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世界貿易中心車站 (PATH)
美國紐約新澤西港務局過哈德遜河捷運車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世界貿易中心車站(英語:World Trade Center station)是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的環形迴車式捷運車站,屬於世界貿易中心建築群的一部分,為紐新港務局過哈德遜河捷運(PATH)的東端總站,也是PATH系統的紐華克賓州車站–世貿中心、霍伯肯–世貿中心等2個交路的端點站。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7年6月28日) |
它最初以哈德遜終點站(Hudson Terminal)為名於1909年7月19日開始營運,後來隨著世界貿易中心的興建而在1971年轉用新站、同時改為現名。該車站在九一一襲擊事件時遭到毀壞,直到2003年啟用臨時站才恢復營運。2016年3月3日以世界貿易中心交通樞紐(World Trade Center Transportation Hub)為名啟用。新車站由西班牙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設計,設計概念稱為「眼窗」(Oculus),是從一位孩童手中釋放鴿子而來,白色建物外觀矗立在金融區世貿中心1號大樓等摩天大樓之間,突出的造型獲CNN評為2016年9大新地標之一[2]。
Remove ads
車站結構
G | 地面 | 出入口往維西街、西百老匯/格林尼治街 |
出入口往九一一國家紀念博物館 | ||
電梯和升降機往夾層(商店、ATM) | ||
往世貿科特蘭地鐵站(![]() | ||
B1 上層大堂[3] |
北夾層 | 售票機、單向閘機、大堂、往東西夾層的斜坡和樓梯 |
西夾層 | 往4、5號軌道的樓梯、升降機和扶手電梯 | |
西大堂往布魯克菲爾德廣場 | ||
東夾層 | 往1、2、3號軌道的樓梯、升降機和扶手電梯 | |
世貿科特蘭站月台 | 轉乘紐約地鐵 ![]() ![]() ![]() |
|
B2 下層大堂[3] |
通道 | 轉乘紐約地鐵(![]() ![]() ![]() ![]() ![]() ![]() ![]() ![]() ![]() ![]() ![]() ![]() ![]() |
B3[3] | 夾層 | 月台間轉乘 |
B4 月台[3] | ||
1號軌道 | ![]() | |
島式月台(A月台)![]() | ||
2號軌道 | ![]() | |
島式月台(B月台) ![]() | ||
3號軌道 | ![]() | |
4號軌道 | ![]() | |
島式月台(C月台) ![]() | ||
5號軌道 | ![]() | |
側式月台(D月台) ![]() |
車站月台位於地下四樓,目前有5條軌道,3座島式月台和1座側式月台[3]。 新開放的A月台作為交通樞紐的一部分於2014年2月25日啟用,緊鄰1號和2號軌道[4][5][6]。B月台於2015年5月7日開放,緊鄰2號和3號軌道[7]。剩下的月台於2016年9月8日開放[8]。
車站在2003年11月臨時開放後設有一個臨時入口。隨着世貿中心原址的不斷重建,車站的大小和入口一直不斷調整。現時的車站入口位於維西街、面對格林尼治街、臨近世界貿易中心七號大樓。臨時入口位於維西街南側,是一個單層建築,設有通往下層夾層和哈德遜新購物中心的自動扶梯。稱為「西大堂」的常設行人通道於2013年10月27日開放,通往布魯克菲爾德廣場[9][10]。2016年8月26日啟用世界貿易中心威斯特菲爾德入口[11][12]。
Remove ads
哈德遜總站

