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原始亚非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原始亚非语(英语:Proto-Afroasiatic language ,PAA),又称原始含米特-闪米特语、原始闪米特-含米特语及原始亚非语系语言,是假想中所有现代亚非语系语言的共同始祖。尽管学界对其存在年代估算差异巨大,但普遍认为该语言约在12,000至18,000年前(即公元前16,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作为统一语言流通。关于亚非语系发源地的具体位置虽无定论,但多数学者认同其应位于西亚或东北非的某个区域[1]。
原始亚非语的重建工作困难重重,其进展程度远不及印欧语系语言学研究[2]。各语支分化时间跨度极大,且最早文献记载时间差距悬殊(东北非的埃及语与西亚的闪语可追溯至公元前三千纪,而乍得语族、库希特语族和奥莫语族的诸多语言直至公元19-20世纪才有记录),导致音系对应规律至今难以确立。与此同时,西亚古典闪语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保守反映原始亚非语形态特征亦存争议,这直接关系到该语言词汇词根原初形态的核心争议——究竟以双辅音词根抑或三辅音词根为主体。
尽管如此,学界在某些领域仍达成共识并重建了部分词汇。多数学者认同原始亚非语名词具有语法性范畴,至少存在两种可能三种数范畴(单数、复数,可能包含双数),以及至少包含两种格位的格系统。其主格标记可能呈现显性特征,或采用作通格语法模式。动词派生前缀mV- 的构拟也获广泛支持。虽然人称代词形态存在争议,但独立形式与"黏着"(非重读附缀)形式的存在已获确认。指示范畴中n表示阳性/复数、t表示阴性的模式可追溯至原始时期,疑问代词mV(可能不区分有生性)的存在也形成共识。动词系统方面,学者们基本认同存在两种或三种基本形式,但对这些形式的具体功能及其表达的时体态范畴仍存分歧。两类变位词缀(前缀与后缀)的功能分化也获普遍认可。此外,动词双音化与重叠现象的重要性,以及三种派生词缀(尤其是使动后缀 -*s-)的存在已获构拟。虽然学者已提出1-9的多个数字构拟方案,但完整的数词系统尚无法重建。
Remove ads
研究历史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9月30日) |
语音学
几种亚非语言有大量的辅音,这很可能是从原始亚非语继承而来的。根据 Ratcliffe 的研究,原始亚非语的辅音可能是:[3]
重建原始亚非语元音系统的猜想差异很大。虽然没有充分共识,但许多学者更喜欢重建一个简单的三元音系统,包括长短 *a、*i 和 *u。
但是,gor Diakonoff、Viktor Porkhomovksy 和 Olga Stolbova 于 1987 年提出,原始亚非语具有 *a 和 *ə 的两个元音系统,后者根据其与唇音或唇化辅音的接触实现为 *i 或 *u。[4] Christopher Ehret提出了一个长短 *a、*e、*o、*i *u 的五元音系统,认为他的重建得到了乍得语和库希特语言的支持。[5]
一些学者假设原始亚非语是一种声调语言,随后在某些分支中失去了声调。Igor Diakonoff根据他对许多其他谐音词的重建来论证声调的存在。[6]相反,Christopher Ehret以亚非语系的三个分支都有声调这一事实作为他的出发点;他假设了一个至少两个声调音素的声调系统,下降声调、上升声调,可能还有第三个声调,即平调。[7]
其他学者认为,原始亚非语具有音高重音,一些分支随后发展出声调。这些学者假设声调的发展是为了补偿丢失或减少的音节,并指出某些声调通常与某些音节词尾辅音相关。[8]
语法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9月30日) |
词汇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9月30日) |
演变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2025年9月30日) |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