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菲律宾华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普通话[a]是菲律宾华人私立学校(历史上由菲律宾华人建立并服务于菲律宾华人)[5]以及菲律宾其他私立和公立学校大学和机构[6]教授的主要正式汉语,尤其是作为正式书面汉语。现在汉语应否成为菲律宾的第三种官方语言仍是一个十分具争议性的话题。汉语至今并不是菲律宾的官方语言,但是菲律宾使用汉语者较多。

事实速览 菲律宾华语, 区域 ...

在菲律宾,不同学校教授和使用标准汉语中华民国国语,有些学校使用简体中文,有些使用繁体中文,还有些学校两者混合使用。同时,中文出版物传统上也使用繁体中文。在现代,中文通常主要以从左到右(或传统上从右到左)的水平书写为主,但有些学校,例如中正学院等,以及报纸,例如《联合报》,有时也以垂直书写为主。菲律宾的普通话通常以普通话和菲律宾闽南语来表达。

普通话正式用于菲律宾的中文报纸和书籍的印刷出版物中,例如《菲律宾世界日报英语World News (newspaper)》、《联合日报》、《华商报》等。

事实速览 繁体字, 简化字 ...
Remove ads

分类

菲律宾的普通话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方言:“标准普通话”和“口语普通话”。标准普通话是中国大陆台湾的标准语言,而菲律宾的口语普通话则融合了汉语普通话和当地闽南语方言(菲律宾闽南语是许多菲律宾华人的母语)的特点。[5]

使用

菲律宾华人只有新移民以普通话为母语,而对于老移民菲律宾语他加禄语)或菲律宾英语菲律宾闽南语通常是第一语言。[5][7]缺乏说这种语言的环境以及学习这种语言的困难不仅导致人们对此缺乏兴趣,甚至有些人对此非常厌恶。[5]

21世纪菲律宾华人院校大力推广普通话教育,加上近期出现的实用主义趋势,如更多的普通话就业机会、来自中国大陆或台湾的新移民、前往中国大陆或台湾的暑期教育旅行、历任总统对大学和学校的鼓励以及与中国的教育交流协议,都激发了人们对普通话使用的兴趣,并带来了增长的潜力。[8][5]

代码转换

有时菲律宾华人也会将普通话与其他语言,如英语他加禄语(或其他菲律宾语言)和闽南语一起进行代码转换,形成洋泾浜语,就像菲律宾英语或新加坡英语一样。[5][与来源不符]

教育

菲律宾各地约有150所华文学校,其中约三分之一位于马尼拉大都会[9][10]菲律宾提供的大部分普通话教育是通过菲律宾华人建立的菲律宾华人学校进行的,这些学校通常包括在一门或多门中文课程中教授普通话,具体取决于学校,以及其他以英语或菲律宾语(他加禄语)授课的学校课程,具体取决于课程科目。

历史

菲律宾最早的华语记录(不包括西班牙修道士在菲律宾印刷的最早的古典中文文献)来自17世纪至18世纪学习中文的西班牙修道士制作的手稿,例如《西班牙汉语词典》(1626-1642),该词典主要研究菲律宾闽南语,但也开始添加来自桑格莱中国线人的罗马化官话,无论是在早期西班牙菲律宾还是在明朝晚期,在几个世纪以前的西班牙人还没有完全理解汉语家族之间的差异。

历史上,菲律宾第一所也是最古老的华文学校“小吕宋华侨中西学堂”于1899年4月15日由陈纲在马尼拉岷伦洛创立,也是清朝驻菲律宾的第一代总领事,[11]学校创办于西班牙殖民时代结束、美菲战争初期,美国殖民时代伊始。学校最初在中华民国总领事馆后院授课,开办时只有大约二十名学生。最初的课程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用汉字书写尺牍珠算,教学语言最初主要为闽南语,有时也使用一些英语,主要学习古文(汉语,闽南语)和算术(数学)的读写,书籍和教师主要从闽南地区引进,紧密服务于菲律宾当地讲闽南语的华人社区的需求。在文盲普遍的时代,它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识字能力,用于一些实际目的,比如能够通过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来阅读汉字,以便接受高等教育;能够用汉字书写信件给家人、朋友或用于商业目的;能够用算盘进行数学运算,用于会计金融等商业目的。[12]

