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下市口車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下市口站(日語:下市口駅/しもいちぐちえき Shimoichiguchi eki */?)是位於奈良縣吉野郡大淀町下渕,近畿日本鐵道(近鐵)的吉野線車站。在車站編號為「F52」。

車站名稱是來自吉野川(紀之川)中途經的下市町(詳細參閱#站名由來)。除車站附近的大淀町和下市町外,設有巴士路線連接在下市町以南的黑瀧村、天川村。在公共交通上,是黑瀧、天川村的玄關口。
在開業當初,在附近森林中出產木材並經此站運送貨物,使佔了一個重要的地位[1]
Remove ads
歷史
- 1912年(大正元年)10月25日 - 吉野輕便鐵道(為近鐵吉野線的前身)吉野口站至吉野站(現時為六田站)之間開業[2]。
- 1913年(大正2年)5月31日 - 吉野輕便鐵道改名為吉野鐵道[3][4]。
- 1929年(昭和4年)8月1日 - 大阪電氣軌道與吉野鐵道合併,成為大阪電氣軌道吉野線的車站[2]。
- 1941年(昭和16年)3月15日 - 大阪電氣軌道與參宮急行電鐵合併,關西急行鐵道成立,成為關西急行鐵道吉野線的車站[2]。
- 1944年(昭和19年)6月1日 - 關西急行鐵道與南海鐵道(為南海電氣鐵道的前身)合併,成為近畿日本鐵道吉野線的車站[2]。
- 2003年(平成15年)3月6日 - 取消在此站為終點站的定期列車。
- 2007年(平成19年)4月1日 - 車站可以使用PiTaPa[5]。
- 2010年(平成22年)3月19日 - 在此站為終點站的定期列車復活。
車站名稱是來自車站附近的吉野川(紀之川)南岸為下市町。在古時,下市為奧吉野的入口,商業十分發達,為吉野地區的商業中心。現時,連接此站至下市町之間,越過吉野川的橋樑名為千石橋,在江戶時代以木製造。橋粱名稱據說是由於每日都運送一千件石頭而來。在明治時代,橋樑改為桁架橋製造。另一方面,位於此站的大淀町在當時為村,在村內鐵路沿線都是農業為主。當車站啟用後,在站前至千石橋之間開設了下渕商店街,而此商店街的規模愈來愈大,甚至超越下市。隨後,由於森林業衰退,使下市町人口開始減少,同時大淀町內開始發展住宅區,使人口增加。在現時,大淀町的規模變得很大。另外,由於汽車普及,於大淀町內的大型商鋪由車站附近遷移至離車站較遠的地方,使下渕商店街開始衰退。此外,至今還未有站名變更運動。
車站構造
車站設有1面1線的單式月台和1面2線的島式月台,合共2面3線的混合式月台,可進行列車交會。月台可容納4卡車廂。車站大堂於月台南邊(於上行3號月台側邊)。設有站內平交道連接車站大堂與島式月台(1、2號月台)
2號月台為下行本線,3號月台為上行本線,1號月台為待避線。
特徴
在此站上下車人次
以下列出近年來1日中上下車人次[9]:
- 2018年11月13日:2,341人
- 2015年11月10日:2,814人
- 2012年11月13日:3,177人
- 2010年11月9日:3,203人
- 2008年11月18日:3,493人
- 2005年11月8日:3,989人
使用狀況
- 以下會列出下市口站的使用狀況變遷[10][11]。
- 一年乘車人次以人作單位。更適合用於比較年度數據。
- 上下車人次調査結果是在任意1日記錄,以人作單位。但需注意,由於在調査日的天氣、活動等原因,使數字變動會比一年乘車人次為大。
- 當中,最高値會使用紅色,在最高値記錄年度以後的最低値使用青色、在最高値記錄年度以前的最低値使用綠色作標記。
Remove ads
車站周邊
- 吉野警署下渕崗亭
- 奈良交通下市訊問處
- JA奈良下市口站前分店
- 下渕商店街
巴士路線
最近車站的巴士站,在站前以及站前道路對面。巴士站名為下市口站。以下路線均由奈良交通營運。
相鄰車站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