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熱帶風暴尤娜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熱帶風暴尤娜拉
Remove ads

熱帶風暴尤娜拉(英語:Tropical Storm Unala日本氣象廳編號:1314,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編號:CP022013,中國大陸以及港澳地區譯名:烏娜拉)為2013年太平洋颶風季第十個被命名的風暴,以及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第十四個風暴,是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強烈熱帶風暴皮瓦後,第二個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中北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風暴,而「尤娜拉」自形成至消散並無造成顯著破壞或死亡。

快速預覽 熱帶風暴(日本), 形成 ...
Remove ads

氣象歷史

Thumb
根據薩費依-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性低氣壓(每小時62公里或以下)
  熱帶風暴(每小時63至118公里)
  一級(每小時119至153公里)
  二級(每小時154至177公里)
  三級(每小時178至208公里)
  四級(每小時209至251公里)
  五級(每小時252公里或以上)
  不明

2013年8月11日,自中美洲西岸沿海有一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的季風槽線[註 4]夏威夷群島南部反常西行,該區域形成三股擾動,每股相距約10個經度,其中位在夏威夷群島東南方海面上的擾動被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擾動編號90C[5]

受惠於良好的環境影響,此熱帶性低氣壓在8月19日上午8時由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直接升格為熱帶風暴,同時給予編號「02C」[註 5]及命名為尤娜拉(Unala)[7]

其後,尤娜拉在8月19日下午2時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太平洋颶風中心發出最後的警報,並改由日本氣象廳(JMA)發報[8][9]。日本氣象廳在當日下午2時將其評定為熱帶風暴,沿用中太平洋名稱尤娜拉[10]。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將其評定為熱帶風暴[8]

但受到環境的影響,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下午8時將其降格為熱帶性低氣壓,並發出最後的警報[11]。而日本氣象廳則在翌日上午2時降格為熱帶性低氣壓[12],並在上午8時認為系統已成為低壓區逐漸消散[13]

在事後調整中,美國太平洋聖嬰觀測中心(PEAC)指出,尤娜拉、皮瓦熱帶性低氣壓03C皆有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14],日本氣象廳亦於年鑑指出尤娜拉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後,以熱帶風暴的強度移動至威克島東方海域上空並於當晚減弱消散[15]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則指出尤娜拉進入西太平洋熱帶氣旋後僅維持六小時熱帶風暴的強度[16]

Remove ads

各機構認知異同

Thumb
被中太平洋颶風中心認定有互動的皮瓦(左)與尤娜拉(右)

跨區問題

尤娜拉在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的過程當中引起了定位認定差異,中太平颶風中心在8月19日認為尤娜拉已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並交由日本氣象廳發報,而在事後的調整報告當中卻認定尤娜拉在跨越國際換日線之前便已經逐漸減弱並消散[17]。日本氣象廳在事後的調整報告中卻認為尤娜拉是以熱帶風暴的強度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並成為跨洋氣旋中報數最少的熱帶系統[18]香港天文台則在當年年鑑指出,尤娜拉以熱帶性低氣壓的強度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19]

消散問題

在事後的調整報告當中,皮瓦與尤娜拉的互動引起認定問題,日本氣象廳認為尤娜拉自行消散[15],而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則認為尤娜拉受到藤原效應的影響,並併入至皮瓦的系統當中而逐漸消散[17]。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在8月19日發表的「例行衛星監測報告」中表示尤娜拉迅速減弱的主因是皮瓦所造成的[20]

註釋

  1. 「赤道東風帶」位於3000米以上高空,空氣由副熱帶高壓流向赤道附近之低壓,在科里奧利力作用之下形成偏東風。此乃地球三股行星風系中的其中之一,有導引熱帶氣旋向西移動的作用,一般該熱帶氣旋採以每小時20公里左右行進[1]
  2. 「輻散」是指空氣由一個中心向四周散開,通常只有氣旋式輻散,形成原因和輻合的機制相若,只是一般是在高壓系統發生。高空亦能有高壓,所以高空亦能有輻散,高空輻散足夠又有水氣時即可能降雨,形成原因和輻合相若[2]
  3. 東風帶[註 1]中有時會出現一些低壓波動,在天氣圖或氣流圖中以倒V字低壓槽表示,乃「東風波」。其由東向西傳播,槽前有輻散[註 2]現象,槽後則有輻合;因此東風波左方受下沉氣流影響天氣晴朗,右方則因輻合上升而出現對流性的不穩定天氣。有大約一成的熱帶氣旋就是在東風波之擾動中生成[3]
  4. 「低壓槽」指狹長狀的低壓,或從低壓中心向高壓處伸展而等壓線呈V字形的地方。槽後方氣流下沉,槽前方氣流上升而有輻合運動,有利對流及雨帶的發展。槽線活動的觀測在熱帶氣旋預測上有廣範的應用,例如西風帶中的長波槽(東亞大槽位於東經120-150度)將推動熱帶氣旋轉往東北方向行進,而東風波[註 3]熱帶對流層上部槽所帶來的高空輻散會有利熱帶氣旋發展[4]
  5. 中太平洋颶風中心是中太平洋海域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負責該區域內的熱帶氣旋正式編號與命名工作。其編號有正式編號與通用編號二種:前者係由二個英文字母及六位數組成,前兩位為洋域代碼(CP代表中太平洋,中間兩位代表熱帶氣旋當年在洋域內之形成次序,後四位為當年公元紀年(2013);後者則由二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前兩位數係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英文字母為洋域代碼(C同前述之CP範圍),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故無專屬性。換言之,「CP022013」及「02C」皆指尤娜拉是2013年第2個於中太平洋區域內形成的熱帶氣旋,惟注意「02C」指稱尤娜拉僅限於2013年[6]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