菲律宾逐渐转向现代普通话教学课程,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中国清朝统治后,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后。20世纪初,日本帝国于1902年开创了一种标准化的日语形式,即和制汉语,这极大地启发了中国清朝官僚机构的改革者,以至于清朝教育部于1909年正式宣布采用以南京官话为基础的晚期帝国官话,即普通话。清朝灭亡后,其地位仍得以延续,几十年后才逐渐转向以现代北京官话为基础的普通话。 20世纪初,美国在菲律宾殖民时期,新建的华校逐渐采用了中国的现代课程,包括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科学,教学语言也从单语闽南语转变为双语闽南语和普通话教学,最初讲闽南语的菲律宾华人教师主要用闽南语阅读和解释中文课本,同时向当时讲闽南语的菲律宾华人学生教授普通话阅读,因为普通话是中华民国的官方国语,从中国以外的角度来看,通常被翻译为汉语。当时,在中华民国成立时,普通话就被称为菲律宾闽南语,甚至现在也被称为“普通话”,因为正式地说,如果一个表示“国语”的词指的是哪个国家,可能会被混淆。[5] 20世纪初,菲律宾华校使用的中文教科书通常除了汉字外,不包含任何罗马拼音,但这也是注音符号首次在菲律宾华校引入和教授的时期,通常以“菲律宾闽南语”来称呼,这是该系统在普通话中的第一个名称。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这也促使更多来自中国的难民和移民移居到美国统治下的菲律宾,其中许多来自中国的受过教育的人成为了正在建立的新华校的中文教师。[12]

20世纪初,菲律宾的一些华校最初也增设了英语课,以跟上英语日益普及的正式使用。英语在美国殖民时期及之后逐渐被菲律宾社会所接受。这导致华校后来采用了双轨制课程,即两个独立的部门,分别称为“英语部”和“华文部”,每个部门的上课时间分别在上午或下午。华文部门的课程标准沿用中华民国政府制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而英语部门则遵循美属菲律宾公共教育部(现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该体系存在一些重复科目的问题,例如数学和科学,这些科目有时用英语授课,有时用中文授课。[5] 然而,这种双轨制教育体系最初培养了三语学生,后来又培养了四语学生,因为华文部门同时使用闽南语和普通话,而英语部门最初使用英语。到了菲律宾联邦时期,总统曼努埃尔·奎松于1937年12月31日宣布他加禄语为菲律宾国语的基础。因此,英语部还增设了他加禄语课。在二战日治时期,他加禄语、菲律宾历史和品德教育的教学优先于英语教学。中文部通常包括数学、科学、历史、地理、公民、伦理等科目,其中中文课和中国文学课主要使用普通话,中文教师主要用普通话阅读中文课文和词语,并用闽南语讲解。中文部的数学和科学等科目主要用闽南语授课。当时,华文、文学和数学主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教授,在菲律宾闽南语中称为“死读”。在华文课堂上,老师指着一个物体或动物的图片,将普通话词汇和对应的闽南语单词并排背诵,学生需要反复背诵和口头记忆(例如,老师指着一只苍蝇,学生背诵:中文:{{{1}}}, 中文:{{{1}}}; 老师指着一只蚊子,学生背诵:中文:{{{1}}}; 中文:{{{1}}}),而华文数学课上,乘法表主要用闽南语背诵(如“2 × 1 = 2, 2 × 2 = 4, 2 × 3 = 6”用闽南语读出)。菲律宾闽南语 中文:{{{1}}})。[12]

二战结束后,菲律宾于1946年“法理上”脱离美国独立。冷战初期,菲律宾政府于1947年4月18日与当时仍统治中国大陆的中华民国政府签订了《中菲友好条约》,其中明确规定中华民国公民可以在菲律宾设立学校,为其子女提供教育。这意味着菲律宾的华校从此正式归中华民国管辖,华校及教师必须向当时的中华民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登记,以便各校的中文系接受监管,教师亦可取得教学资格证书;其他科系则由菲律宾政府教育部登记及监管。1949年,中国共产党所执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国民党残余军队及难民因国共内战撤退至台湾。菲律宾政府继续承认台湾的中华民国及1947年条约,该条约允许台湾中华民国教育部继续监管菲律宾中文学校的中文系,并开始提供来自台湾的中文教科书。1949年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后,白色恐怖开始,台湾实施戒严,国民党为巩固统治,在日本帝国对台湾的统治结束后镇压异见人士。台湾戒严时期,国民党推行单语普通话政策,以推广普通话,这是国民党通过去日化和促进民族团结来巩固其在台湾的政权,对抗其在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对手。中华民国政府鼓励普通话成为国语,作为台湾所有族群的通用语,并以严厉的政策严厉阻止其他语言的使用。中华民国政府希望通过规范普通话来维护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以此证明新成立的台湾中华民国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更优越、更团结。台湾中华民国政府不仅在台湾加强了这项运动,还将其传播到海外华人社区,例如菲律宾华校的中文系。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菲律宾不同华校的中文系(视学校而定)只用普通话教授汉语、历史、地理和数学。[12]

