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尖扎黄河特大桥
川青铁路跨越黄河的大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尖扎黄河特大桥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和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交界处,是川青铁路跨越黄河的过河桥梁。大桥采用连续钢桁拱桥设计,主跨366米一跨过河,建成后将刷新同类桥梁世界最大跨度记录[2]。2025年8月22日,即将合龙的大桥发生大范围垮塌,造成12人遇难、4人失联。
此条目讲述处于施工或详细规划阶段的工程。 |
Remove ads
背景
川青铁路设计为客货共线双线铁路,在距离尖扎县城约5km处跨越黄河尖扎河段。大桥位于黄河尖扎段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桥址处水面宽约350米。当地为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8.4℃,极端最高气温40.3℃、最低气温-20.0℃;桥址定时最大风速16.0m/s(7级)。大桥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加速度峰值0.165g、基本烈度7级[3]。
大桥设计
因水质保护需要,大桥不宜在河中设墩,设计中曾比较钢拱桥和斜拉桥两种方案,考虑到斜拉桥方案中桥塔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冬季施工困难,且易产生污染,最终选取造价相对较高的钢拱桥方案。主桥全长649.6米,主跨366米一跨过河,两侧边跨141米[3]。主桁杆件及系杆采用箱形截面,全桥吊杆均为刚性,八角形截面:为减少大风引起的振动,参考风洞测试结果,在四角焊接圆弧导流板[4]。大桥主跨采用悬臂拼装方法建设,建设期间在临时塔架上设置斜拉索辅助建设[3];同时根据悬臂部分与边跨的重量差,在边跨设置对应的压块平衡自重[5]。施工过程中,所有吊杆均经由桥面运输,构件喷漆于预制工厂内完成,油漆不污染河水[6]。
大桥的抗震设计结合计算机模拟完成,在设计设计规范要求的抗震设防等级上再考虑提高一级的情况,做到“中震不坏、大震可修”。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大桥支座设有阻尼器和自泄压速度锁定器,中等强度地震作用下两种装置共同运作减小破坏,大地震作用下速度锁定器不工作,牺牲支座保护桥墩,减小修复工程量[7][4]。
Remove ads
工程建设
尖扎黄河特大桥工程大致于2023年开始。2023年12月2日,大桥所有桩基工程完工,进入主墩及上部结构施工[8]。2024年1月16日,首个钢桁拱节段架设成功[9]。至2024年12月,项目进度过半,计划2025年7月合龙、10月全部完工[10]。2025年4月底,主桥架设完成72%[11]。6月15日,两座吊索塔架封顶,大桥计划于8月合龙[12]。
2025年8月,大桥施工进入即将合龙的冲刺阶段,部分媒体已受邀于26日出席大桥合龙仪式。2025年8月22日凌晨3时,现场工人在塔顶进行钢绞线张拉作业时,钢绞线突然断裂,尚未合龙的108米钢梁主拱肋随即失去牵引而垮塌,扣塔顶张拉平台也同步翻落。现场工作人员表示,连接钢索的“锚梁”发生断裂,可能存在焊接问题[13]。事发当晚,尖扎县当地气温仅有13℃左右,次日上午还伴有小雨。施工方表示,夜间施工的原因是,晚上的低温有利于杆件性能恒定,且8月底合龙节点将近[注 1]。
现场共有16人(15名施工工人,1名工程项目部现场负责人),其中两人在塔顶,其余在垮塌的桥面上。截止到8月22日17时许,事故共造成12人死亡,4人失联。[2][14]
事发后,青海省委省政府成立“8·22”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绳索断裂事故应急指挥部,下设7个工作组,分工协作推进救援处置工作,现场出动应急、消防、武警等各部门三百余人开展搜救。青海省省长罗东川、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宋元明赶赴现场指挥救援处置工作。截至8月22日14时,共出动救援车辆91辆、舟艇27艘、直升机1架、5台机器人,救援人员806人,6家医院开放绿色通道。[2][14]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