气经车体侧面格栅排出。T18E1改装后换装 AO-895-4,引擎排气管改为水平横置于车体前方。[3]

1952年测试通过后,T18E1定型并量产,命名为M75。IHC获订单1000辆,FMC公司承制730辆。量产过程中为降低成本,对设计进行多项修改,例如每侧减少两个避震器,删除辅助发电机与加热器,并将原本两个75加仑橡胶油箱合并为单一150加仑金属油箱。
M75与M41“华克猛犬”轻型战车共用许多底盘与悬吊零件,并采用风冷引擎。其转向方式透过两支竖直操作杆,模拟旧式离合/制动方式操作履带。单辆造价约72,000美元,导致生产提前结束。其高车身设计与冷却口易受小型武器射击破坏,也被视为缺点。不过,相比取代它的M59,M75的传动系统可靠性更佳。
Remove ads
设计

M75采用焊接钢装甲,厚度自1英寸(2.5厘米)至1.5英寸(3.8厘米)不等,车体正面的等效厚度为1.6英寸(4厘米)至2英寸(5厘米)。满载重量约42,000磅(19,051千克)。
车体布局与后续美国运兵车相似:驾驶位于前左,引擎位于右侧。引擎为水平对卧六缸 Continental AO-895-4 风冷汽油机。后期型驾驶配有M19红外夜视潜望镜及四个M17潜望镜。驾驶与引擎后方为车长位置,塔盖设有六个观察镜,并可安装白朗宁M2重机枪,携弹量达1800发。步兵乘员位于后舱,另携带一具M20“巴祖卡”火箭筒与10枚火箭弹,以及M1或M2卡宾枪的180发弹药。[3]
M75引擎最大输出约295匹马力(220千瓦特)(2,660 rpm),最高时速43 mph(69 km/h)。油箱容量150美制加仑(568公升),续航约115英里(185千米)。两侧各有五个负重轮与三个托带轮。
Remove ads
其他规格
参见
- 美国军用车辆供应目录列表 (G260)
- M39装甲多用途车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