同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陆也努力推广普通话作为国家标准汉语,并于1949年成立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方便全国各地使用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进行交流。1955年,中国大陆政府也将国语的名称更名为普通话,尽管前者在台湾仍然被广泛使用。 20世纪后期,特别是1956年1964年1977年1988年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多轮大规模标准化和简化,引入了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二分法的概念。普通话拼音系统也于1958年首次在中国大陆引入和教授,随后于1980年在新加坡采用,2009年在台湾采用。同样在新加坡,从1979年起,新加坡政府的推广华语理事会也发起了一场讲华语运动,旨在为新加坡的华裔人口推广统一的汉语母语通用语。在马来西亚,普通话是唯一的华语,由马来西亚教育部下属的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负责教授和管理,供马来西亚华人学校使用。同样,东南亚其他华校也纷纷效仿,将普通话作为华语课程,例如印度尼西亚的印尼华人学校。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华校更倾向于将普通话称为“标准汉语”,因为担心“国语”或“普通话”一词与哪个国家或社区相混淆。

1972年,费迪南德·马科斯总统宣布菲律宾戒严,随后颁布了1973年宪法,禁止外籍学校的拥有和运营,并将在四年内逐步取消。菲律宾的华校将被国有化,成为菲律宾合法的私立学校。小学一、二年级每天最多160分钟,中学每天最多20​​0分钟,都将减少到每天最多120分钟,仅用于教授中文课。学校名称中也必须删除“华人”一词,一些学校决定用闽南语音标更改校名,或将学校缩写改为以字母“C”开头的其他单词,例如“文化”、“中央”、“中华”、“社区”、“基督教”、“天主教”、“城市”、“公民”、“孔子”、“商会”等。此外,外国学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华校在1974年轻松达到了这一要求,因为入籍程序自由化,导致菲律宾华人大规模入籍(当时只有永久居留权,通常是中华民国、英属香港葡属澳门和一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许多人转变为菲律宾华人。一些华校,特别是中华民国大使馆,反对华校国有化,理由是华校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为当地提供的就业机会、较高的英语教育水平以及1947年的《中菲友好条约》。然而,随着1974年大规模入籍后,华校所有者大多已获得菲律宾国籍,该条约已不再适用。华校被国有化源于此前关于华校教育方向和重点的争论,因为中文课程以中国为重点,老一辈人对此表示满意,但20世纪后期,通常在菲律宾出生和长大的年轻一代学生越来越觉得中文科目与他们在菲律宾的日常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对中国大陆或台湾的华人社会也知之甚少。学生,甚至华校本身都意识到,他们无法参与中华民国政府控制的华文课程设计,以至于菲律宾的一些华校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决定脱离中华民国的监管体系。例如,一些耶稣会管理的华校,例如泽维尔学校,事先申请被归类为菲律宾学校而非华校,以免在中华民国体系下获得认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厌倦了冷战引发的国共两党之间相互残杀的政治对抗,而这种对抗在菲律宾环境下无关紧要。这项华校国有化政策让位于菲律宾本土编写的、教授普通话的华文教科书,以适应菲律宾环境,并废除了台湾强加的包含国民党政治宣传的教科书。[5]

1975年,菲律宾政府正式承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尤其是在1971年中华民国失去其在联合国的中国席位之后。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的所在地被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位于台湾的中华民国则在菲律宾设立了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作为其事实上的大使馆

