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ㄊ
注音符號中第六個字母,也是臺灣方音符號第九個字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ㄊ()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突」的古字「𠫓」,發音則取官話「突」字的聲母。《說文解字》:「𠫓:不順忽出也。從到(倒)子。」
「ㄊ」的發音為送氣清齒齦塞音/tʰ/,不過單講「ㄊ」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ㄊㄛ」或「ㄊㄜ」。
Remove ads
相關變體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ㄊ」(),為縮小版的「ㄊ」,寫在韻母元音後,用於齒齦入聲(/t̚/)。此符號在臺灣方音符號中寫作「ㆵ」(
),見ㄉ條目。方音注音符號則「
」與「
」皆有使用,視乎該地區的標註習慣。
閏音符號還有「」號,為送氣清捲舌塞音/ʈʰ/,用於咸陽話「昌」之聲母。
字形辨正

「ㄊ」早期寫作四筆,在「〦」的下方寫上「厶」,寫成「」的樣子[1][2][3][4]。今天寫作三筆,先寫一橫,再把「厶」形橫亘在一橫之上,作「
」形。
編碼與拼音
- 以下漢語拼音包含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