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费迪南·马克斯大公级铁甲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费迪南·马克斯大公级铁甲舰
Remove ads

费迪南·马克斯大公级铁甲舰(德语:Erzherzog Ferdinand Max-klasse[b]由两艘舰只组成,分别是“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英语SMS Erzherzog Ferdinand Max (1865)[c]“哈布斯堡”号英语SMS Habsburg (1865)[d]。这两艘舰于19世纪60年代的军舰是奥地利帝国建造的最后一批船旁列炮铁甲舰[e],也是在1866年的利萨海战爆发前建造的最后一批奥地利军舰。七周战争的爆发阻止了克虏伯新式后膛炮英语Breechloader[f]的交付,迫使奥地利海军使用由16门旧式48磅前膛装弹炮组成的炮组来武装舰只。

事实速览 概况, 技术数据 ...

两舰在1866年战争爆发后匆忙入役并在7月参加了利萨海战。在这场战斗中,“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被作为指挥官威廉·冯·特格特霍夫[g]旗舰,并在混战中撞沉了意大利铁甲舰 “意大利国王”号[h]。这一战果证明了撞击战术在铁甲舰时代的有效性。战后,由于奥地利帝国成为了奥匈帝国,海军军费预算被削减,使得本级两舰被闲置,在剩下的服役生涯中也没有参与重大的活动。1886年,两舰被改装用于次要任务,“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和“哈布斯堡”号分别成为供应舰英语Ship's tender[i]警备舰[j]。“哈布斯堡”号在1898年被当作废品出售,但是“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一直到1916年才被拆解。

Remove ads

设计

随着1859年法国“光荣”号铁甲舰[k]下水,奥地利也开始了一项大型的铁甲舰建造计划。该计划由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兄弟,海军司令费迪南·马克西米连大公[l]指挥,始于1861年两艘德拉赫级铁甲舰[15]。在德拉赫级两舰和马克斯皇帝级三舰开建后,海军造舰总监约瑟·冯·洛马柯英语Josef von Romako[m]又以奥地利海军著名指挥官之名设计了费迪南·马克斯大公级方案[17][18]。这两艘舰只明显大于德拉赫级和马克斯皇帝级。原定计划装载32门48磅前膛装弹炮,然而在建造过程中,海军决定改装由克虏伯制造的新式后膛装弹炮。但是1866年爆发的七周战争迫使奥匈帝国海军匆忙安装了原定48磅炮中的16门上舰,也没有安装帆具[18][19][20]

常规特性及轮机

Thumb
19世纪80年代“哈布斯堡”号现代化改装之后

费迪南·马克斯大公级与法国的“光荣”号有着相似的外观。本舰级垂标间距为79.97米(262英尺4英寸),全长83.75米(274英尺9英寸),舷宽15.96米(52英尺4英寸),平均吃水7.14米(23英尺5英寸),排水量达到5,130长吨(5,210公吨)。舰体为木质结构并以123毫米(5英寸)厚熟铁包覆炮座部位,舰首和舰尾则减少到87毫米(3.4英寸)。一般舰上配备有511名军官和士兵。[18]

本舰级的推进系统由一台阜姆士他路免图厂英语Stabilimento Tecnico[n]生产的单胀双缸水平放置蒸汽机驱动单螺旋桨。舰载的燃煤锅炉的数量和类型没有留下记载,锅炉废气集中从一根位于舰体中部的烟囱中排出。发动机的额定在2,925匹指示马力(2,181千瓦特)的设计功率下速度为12.54(23.22千米每小时;14.43英里每小时)。舰载燃煤储量达330 long ton(340 t)。虽然可以使用蒸汽机动力,本级舰依然是装备有三根桅杆的混合动力纵帆船。但由于完工时较为匆忙,索具直到1867年才被安装上舰。[18][19]

Remove ads

武装

费迪南·马克斯大公级属于船旁列炮铁甲舰,主炮组为16门48磅前膛炮。这些炮组都是和早期风帆战列舰一样的传统的舷侧[o]安装炮。此外还有一些小型火炮,包括四门8磅炮和两门3磅炮。在整个服役生涯中,舰载武装被更换过多次。1869年,舰上的老式前膛炮被14门8英寸(203毫米)克虏伯炮所取代。1874年,两舰又被换装为14门7英寸(180毫米)前膛阿姆斯特朗炮以及四门轻炮。1882年炮组又被更新,新增4门9厘米(3.5英寸)后膛炮、两门7厘米(2.8英寸)后膛炮、一组47毫米(1.9英寸)速射炮以及3门25毫米(0.98英寸)自动加农炮。[18]

舰只

更多信息 舰名, 建造者 ...

服役记录

Thumb
被“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撞击后,开始倾斜的“意大利国王”号

1866年6月七周战争爆发时,这两舰都还在建造中。为此造船厂的工人们加速完成了这两舰的建造。为此,舰上使用的是老式的前膛炮,而不是克虏伯式后膛装载炮。在海军少将的威廉·冯·特格特霍夫麾下,“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曾是奥地利舰队的旗舰。两舰都参加了1866年7月的利萨海战,在战斗中,“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以撞角撞沉了意大利铁甲舰“意大利国王”号。这一战果被证明是交战的转折点,从而迫使意大利指挥官海军上将卡洛·佩利翁·德·佩尔萨诺英语Carlo Pellion di Persano[p]选择撤退。然而,“哈布斯堡”在战斗中并没有取得重大战果。两舰都没有在战斗中受到重大损害,而在战斗结束后又被派驻在亚得里亚海域巡逻,以防意大利舰队可能的行动[24]。战争结束后,这些两舰被解除武装并搁置起来。[25]

在接下来的20年里,两舰一直在奥匈帝国舰队中。由于匈牙利对海军事务不感兴趣,导致海军预算大幅度减少,因此这些舰只的服役生涯平淡无奇[26][27]。1870年,“哈布斯堡”号被用于武力威慑,以试图阻止在罗马的守护者法国却被普法战争分散了注意力时,试图不顾一切地占领罗马意大利[28]。在1874年和1882年,两舰分别被用更新的舰炮重新武装。而到了1886年,这两舰都被改装成了执行次要任务的舰艇。1889年至1908年,“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成为射击训练学校的供应舰,而“哈布斯堡”号则一直在普拉担任警备舰和军营船,直到1898年,被从海军序列中被除籍并作为废品出售。“费迪南·马克斯大公”号一直留在库存中,直到1916年被废弃并拆解。[18]

Remove ads

脚注

注释

  1.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
  2.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2]
  3.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2],另有来源译作“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3]或者“埃尔泽左格·弗里德里克·马科斯”号[4]
  4.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2]
  5. 译名参考自《中国军舰图志 1855-1911》[5],另有来源译作“舷侧列炮式铁甲舰”[6]
  6. 译名参考自《汉英口译词典》[7]
  7. 译名参考自《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8],另有来源译作“威廉·冯·特盖特霍夫”[9]
  8. 译名参考自《铁甲舰与前无畏舰百科图鉴》[10]
  9. 译名参考自《船舶名词术语  第1册》[11]
  10. 译名参考自《简明英汉辞典》[12]
  11. 译名参考自《海战论》[13]
  12. 译名参考自《船舰》[14]
  13. 译名参考自《船舰》[16]
  14. 译名参考自《民国外债档案史料 - 第 3 卷》[21]
  15. 译名参考自《船舶结构与设备》[22]
  16. 译名参考自《欧洲外交史 1815-1914》[23]
Remove ads

参考书目

期刊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