由于国有化引入了每天120分钟的限制,不同的学校以各种方式划分课程。有的每天有两节1小时的中文课,有的有三节40分钟的中文课,有的则全天只上中文课,还有的每天一半的中文课是中文作文,内容涵盖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有的仍然有中国数学,有的有中国书法。中文课程的安排因学校而异,每个课程组的每周课程安排在整个学年中也根据学校每学期或每季度的课程安排进行不同分配。有时,也会非正式地超出规定的时间限制,但这通常会占用下一节课的时间,而下一节课不一定是中文课。在某些情况下,仍有少数学校维持双轨制课程设置,即下午完全用于中文课,尽管与国有化之前相比,课程时间已经不是很长。[5]

除了校内的菲律宾华文教材外,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多年来也各有不同,菲律宾各华文学校至少使用四套或更多套教材,其中两套由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事实上的台湾大使馆)准备,一套由菲律宾文化学院准备,还有一套由泽维尔学校为耶稣会开办的天主教华文学校准备,其他学校可能多年来也使用过更多套教材。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几十年里,大多数华文学校的普通话教学方法并没有太大变化,而菲律宾社会却越来越以英语和他加禄语为主。菲律宾华校仍然经常使用第一语言教学法,这种方法假设菲律宾华校的学生有以普通话为母语的学习经验,但事实并非如此。多年来,菲律宾华校的华文教育每况愈下,停滞不前。这主要是因为校外缺乏讲华语的环境,而且菲律宾的华文教师数量稀少,且大多没有教授华语的教育学位,导致学习难度加大。这不仅导致人们对华文教育缺乏兴趣,甚至有些人对此深感厌恶,尤其是菲律宾的华文教育体系​​通常培养出一些普通话水平很差的毕业生,无法与国外讲华语的人进行有效交流。一些家庭的解决办法是送孩子出国学习华语,但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只有极少数家庭会特意送孩子出国继续学习华文,这可能是因为每个家庭的费用过高,不切实际。对于华校本身来说,曾经尝试过修改华文教科书,但结果却导致不同学校的教科书更加不统一,之后也进行了教师培训,但其本身却面临着普通话教师短缺的问题。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的几十年里,为缓解这一问题,主要采取的直接解决方案是从国外引进教师,首先是台湾,然后从 2003 年起也引进中国大陆。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在1990年代到2000年代遇到的问题是,外籍中文教师由于英语和他加禄语不够流利,通常无法很好地沟通,并且通常无法理解菲律宾华裔学生的当地文化和行为,因此无法正确地教学和评分。[12]在整个21世纪,出国学习普通话的学生越来越多,但他们报名的学习期限仍然很短,目的只是为了提高一点流利程度,以便能够学到足够的知识与普通话使用者做生意,但他们通常不会回来教书。[5]

1991年,一些富裕的菲律宾华人捐资成立了菲律宾华教中心,旨在通过改革教育方法、培训师资和开发合适的教材,解决菲律宾华文教育体系​​的衰败问题。该中心致力于推动将汉语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而非第一语言进行教学,并鼓励使用和教授拼音罗马化系统,而非传统的注音符号系统。[5]

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菲律宾许多老牌华校所教授的汉语普通话往往千差万别,有时甚至让人联想到中华民国国语。但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以来,不同的菲律宾华校也开始教授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标准汉语)。由于历史原因,菲律宾的一些老牌华校通常仍然教授繁体字和注音系统,或者一些学校过去也教授繁体字,但现在已改为简体字,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具体取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近几十年来,大约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根据学校的不同,许多学校开始改用简体中文拼音语音系统,因为菲律宾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开始使用和教授来自中国大陆(有时是新加坡)的书籍和教材。在21世纪,许多菲律宾华校目前都以中国和新加坡的拼音​​系统为蓝本,使用简体中文(普通话)进行教学,但一些老学校仍然教授两种或其中一种系统,少数学校仍然只教授繁体中文和注音语音系统,或者混合教授简体和繁体字和拼音。菲律宾的中文(普通话)报纸,如《世界新闻报》、《联合报》、《华商报》等,仍然主要使用繁体中文书写。由于不同中文学校的创办人和主办人的选择,现在许多学校要么只用简体字教学,要么只用繁体字教学,或者两者混合教学。[13]许多菲律宾华人学校使用拼音和/或注音符号来教授语言。[5]

Remove ads

参见

注释

  1. 在菲律宾通常被称为“汉语”(指标准汉语[2][3][4]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