哈德遜總站由原哈德孫和曼哈頓鐵路於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建於格林尼治街、科特蘭街、教堂街和富爾頓街之間。車站上方包括兩座22層的辦公大樓。[來源請求]
總站在當時被視為建築和工程奇蹟,它通過對匝道的特殊設計使得進出車站的行人流非常順暢[13]。車站股道位於供加快列車折返的燈泡線上,而該燈泡線在站內發展出與現今車站布局極為相似的5條側線和3座站台,包括2座島式站台和1座側式站台[14]:59–60。車站於1914年的年旅客到發量為30,535,500人次[13],而1922年這個數字是近乎翻倍的59,221,354人次[15]。
然而原哈德孫和曼哈頓鐵路的客流在跨越哈德遜河的汽車橋隧建成後便開始不斷減少,由1.13億人次減少至1958年的2600萬[14]:56。新澤西州此時開始有意向將鐵路轉由紐新港務局運營,但港務局認為其長期不大可能為公司帶來利潤,便無興趣接手。
1950年代後期,紐新港務局計劃在曼哈頓下城的東河旁修建世界貿易中心[來源請求]。作為一個跨州聯營的機構,紐新港務局的計劃需要得到紐約州和新澤西州兩個州的批准方可執行,這使得港務局在1961年末和新澤西州州長羅伯特·B·梅奈爾關於新建世貿中心計劃的談判陷入僵持。1961年12月,港務局的執行董事Austin J. Tobin與新當選的新澤西州州長理查·約瑟夫·休斯會面後,決定將世貿中心的選址由下城的東側轉為西部哈德孫總站的位置[16]。
在收購了哈德孫和曼哈頓鐵路的同時,紐新港務局同時收購了被是為過時的原哈德孫總站及其周圍建築[16],同時同意將世界貿易中心的選址改為靠近新澤西州的一側以換取新澤西州對新建雙子塔的支持[來源請求]。1962年1月,紐約、新澤西兩州正式達成協議,同意紐新港務局在接受鐵路後在曼哈頓下城西側新建世界貿易中心[17]。
Remove ads
舊捷運站
從自由街望向原世界貿易中心車站(1969年)
世界貿易中心於1966年在一片填海地上奠基,其地表下方65公尺(213英尺)為基岩[18]。在施工工程中使用了全新的地下連續牆施工技巧以防止哈德孫河的水滲入工地。在基地的開挖和世貿中心工程中,原下城哈德孫隧道繼續在抬高的隧道中維持運營。原哈德孫總站於1971年新紐新捷運線路完工後關閉[19]。新站的造價為當時的3500萬美元。車站啟用後,每日的客流為85,000人次[20]。
新的紐新捷運車站於1971年7月6日於異地開放[21]。燈泡線上更大的站台使其能夠容納10節編組的列車,遠高於原先僅能容納6編組列車的舊站[19]。當世貿中心工程接近尾聲時,車站修建了連接車站和教堂街的便道。車站開放後,站台和站廳間設有9部高速電梯連接[20]。新的世界貿易中心紐新捷運車站有霍博肯-世界貿易中心線和紐瓦克-世界貿易中心線經過,而車站和世界貿易中心之間則通過地下行人通道和一座商場連接。車站同時還有連接紐約地鐵A,C,與E 線世界貿易中心車站和N,R,與W 線科特蘭街車站的地下通道。到了2001年,車站日均進出旅客25,000人次[22]。
車站雖然在1993年世界貿易中心爆炸案中因天花板脫落砸傷數十人,但車站本身並未受到嚴重損毀[23][24]。紐新港務局在爆炸案發生一周內恢復了車站的紐新捷運服務[25]。
2001年9月11日,紐新港務局在恐攻期間第一架飛機——美國航空11號班機撞上世貿大廈北塔後關閉了車站。在8:46分飛機撞擊北塔時,有3列紐新捷運列車正在進入車站,其中1列來自紐瓦克,另外兩列來自霍博肯。第一列來自霍博肯的列車進站後未作停留及旅客乘降便立刻折返。第二列來自霍博肯的列車於8:53分停靠3號軌,被勒令靠站接駁雇員。但這列火車從未離開世界貿易中心大樓,2001年晚些時候在漫長的救援過程中尋獲。來自紐瓦克的列車於8:55分進站,在接駁乘客後離開。另外有一列空車於9:10分停靠車站,在接載紐新捷運員工和一些流浪漢後駛離,之後車站宣布關閉[26],隨後在世貿中心倒塌期間被摧毀[27]。
