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ㄈ
注音符號中第四個字母,也是臺灣方音符號第五個字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ㄈ()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匚」字,發音則取官話「匚」字(音ㄈㄤ;fāng)的聲母。《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
「ㄈ」的發音為清唇齒擦音/f/,不過單講「ㄈ」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ㄈㄛ」或「ㄈㄜ」。
在絕大多數拼音方案中都是對應〔f〕。在注音字母苗文中,同時表示清唇齒擦音的送氣音/fʰ/〔hf〕與不送氣音/f/〔f〕。
Remove ads
字形辨正
應注意的是,「ㄈ」來自漢字「匚」而不是「匸」,應寫作「」。實際書寫時,有些人或因快速便捷,把左下方的直角寫得略呈弧形,寫成「
」的樣子,這未算是錯誤,但第二筆應該與第一筆起筆處相接,不要把橫筆寫得向左方出頭,以免變成「匸」的形狀。有些字型設計出錯,誤將「ㄈ」與「匸」製作成同一字形,橫筆向左方出了頭,使用戶無法在瀏覽器上正確辨識。
編碼與拼音
參考資料
- 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注音符號總表》,北平: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1932年4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農民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8月。
-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敎廳:《廣州音職工速成識字課本》,廣州:華南人民出版社,1952年11月。
- 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祕書處拼音方案工作組:《全國主要方言區方音對照表》,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12月。
- 吳守禮:《國臺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2000年8月。
-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臺北:教育部,2000年11月。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