Remove ads
隨着車站在九一一事件中被毀,紐新捷運往曼哈頓的列車服務暫停了約2年時間。下一站交易廣場站也因不設有折返條件而被迫關閉。與此同時,連接新澤西和曼哈頓上城的紐瓦克-33街線、霍博肯-33街線和一條州內的霍博肯-雜誌廣場線的線路投入運營[28]。
對交易廣場站的清理勢在必行。此外,下城哈德孫隧道已浸於水中,路軌設施被徹底摧毀[29]。同時還需要對對交易廣場站的道岔改造已適應其臨時始發站的功能[28]。交易廣場站在經歷改造後於2003年6月重開,而通往曼哈頓下城的服務於2003年11月23日恢復。
臨時車站由港務局首席建築師戴維森(Robert I. Davidson)設計[30]並花費3230萬美元建造[31]。車站在教堂街的入口頂棚設有一個由意大利斯皮林貝戈弗留利馬賽克學校的Giulio Candussio製作、長118英尺、寬12英尺的馬賽克壁畫「七彩閃電」[30]。車站同時由刻有證明紐約市的偉大和復原力語句的不透明的面板牆壁裝飾。這些牆板同時還起到了遮蔽世貿中心廢墟的作用[來源請求]。
在九一一襲擊時,車站的地板和位於東北角的標牌在世貿大樓倒塌後僅有輕微損毀,因此挪用到臨時車站中,同時也被保留至新站連接地鐵2與3 A,C,與E 線的的行人通道中。在車站恢復運營後,迅速回到紐新捷運中最繁忙的車站行列[來源請求]。
該站還設有2005年開放的Storycorps展台[來源請求]。這個項目可以通過安排口述歷史記錄,使參觀者了解九一一襲擊的過程。 展位於2007年春季在新世貿中心工地開工建設後關閉[32]。
2007年6月在位於南側數英尺富有「帳篷」結構雨棚的新出口建成後,原臨時車站的出口被關閉並拆除以作為重建的工地使用。「帳篷」結構的雨棚以「追求品質(英語:Aspiring Quality)」為意向,由Voorsanger Architects設計,造價達2.75萬美元[33]。該出口於2008年4月關閉並易址。2008年4月1日,第三個臨時出入口開放。該出口由卡拉特拉瓦設計,位於維西街,靠近世界貿易中心七號大樓。第三個臨時出口一直使用到新站建成[34] 。
Remove ads
世界貿易中心交通樞紐


世界貿易中心交通樞紐是該車站的正式名稱,紐新港務局於2016年3月3日啟用時將其重命名[35][36][37][38]。新車站由西班牙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設計,位於九一一國家紀念博物館下方[39],與地面的站房連接。「眼窗(Oclulus)」作為世貿大廈綜合體的公共區域,位於世界貿易中心二號大樓和世界貿易中心三號大樓之間[38]。
此外,車站與紐約地鐵系統的車站連接,並通過從福爾頓轉運中心到砲台公園城市渡輪碼頭的一系列地下行人通道與曼哈頓下城的不同交通設施連接。為彌補新世貿中心沒有商業空間的遺憾,車站的很大部分為占地365,000平方英尺(33,900平方公尺)的西田世界貿易中心[40]。
在2003年由丹尼爾·里伯斯金領銜製作的世貿大廈重建計劃中並沒有大型轉運站的建設計劃,僅有一個原地下車站沿線的小站的重建計劃[41][42]。里伯斯金設計要求Oculus空間保持開放,形成一個「光楔」,以便在秋季時車站周圍的太陽光線每年九月份擊中世界貿易中心。[41][42]。2004年,紐新港務局修改了里伯斯金的重建方案,計劃在下城修建與賓州車站和大中央車站相媲美的大型轉運站[43]。貼合里伯斯金的想法,即在每年9月11日能夠開啟的車站天窗,Oculus的設計被要求能夠在九月秋分時的太陽能最大地直射入車站[44]。
造價40億美元
接駁交通
圖集
-
「眼窗」(Oculus) 內部的站廳層大堂
-
站台層
-
西側大堂
-
通往科特蘭街車站 (BMT百老匯線)的換乘通道
參考文獻
外部鏈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